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出版的一些專著、傳記、報刊,都把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學家失去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的機會,歸咎于我國有關機構違規申請諾貝爾獎。事實上,當年我國拒絕或反對諾貝爾獎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在“左”的思潮影響下,對學術獎勵制、學位制、學銜制乃至于軍銜制等采取全盤否定的必然結果。
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研究成果,正式通過國家鑒定的時間是“文革”前夕的1966年4月。在這次鑒定會即將結束時,有人發言:“諾貝爾是靠搞炸藥發了財的,后來拿出一些錢作獎金,我們要打破諾貝爾獎金的迷信。獎金本身是資產階級物質刺激辦科學的手段。諾貝爾獎是為資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我們不要這些獎金,我們要的是人民的獎賞,這是最崇高的。”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國大地。我國科學事業在“文革”中遭受空前浩劫。1972年,楊振寧向周恩來提出,擬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形勢,周恩來婉言謝絕。“文革”期間,它提不到日程上來。
1977年開始運作申報
1978年9月,楊振寧向鄧小平提出他準備提名人工合成胰島素的中國科學家為諾貝爾獎候選人。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王應睞收到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B·烏爾姆斯特洛姆等六位教授的來信,要他在1979年1月31日前推薦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在得到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方毅、副書記李昌的同意后,錢三強便開始運作,向楊振寧發去電報和信函。1978年11月3日,國家科委黨組與中科院黨組舉行聯席會議。會議同意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索的科學家,可以作為候選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
1978年底評出4名候選人
接下來的難題是按諾貝爾獎的有關規定,從參與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眾多科學家中推選出代表,作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是三個不同單位人員共同合作的結晶,僅最后一兩年直接參加研究工作的人員就有三十余人。
為此,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錢三強組織并主持召開了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總結評選會議。與會的有三個單位參加合成工作的主要研究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30人,以及通過協商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委員17人,評選委員會的任務是對會議最后推出的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
會議初步選出在合成工作中四名成績突出者:鈕經義(生物化學研究所)、鄒承魯(原生物化學研究所,1970年調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愛雪(北京大學化學系,女)和汪猷(有機化學研究所)。
申請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會議認為,如以四人申請難以被接受;以三人申請,矛盾較多,而且聯邦德國、美國在胰島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有可能此獎將由兩國或三國科學家共同獲得。據此,我國以一名代表申請為宜。于是生物化學研究所則推薦鈕經義為代表,認為他自始至終參加B鏈合成,成績突出,也有一定學術水平。評選委員會表示贊同。
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集體的代表鈕經義,被推薦為諾貝爾化學獎1979年度候選人。最后,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為美國人布朗和德國人維提希,我國鈕經義未能獲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