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制墨名家汪近圣兄弟行輩三人,順治、康熙年間分處歙縣曹、畢、吳三姓墨肆傭工,近圣為曹姓(素功)調藥師傅。曹墨以煙遠、膠陳、杵到、藥勻著稱于世。約康熙末,近圣自立門戶,肆名“鑒古齋”。汪墨集曹、畢、吳三家之長,聲名崛起,至有“今之近圣,昔之廷”之譽。乾隆六年(1741年),詔選近圣次子惟高進京御書處教習造墨,凡三年,所造墨皆“稱旨”,墨方詳載《內務府造墨則例》,由是汪近圣“鑒古齋”名震天下。子爾臧、惟高二人,從小助父業墨。惟高嘗言其兄爾臧“于誦讀余暇,廣搜古式及制法之所以得與失而切究之”。汪近圣墨鈐“爾臧氏”印,及題“御書處教習造墨監生臣汪惟高”欽者,當是乃父退休前后兄弟二人所造之墨,同屬“鑒古齋”第一代制品(資料來源:《汪氏墨林》明晟“汪近圣墨序”、趙青藜“汪氏墨林序”,清《內務府造墨則例》,周紹良《清墨談叢》)。
香港七元墨收得汪近圣爾臧氏制“圭璧光”墨一套,共八錠,長條形。錠長7.8厘米,寬2厘米,厚0.9厘米,重22~25克。各錠面以不同字體書“圭璧光”三字墨名,及署制者名號、印章,背之繪畫及題銘則各不相同;側題“大清乾隆年造”六字;頂題“貢品”二字,皆楷書陽識(見第四錠特寫)。布盒裝,盒已敝。質似烏玉,邊如利刃,叩之砰砰然,雖年久老舊,略見灰黯,仍通體黑潤而有光,麝氣襲人。
圭、璧系古代貴重玉器,墨名“圭璧光”,是形容此墨如圭璧一樣名貴、美好,光彩四照。“圭璧光”墨為汪近圣名牌產品,《鑒古齋墨錄》有載,每銀十一兩,殊不廉宜。此牌子的產品,最初是汪近圣任職曹素功墨肆時所造,七元墨藏墨一錠,其上即具“徽城汪近圣監制”(面)、與“曹素功制”(側)名可證。
“貢品”,清例,每年三大節元旦、萬壽(皇帝生日)和端陽,地方官府需以當地土特產進貢朝廷,安徽產墨甲天下,徽墨成為當地上貢之一。被指定為貢品的墨品,均系著名墨肆所制,因屬常年例貢,墨肆必須隨時生產,以備官府采辦。部分貢品亦供市售,以滿足市場需求和為墨肆做宣傳。經市場銷售的貢品稱“市品”。因商譽所系,市品質量一般不敢稍異,然裝潢卻不講求奢華,如采用彩繪木盒、錦盒、特制漆盒諸類,汪近圣這套貢品墨,用的是布盒裝,包裝殊為簡樸,當即屬之。
以下系各錠面、背圖文簡說(橫行從右至左):
首錠,面楷書“圭璧光”三字,陰識填金,題“汪近圣法制”五字,行草陽識。背橫題隸書“鎮圭”二字,陰識填金,下繪海中一柱石,聳峙直逼云天,淺浮雕,柱石涂金。鎮圭,古代朝聘時天子所用信物。背所繪巨石擎天,象征王者權勢威力,足以安天下。
次錠,面行草“圭璧光”三字,陰識填金,鈐篆文“鑒古齋”圓章,及“爾臧氏”方章,白文填紅。背隸書“有飶其香邦家之光”八字,陰識填金,陽識,蠅頭小楷。“有飶其香,邦家之光”,飶,祭祀的酒食,語出《詩·大雅·周頌·載芟》篇,是篇描寫王侯家眾子弟率萬千傭工,于田間勤力稼穡,得到大豐收,于是準備了芳香酒食,祭祀先祖先妣,是邦國的榮耀。鈐“爾臧氏”印,表明此套墨為汪爾臧所制。其時當是乾隆初,汪近圣可能已年老退休,墨肆由長子爾臧主理,這套墨仍可歸入“鑒古齋”第一代產品。“氏”有表嫡系意,若墨肆已易手非嫡系經營者,則稱“記”,此為清代墨業界習慣。爾臧自幼助父業墨,能深究墨法,及長自然制作精良,這套墨應是其代表作之一。
第三錠,面籀書“圭璧光”墨名,陰識填金,題“徽城汪近圣監制”七字,楷書陽識,背隸書“桓圭”二字,陰識填金,其下繪一寬袍大袖執圭端立人物,淺浮雕,飾金。桓圭,古諸侯即位,天子賜以命圭,長9寸者為桓圭,公所執。桓,取“桓楹以架屋”之意,墨背所繪即執桓圭的人物。
第四錠,“圭璧光”墨名下鈐“近圣”篆印,填紅;背篆書“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八字,陽識。“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出《詩·國風·衛·淇奧》篇,本為贊賞秉質良善、德行斐然的君子,此處用以形容“圭璧光”墨,言其精好美善而有光澤,同時亦為墨名之所出。(第四錠特寫即此錠)
第五錠,面草書“圭璧光”墨名,下小字“汪近圣按易水法制”,楷書陽識。背雙鉤畫蘭一本,花葉挺秀,填紅填綠。易水,在今河北省,宋以前為墨重要產地,民多業墨,奚姓人家所造尤其精好,南唐時獲賜國姓李,李超父子即是。其料用松煙,膠用鹿角,杵以萬計,墨成質量特優,其法被稱為“易水法”,后世名墨家造好墨多采此法。
第六錠,面“圭璧光”墨名下題“徽城汪近圣按易水法制”十字,楷書陽識。背飾切花二枝,涂金、紅、綠諸色,狀甚鮮活。汪近圣為歙縣人,歙縣乃徽州府城所在地,故汪氏籍貫有時亦寫作“徽城”。
第七錠,面雙龍拱“圭璧光”墨名,涂金。背刻銘文:“玉闕分圭,文壇拱璧。動靜雙清,詩書世澤。伊今之人,相古之質,一年一寸啜香汁。”落款趙青藜,皆楷書陽識;鈐“然乙”篆印,填紅。趙青藜,字然乙,乾隆進士,官翰林院編修、監察御史。“玉闕分圭,文壇拱璧”二句,都是形容“圭璧光”墨之美好、珍貴。“一年一寸啜香汁”,極言墨極堅韌耐用,書者年用一寸已足夠。相傳南唐后主常侍徐鉉得李廷墨一錠,長不過尺,細如箸,兄弟二人(弟徐鍇,累官內史舍人,與兄鉉同有文名于江左)日書五千字,十年方盡,平均一年一寸,趙青藜句本此。趙氏亦曾為汪近圣“新安大好山水”套墨題句(見拙著《明清古墨研賞》附錄四“集錦彩墨四種略說”)。
第八錠,面同第七錠,背銘文“馬肝是,龍尾是友。鼠發媒之,歸造鳳樓之巨手。維此金壺之汁,蔚為圭璧之光。君子是則是效,然而日章”四十二字,落款“秀水鄭虎文”五字,皆楷書陽識,押“炳”“也”二字篆印,填紅。起首三句“馬肝”“龍尾”“鼠發”不知所指,或為徽州地名。第四句“鳳樓”,或即鳳池,古宰相、翰林官署所在。第五、六句“維此金壺之汁,蔚為圭璧之光”,“金壺之汁”即金壺墨汁(神話故事:浮提國神人肘出金壺,中有墨汁,極黑,灑地皆成文字。見《輿地志紀》《搜神記》),喻文化;“圭璧之光”,圭、璧皆貴重,喻人的美好德行。意謂人的美好德行,是由文化修養涵育而來。結尾二句“君子是則是效,然而日章”,是說君子以此為效法的榜樣和行為的準則,則品德節操便在不知不覺中日益顯明。“然而日章”,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然而日章。”鄭虎文,字炳也,秀水(今浙江紹興市北)人,生平不詳。
“圭璧光”墨系汪近圣名牌產品,鈐“爾臧氏”印,表明其為汪近圣長子爾臧所制,屬汪氏墨肆“鑒古齋”第一代產品,原模原制。鑒于汪氏第一代墨存世稀少,可供研究的實物有限,故此套墨在墨史上別具意義,是研究前期“鑒古齋”產品和經營情況的重要資料,而對乾隆初年清墨的探索亦殊有幫助。雖墨舊盒敝,七元墨主人猶特重視之。(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