當下,藝術界最不缺的應該是藝術雜志。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迅速升溫,促使一部分人對當代藝術抱有幻想,其中各種以當代藝術為名的雜志的紛紛涌現便是現象之一。突然之間一本藝術雜志誕生了,突然間某本雜志銷聲匿跡了。這種迅速的變化就像前浪的消失是為了迎接更大浪潮的到來。
與此同時,各類時尚、娛樂刊物紛紛以跨界的名義設置當代藝術板塊和欄目,乃至創辦藝術刊物。大眾傳媒發現了當代藝術中的時尚因素,這里也有傳奇、有軼聞、有情調、有韻味;當然還包括至為重要的因素——成功。大眾媒體的偏好和殘酷也就在這兒,成功人生才是值得傳播的新聞。
大眾傳媒對當代藝術的主動介入至少改變了一點,那些裸體、吃屎、放血、自殘的行為藝術不再是他們用來制造轟動效應和吸引眼球的東西了。他們需要的是斯文、氣派、范兒十足,衣著光鮮,知道洗澡,還能根據各種場合搭配各種名牌。他們改變了大眾對于藝術家陳舊的想象——長發、邋遢、不修邊幅。他們試圖以這種小資的趣味和藝術作品價格去吸引大眾對當代藝術的關注。于是,大眾從中看到了明星般的藝術人生和鉆石般的藝術價格,而何為當代藝術,他們似懂非懂,似乎也無需去懂。
難怪很多人抱怨看不到一本真正的藝術雜志,因為我們有著太多的資訊雜志、市場雜志、娛樂雜志,卻少了明確態度的雜志,事關當代的雜志,對這種混亂的局面有著批評的雜志。那么,作為一個媒體制造者,我們拿什么來拯救你——我們的藝術雜志。
我想我們應該做一本既不傳播信息也不傳播知識的雜志。目前國內95%的雜志都是傳播信息,這樣的雜志無非就是言說和報道何時何地發生了什么。這在微博和網絡日趨發達的時代,愈發顯得滯后和乏味。還有一些以研究為主的學院雜志,縱然有著深刻的研究和問題意識,但大都與當代無關。研究總要引經據典,而變化多端的當代和無法掌控的局勢總飄蕩在他們的視野之外。
這樣,我們就有了雜志的理由。我們應該卷入到當代這趟渾水之中,緊緊地與這種沖撞的力量綁在一起。我們不應該站在一個安全的地帶做一個優雅的參觀者,因為這失去了那身處渾水時的驚悸、動蕩、痙攣、膽顫和軟弱的經驗,失去了你與周遭環境的碰撞、觸發,以及由此引發的諸多偶然和事件。當我們深陷這種事件和動蕩之中時,作為個體的人才有可能在這之中所思所想,在所遭遇的刻骨和莫名之中真正體會到個人的存在。而對這種個體存在的普遍困惑和在當下生存困境中獲得主體意識的解放不也就是當代社會所要追求的嗎?
所以,我們應是事件的制造者,是無聊藝術的攪局者。我們要打破給當代藝術貼上的種種標簽,讓它在動蕩、搖擺和各種不確定中走向未來。如果正好我們雜志下廠的日子——公元2012年12月21日世界沒有毀滅,那么,我們將和這種動蕩和不確定在一起,在末日之后走向未來的事件。
康學儒
二零—二年末日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