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九、人物圖
元:此時人物圖大多是描繪雜劇、“平話”故事,也有“四愛”之類,構圖以庭院、花樹、山石為人物活動背景,遠觀有色塊對比的裝飾效果,近看有名物特征和筆墨(料)情趣。人物形象刻畫細膩,人物衣飾均平填料色(仕女有織錦花紋),衣紋為明暗分界線,線的一側留白。不同的配景平填深或淺色后呈各種形態的色塊,構成紆回起伏、穿插揖讓的平面性的裝飾效果。元代人物圖可分為細密和疏簡兩式。細密式如圖9-1,繪“錦香亭”雜劇故事,仕女在庭院徜徉,四周曲欄橫斜,花木扶疏,都在均衡的布局中。細觀畫風嚴謹,人物發式、手飾、衣裙質地及織錦圖案都描繪具體、細膩,極有講究。用筆工細生動,色澤鮮麗。簡筆式簡而不粗拙,如圖9-2“愛蓮圖”中周敦頤坐于蓮池畔,垂柳、流云、叢竹都是均衡分布,富有裝飾味。人物及配景雖較簡單,仍顯現較細膩的手筆。
空白期:明初人物圖驟減,偶見永宣官窯有仕女圖、嬰戲圖。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空白期的人物圖又大放異彩。此時人物圖題材豐富,有三國故事,高士圖(攜琴訪友、對弈)、仕女圖(琴棋書畫)等。布局繁密,場面宏大,多以大片卷云烘托,更顯氣勢壯闊。人物形體高大,在繼承元代傳統式樣的基礎上突出筆料畫意,用筆勁健灑脫,料色飽滿清潤。如圖9-3,畫法嚴謹,線條細勁,形象端莊,格調高雅。圖9-4用筆遒勁,料色淋漓,韻味十足。兩圖上的衣飾都未填色,是為了突出線條的功力和生動的畫意,而不十分強調整體的裝飾性。配景同樣展現出與人物一致的筆料特征,甚至大筆的拓抹都含有筆觸的造型元素,特別是大片云絮,構成風起云涌之勢,與人物的氣宇軒昂協調統一。簡筆人物如圖9-5,多寥寥數筆繪一側身高士坐于坡石上,配景的卷云、花草皆意象之物,但有的很草率。
弘治:如圖9-6、圖9-7,布局趨于疏朗,人物形體縮小。用筆較為拘謹,人物及配景趨于圖案化,如圖9-6中的高士與空白期圖9-4形態相似,形象、用筆、衣紋的組織等一一對比,都顯現弘治時人物圖的畫意不足。配景亦如此,大片卷云的氣勢已減弱,空白期畫竹筆意瀟灑自然,弘治時都用雙鉤染色,簡單平庸。補空之景時現勉強拼湊跡象。簡筆人物圖9-8與空白期相似,特別是仕女圖用筆粗率,近似于抽象,有的可鑒不可品賞。
研究三個時期的人物圖,敘寫的內容豐富。簡言之,元代裝飾與繪畫的高度協調統一;空白期繼承元代的基本格局,更強調筆料情趣;弘治能延續青花人物圖的繪畫性,但已是夕陽的余暉,以后的人物圖已進入裝飾紋樣的范疇。
十、人物圖配景—卷云
元:人物圖配景的卷云,多用作隔離故事情節展開的時間和空間,起轉換的作用。如圖10-1卷云將秦王李世民與尉遲恭躍馬揮槍兩情節隔開。雙線鉤卷云輪廓,內填色,卷云形態很簡單,象征性紋樣特征。上述圖9-2玉壺春造型起伏大,用卷云靈活地點綴在頸肩部的景物間,起到補空的作用。
空白期:人物圖配景盛行大片卷云。圖10-2從通景兩端連接處卷云騰升,由粗而濃和細而稍淺的兩種線條組成,粗線一道,細線繁密似彈簧絲,有兩三層,密處有五六層之多。卷云騰升時為朵狀,翻滾后向左右舒展開為卷狀。卷狀云向下卷時粗線均在上面,呈張開不規則如意頭形覆蓋,環繞畫面一周,烘托人物及花樹、竹石等景物。由密集線條組成的卷云在視覺中也產生色塊感,與其他景物一起形成均衡對比效果。簡筆人物圖的卷云也具備此特征(見圖9-5)。還有仙山樓閣圖的卷云,如圖10-3,實際上是以卷云為主,配有仙山、樓閣、花竹等。卷云與上圖的騰升處相似,多呈封閉團狀、朵狀,層層迭起。另有卷云與松竹及組合紋樣,如圖10-4,一般裝飾在大碗內壁,形態與上圖的局部相似。此時期卷云面積大,線條細密流暢,運筆快速自然,氤氳郁勃,氣勢壯闊。
弘治:卷云主要集中在通景首尾銜接處,人物活動的場景卷云塊面很小。如上述圖9-6,由粗細線鉤繪而成,粗線在下,細線在上,云向上卷起,與圖畫的邊線(即弦紋)構成云層的整體。這是弘治與空白期相反的對比典型特征,可見此時期的繼承與變化關系。卷云的粗線較規整或拘謹,細線層次少,較瑣碎,似鱗片,又逐漸簡化如圖10-5,為幾條弦形線作意象的卷云,小景中的卷云更為草率、粗拙。弘治后線形化更明顯。
三個時期都具典型時代特征,卷云之風行是其他時期不具備的。
十一、人物圖配景——叢竹
元:人物圖、瑞獸圖以及芭蕉瓜果等多用叢竹搭配其中。叢竹多運用水墨畫的晴竹式,如圖11-1,山崖邊,馬前,馬腹下,用叢竹配景,形式上補空,手法靈活。皆為“重人”結構的畫法。還有“歲寒三友圖”中也用晴竹畫法,如圖11-2,鋪毫輕收,筆意自然。元代無論圖畫、紋樣講究用筆變化,但更遵循裝飾性,唯畫竹筆料生動有韻致。
空白期:多與坡石搭配。竹枝畫得稍長,常見有左右紛披式(見圖10-2),在組合紋樣中(見圖10-3)長竿細葉與此相似。還常見用似連非連的兩筆表現轉折的長葉,如圖11-3,這是元人畫墨竹常用的筆法,此時在青花上也具有輕重提按拓抹的筆意。在高士圖中增添了野逸的情趣。
弘治:在人物圖上配景的竹梢較長,大多為雙鉤染淺色,最長的葉幾乎都作翻折向下狀,包括其他紋樣(如云山海浪)中配上的竹枝有長葉都如此式。圖11-4內外滿繪“三顧茅廬”故事,多處有叢竹點綴,每叢都有一兩竹梢的長葉翻折向下(見圖右側),上舉弘治時期的配景竹葉也可細察這一特征。
十二、輔助紋樣—變體蓮瓣紋
元:式樣十分豐富。大致分為兩大類:1.細密類,以圖12-1為典型,瓣邊有外粗(鉤雙線填深色)內細兩道線。瓣內繪垂蓮花、葉,寶珠或海石榴等。更精細的還繪有雜寶、如意、雙陸、纏枝等。形態規范,排列整齊。2.粗簡類,如圖12-2外瓣邊為一筆畫的單條粗線,內一條細線(也有不畫此邊)。瓣內線畫垂下一葫蘆形蓮葉,畫法率意,粗細、大小都不規整。以上兩類蓮瓣之間都隔開。
空白期:也有多種式樣。一式如圖12-3,為正統官窯的式樣,蓮瓣瓣肩上為雙裂,即對稱的兩邊各有一個瓣裂(瓣沿下凹),瓣尖較圓,瓣有兩條邊,瓣瓣之間粘連(共用一邊)。二式如圖12-4,與元的相似,瓣瓣之間隔開處飾瓣尖相搭,也有瓣與瓣相連共用一邊,如圖12-5,畫法較率意。
弘治:瓣肩沿雙裂式,雙邊內染色。內繪垂寶相花,或飾海石榴,瓣壁上也有芽葉狀飾物。圖12-6是瓶上的典型蓮瓣。有的罐上的紋樣也與此圖形態相同,只有高與闊的不同。還有粗簡蓮瓣演化為弦紋與垂直線段搭構而成意象蓮瓣,不足品賞。此時受空白期的影響形成變體蓮瓣的典型紋樣尤為突出。
十三、輔助紋—三山波浪紋
空白期:永樂官窯大香爐上曾有通景滿繪器身的三山波浪紋。空白期簡化此紋作為輔助紋樣,如圖13-1,整體呈三角形塊面,對稱的白浪中間聳立五峰,白浪外用淡青料染色映襯,此式樣經弘治延續到正德時期。
弘治:圖13-2(有“弘治九年”銘)是典型的紋樣,與空白期的特征相同,增繪了有翻折葉的竹梢。圖13-3、圖13-4與上圖基本相同。
十四、輔助紋樣—朵云紋
空白期:多飾于器物頸部,單朵散點式,形體呈“品”字形,下連飄帶尾,圖14-1是此時期的官窯紋樣,圖14-2民窯的特征大致相同。
弘治:朵云是十分盛行的紋樣之一。在空白期形態上添加對稱的兩片小卷云,如圖14-3,為典型的時代特征。
我們選擇元、空白期、弘治共有的題材,分析三者紋樣特征相同(相似)與不同(稍異)之處,產生以下幾點看法:
1.相同與差別是繼承與演變的表征,反映了元代創意重在理性裝飾,空白期繼承中重在筆料情趣的變化,弘治繼承中重在工藝性的轉化。
2.民窯的開放性使得紋樣有跨越時代的多樣選擇,同一時期的紋樣特征也不可單一而論。作為斷代重要手段,研究紋樣的時代特征更要注重于用筆、料色(濃淡)變化和色塊的特征。這種變化和特征又與各個時代的工藝技法密切相關。
3.元、空白期、弘治的紋樣后者與前者的似而不似之間,藝術之根須有深層的溝通,這是涉及到歷史文化、海外貿易等方面的問題,有待于我們投入更多精力去挖掘。
(全文完)(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