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2年底開始,各個戰場上的盟軍部隊發現對面突然出現了多支獨立坦克營,其下所屬重型坦克雖然數量不多但兇猛異常。戰場統計數字顯示,這種名為“虎Ⅰ”的坦克,可以在2000米外擊穿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的前裝甲,在1500米外擊穿英軍“丘吉爾Ⅳ”式坦克的前裝甲。悲哀的是,盟軍坦克竟一時拿“虎Ⅰ”沒有辦法:“謝爾曼”坦克的75毫米火炮打在它的前裝甲上只能留下一個凹痕,只有接近至100米距離時才能擊穿它的側面裝甲。但在這之前,“虎Ⅰ”早就把“謝爾曼”撕成碎片了。
一時間,“虎Ⅰ”坦克成了北非英軍揮之不去的噩夢。
1943年初,一位29歲的年輕人出現在首相的辦公室里。坦克專家林德戴爾建議要搞清敵人坦克的火炮參數、裝甲厚度、機動速度等性能參數,最好的辦法就是弄一輛“虎Ⅰ”來研究研究,這個想法得到了丘吉爾的同意。
林德戴爾迅速組織了一支代號為“GB”的“捕虎小組”,其中包括一名坦克駕駛員、一名機械軍士和一名坦克部隊的中尉軍官。林德戴爾率領GB小組連夜出發趕往北非。
在戰場上完整繳獲一輛“虎”式坦克,當然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虎Ⅰ”裝備部隊后,希特勒曾下達了嚴格的保密令:沒有作戰任務時全部在車庫中集中停放,嚴禁坦克兵之外的任何人接近;所有操作手冊閱完即毀。除了受過專門培訓的坦克乘員,沒人清楚“虎Ⅰ”的機械結構和工作方式,戰斗中如有“虎Ⅰ”受傷不能移動,坦克兵的第一件事不是逃生,而是將坦克就地炸毀,防止其落入盟軍手中。在北非,德軍第504重型坦克營嚴格遵守著元首的命令,所有“虎Ⅰ”坦克除了作戰時與盟軍見面,平時都躲得嚴嚴實實,連隆美爾都輕易見不到。
1943年2月,GB小組來到突尼斯,恰逢一支裝備“謝爾曼”坦克的美軍部隊與德軍“虎”式坦克激戰。戰斗持續了3天,美軍4000名士兵犧牲,幾乎所有“謝爾曼”坦克被擊毀。GB小組冒著炮火在戰場上穿行,終于找到了一輛完好無損的“虎”式坦克。
林德戴爾根據炮塔上“131”的編號判斷,這輛坦克隸屬德軍第504重型坦克營第1連第3排,為該排排長座車,各種配置應該非常齊全。林德戴爾馬上聯系英軍第104坦克修理所和第25坦克旅,商量怎么把這個60噸重的大家伙運回本方營地。修理所的工兵開來一輛D8“毛蟲”大馬力拖拉機,勉強將“虎Ⅰ”拖回安全地帶。緊急搶修后,恢復動力的“虎Ⅰ”在GB小組護送下于5月24日來到突尼斯,準備在拉古萊特港裝船運回英國。
聽說此事后,丘吉爾首相等不及“虎Ⅰ”回國便專程趕到突尼斯,搶先看看這個“血腥的大機器”。丘吉爾看過后不久,英皇喬治六世也來到突尼斯,爬到“虎Ⅰ”坦克的炮塔上仔細看了很久。
“虎Ⅰ”坦克于1943年10月送回英國。20日,GB小組將它移交給坦克設計局,在倫敦街頭短暫展出后進行了細致的拆解、研究。根據研究得出的數據,盟軍設計出了多套“打虎戰術”,“謝爾曼”“丘吉爾”們雖然打得很艱苦,但總算扳回了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