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當你拿到這期雜志時,南方已到了早春時節,雖然寒冬即將過去,藝術品收藏行業依然鮮有喜迅傳來,幾場大牌拍賣會低迷的成交記錄足以表露這個行業的零落表情,幾乎所有參與到這個市場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幾絲寒意。但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這種市場回調過程是一種“軟著陸”式的健康回歸,而不是破壞性的“垂直式”下降,市場仍不乏局部熱點,這樣的調整方式更加有助于擠出市場泡沫風險,提升市場品質。也促使這個行業多一點理性,多一些思考。
眾所周知,影響藝術品收藏市場起伏因素有很多,首先藝術市場脈搏的波動也反映了中國國家經濟的脈搏波動,在整體經濟調整的大環境下,幾乎沒有幾個行業不受影響;另外,贗品問題一直是困擾藝術品收藏市場的一個頑疾,如不找到行之有效的對付方法,藝術品收藏市場難以在公眾的信任中健康成長。
那么贗品問題為什么會成為藝術品市場揮之不去的頑疾呢?眾所周知,贗品古今中外皆有之,但贗品泛濫成災卻是中國尤其是近些年來特有的現象,這不得不引發我們認真思考,為什么很多上當受騙者明明上了當,卻常常投訴無門?更有甚者,有些上了當的藏家在上當受騙后,只是自認倒霉,連維護自己權益的想法都沒有,因為文物藝術品市場有個“潛規則”,就是不打假。那么什么是“潛規則”呢?所謂“潛規則”就是指那些沒有明文規定的,但卻又是約定成俗的、被廣泛認同、實際起作用的一種規則。也就是說,在文物藝術品這個圈子里,人們根本就不認為應該打假,也從來沒有打假的習慣,如此一來造假賣假的人既然不用為自己的欺騙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怎能不大行其道呢?
說到不打假,并非近年有之,中國藝術史上包容造假者或參與造假貨的大名鼎鼎的藝術家不乏其人,在這方面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可以說是大畫家沈周。沈周的弟子文徵明也有寬容造偽者的記錄。而其另一個弟子唐伯虎更有造假販假的記錄,據史書記載,沈周對造假者的保護是因為對其窘迫生活的同情。文徵明對盜用其名者不但不追究,甚至對高明的仿作,他還加以鼓勵和保護,據說是出于愛惜人才。而唐伯虎造假則與其“點秋香”如出一轍,絕非出于好色,而是體現了藝術家的特有的“機智”與“幽默”。更為糟糕的是,對于以上幾位大師的做法,一直以來都被傳為美談,護假造假竟然成為他們的美德之一。
后來清代大畫家任伯年也有這么一段不光彩的歷史,成名前的任伯年把自己畫的扇面假落“任渭長”的名字在地攤上出售,結果被任渭長撞了個正著,任渭長不僅不追究甚至還為發現了一個人才而高興,隨即把任伯年介紹給蘇州賣畫的堂弟任阜長當徒弟。張大千也曾以造石濤贗品而聞名,張大千的假石濤騙過了陳半丁、羅振玉、黃賓虹等名家的法眼;而吳昌碩、溥心畬這些近代畫史上炙手可熱的名家,也都有縱容他人代筆的記錄……可悲的是這些事都被大家不分清紅皂白地當成佳話、美談來傳揚,鮮有人對此提出過批評,后來啟功老也以不打假的“美名”著稱,據說當年齊白石在北平街頭看到有人販賣署自己名的假畫,剛開始還當面斥責,不料而后又被造假者一番言辭所打動,于是竟收販假者做了徒弟。
所幸的是,在這個贗品泛濫的時代終于有人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筆者看到陳傳席寫過一篇題為《從文徵明題假畫談起》的文章,說到“這事(指文文徵明題假畫)對后人影響很大,也曾對我產生過影響。據說程十發先生也題過自己的假畫……我不認為是他的眼力太差,而是他受了文徵明的‘美德’的影響,題字幫助窮人。但卻惹下了大禍……我要認真檢討自己的,癸未(2002年)年前,我也題過假畫……我以為自己也做了一件功德,干了一件好事。現在回憶起來,我們都錯了……如果買畫人相信了我們的題字,我們便坑害了消費者。我們幫助了一個人,又坑害了一個人,但被我們幫助的人也是坑害他人者,也是有過的,而消費者是無辜的,剩下的只是我們的‘罪過’,根本沒有‘美德’可言。讀書人主要是要學習古人的高尚品德,效法古人也似乎是讀書人的品質之一,但不是古人的一切都要效法,因此,文徵明這一‘美德’還要重議。”
對書畫行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以上提到的眾位名家的作品,無不成為書畫贗品的重災區,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等人名下,不僅有大量新造的贗品,老假也是泛濫成災,這與他們對贗品的態度有很大關系,從某種程度看,甚至可以說他們助紂為虐,成了造假者的幫兇。正如陳傳席先生所言,并非古人的一切都要效法,有些“美德”還要重新看待。古人也是人,也會犯錯誤,而如今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有必要對一些錯誤的觀念進行糾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才有利于徹底凈化我們的文物藝術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