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的紋飾中,首先是神通廣大的動物神和象征天地的器物神。人紋形象隨后逐步滲入,先是半人半獸,即氏族圖騰崇拜與氏族祖先崇拜相結合,表現神與人溝通,人與天結合,人開始帶有了神性,最為著名的就是刻于良渚文化玉琮上的人獸神徽。再往后,玉器的神靈紋飾中漸漸分化出獨立的人紋形象,“人們開始用自己的形體來塑造神祗”。于是,玉人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從物神到天神再到祖先神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完整玉人,見于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距今4500年左右,約為大汶口文化中期,玉人扁冠,腰帶,直立,赤足,一派江淮原始先民的模樣。
西北原始先民的早期玉人形象,以陜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玉雕人頭像為代表,圓臉、大眼、高髻、鼓腮,古拙而憨厚。
商代后期玉人之代表作,當屬殷墟婦好墓的重大發現,計有圓雕玉人4件,石人2件,玉人頭2件,人獸合體1件。玉人跪坐或蹲踞,冠飾多樣,發髻多變,長衣飾紋。
在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地曾出土兩件圓雕玉人,一件是寬額尖頦,盤發似蛇,雙手捧腹,裸體站立;另一件大眼,蒜鼻,高冠,著袍。這兩件圓雕玉人可以看作是西周初期玉人的代表作。
玉人(圖1)長8.2厘米,寬2.6厘米,厚0.5厘米。扁平長條形。雙圈橢圓形大眼,長鼻,嘴微張,卷云紋大耳極度夸張。玉人身著寬袍,袍長蓋腳,似無長袖,因為手臂清晰可見。袍面以陰刻線琢飾卷云紋,顯示了西周玉作經常采用的長弧曲線紋的習慣,此器兩面紋飾相同。其突出的特點是玉人頭上發髻盤卷如蛇似塔,尖端處有一通孔可以穿繩系佩,這與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早期墓地出土之圓雕玉人的發髻形狀如出一轍。
玉人(圖2)長10.3厘米,寬2.2厘米,厚1.5厘米。圓雕,橄欖形眼,塌鼻梁,一線嘴,尖下巴,卷云紋大耳。頭戴圓錐形高冠,冠中腰有一橫孔可以穿繩系佩。上體直立,雙臂收于胸前,下體呈蹲踞式。身飾“ヮ”形紋,“兒”形紋,整體紋飾明快灑脫,勾撤刀法洗練嫻熟。玉人神態嚴肅,似作祈禱狀。
玉人首(圖3)長9.2厘米,寬9厘米,厚1.2厘米。正面凸雕,背面平素呈凹弧狀。“臣”字形大眼,雙陰線眉,卷云紋耳,高鼻,方嘴,左右各突出一大獠牙,下巴稍尖。月牙形頭冠,頭冠左右兩邊各有一處鏤空,左右耳部各戴一只寬厚耳環。此器正面紋飾分為四層,從頭冠、鼻梁和耳環,再到面頰、脖頸,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具象鮮明,帶有強烈的立體浮雕效果。細節紋飾采用勾撤一面坡技法琢刻,刀工上乘,線條精準,寬窄、粗細、徑直、曲折、弧面,無不合理有道,中規中矩地表現出端莊威嚴的神人形象。
此類玉人首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例如石家河文化遺址即出土多件,到商周時期仍然陸續有所發現,其紋飾均展現了神人形象的基本特征,這不僅是玉雕藝術傳統的延續,更是顯示了作為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而有長期的傳承關系。
玉人(圖4)長9.5厘米,寬5.9厘米,厚0.5厘米。整體扁平,肩部有一通孔,單面鉆,馬蹄形,可以穿繩系佩。玉人深目呈橄欖形,高高的眉骨上以細密的短陰線刻畫出眉毛,圓鼻突出,闊嘴緊抿,下巴有力,卷云紋耳。頭頂有大型箍狀器束發,上穿箍狀器的頭發呈現傘狀圓弧形。臀部著地,腿收胸前,雙手合攏,陰刻線刻出粗大手指。身飾卷云紋、“兒”形紋,腳似穿靴。整器紋飾由單、雙陰線,勾撤一面坡陰刻線和頭部圓雕構成。布局合理,刀工精煉,兩面紋飾相同。玉人成正三角形端坐,巨掌抱膝,穩重莊嚴,雙目炯炯,束發高懸,神情肅穆,儀表不凡,一派王者風范。觀此玉人,讓我們隱約感覺到一種君子如玉,威而不怒,強而不張,修德勤政,敬天恤民,繼序不忘之品味,這不正是周文王德行信義,其命維新之風貌嗎?
玉羽人(圖5)長7.2厘米,寬2.5厘米,厚0.7厘米。扁平長條形,發髻上有一穿孔。玉羽人橄欖型大眼,直視前方,頭發高聳并后卷,英姿颯爽。微開口標示櫻桃小嘴,以卷云紋刻畫耳、鼻。玉羽人身軀僅僅由鳥的翅膀來表示,極盡簡潔輕盈之能事,精美的勾撤線條飾出卷云紋、“兒”形紋,華麗豐滿,蓄勢待發。
西周時期的玉人大約有兩種形式,一種類似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的整體圓雕玉人,另一種就是人獸合體類玉人。
人鳥合體的神靈很早就出現在遠古的神話里。商代玉器中著名的人鳥形象,有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一件圓雕玉神人,鳥形彎勾嘴,身披羽翅。還有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片形玉神人,頭戴齒狀高冠,鷹勾喙,身飾羽紋,雙臂抱于胸前,腿部屈體向下。
在西周時期的玉器中,人獸合體的紋飾更有新的發展,突出反映在“人龍合紋”、“人鳳合紋”、“人龍鳳合紋”之多樣化的表現,因此而大大擴展了人文因素,深刻地反映出周人的精神形態和思想內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龍紋玉人(圖6)長7.4厘米,寬4.2厘米,厚0.9厘米。扁平近長方形,上端正中有一通孔可穿繩系佩。玉人圓頭頂,橄欖形大眼,長鼻,闊嘴,卷云紋大耳,身體呈蹲踞式。玉人胸前和后背各飾一龍紋,背上龍紋,“臣”字形眼,龍角后傾,有額突,卷鼻,張口,出長舌。胸前龍紋,橢圓形大眼,龍角后傾,有額突,卷鼻,張口,出長舌。二龍紋的頦下各飾一具有西周特色的逗號式卷云紋。玉人臀部飾卷云紋,腿部飾圓形紋,腳上似穿船形鞋。整體紋飾分布有序,繁而不亂,勾撤刀工,爐火純青,兩面紋飾相同。
在禽獸類動物中,最為神通廣大的非龍莫屬,雖然只是古人想象出來的東西,但它寄托了人們的無限向往,人們將無窮力量和萬般變化賦予其身,潛淵入海,騰云駕霧,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就是這樣一個天神,在周人的眼里卻不再是神秘莫測的兇神惡煞,而是變為天命維周,與人親和,幫助周人克商承業的護佑之神。“人龍合體”順理成章地成為西周玉器特有的主題紋飾,反映了周人改天換地、勇于進取、敢于變革的創新精神,也是其政權統治奉天承運之合理合法性的一種宣示與教化。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山西曲沃晉侯墓等高等級的西周墓地,均出土有形制特征類似的人龍合體紋玉佩。
玉人(圖7)長1厘米,寬1厘米,高6厘米。圓雕,頭冠上圓形帽頂有一橫孔,可以穿繩系佩。玉人高額,菱形眼,平行四邊形耳朵,卷云紋鼻,月牙形嘴,圓下巴。身飾“c”形紋,后腰處琢一面坡陰弧線,整體紋飾精美,刀工上乘,打磨精細。玉人上身筆直,雙手撫膝,蹲踞之勢,可以嵌立。陜西扶風黃堆老堡子25號墓出土的一件西周人形玉佩與此相類似。
此玉人給我們的感覺似乎是在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但是并沒有商人對于鬼神的恐懼之情,雖然同是面對鬼神或是祖先神,西周玉人神形虔敬,氣氛親切,質樸自然。周代的祭祀,重要的一環就是在儀式的最后,人與神靈共飲食,牛呀、羊呀、豬呀等等祭品分而食之。祭祀之后的宴樂同姓,是周人教睦九族、保持宗族親和力的一個重要方式。你看,玉人不是正虔誠而耐心地在等待著嗎?
玉人是西周玉器中十分重要的品類,往往采取好玉良工,精雕細刻人體形態,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強烈凸顯人性之光。“西周玉器在中國古代玉器史上最重要的貢獻就是開始出現人性化的趨向,從物質觀念上看,是周人對玉的自然屬性的認識更進了一步,從思想觀念上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周人的道德規范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