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奇特
現代意義上的蒙古軍隊,創建于1921年3月18日,起初是由蒙古人民黨為抵抗沙俄白匪溫甘倫部而組建的牧民游擊隊,最早稱做“蒙古人民義勇軍”,后易名“蒙古人民軍”,現改稱蒙古武裝力量(簡稱蒙軍)。
整個冷戰期間,蒙古防務主要是由前蘇聯駐軍承擔,而這也成為國際關系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根據1966年兩國簽署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駐蒙蘇軍最多時達15萬之眾,相當于蒙古總人口的8%。蘇方不僅向蒙軍“無償提供”全套武器裝備,更有大批前蘇聯軍官進入蒙軍任職。蒙軍的作戰指揮、兵力部署、軍事演習、人事調動、軍事訓練等一切權力,均掌握在前蘇聯人手中。
前蘇聯解體后,蒙古迎來了“自主國防”的新時代,并為此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
實力盤點
目前,蒙古武裝力量由一般任務部隊、邊防軍、內衛部隊組成。蒙軍主戰裝備多系前蘇聯生產和提供的,裝備普遍陳舊、落伍,其槍炮多系前蘇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型號,軍機大都已服役超過30年,其所擁有“上千輛”坦克、裝甲車,因缺乏必要的維修和保養,80%以上的重型武器處于封存狀態。主要原因是蒙古的經濟欠發達。自2008以來,其國防支出一直徘徊在5000萬美元左右,攤到每個官兵頭上才2000多美元。
改制謀變
蒙古現行國防體制不僅強調“軍隊要無條件服從國家機關”,還設立了類似美國參聯會的“國家安全會議”,以制定和實施新的國防政策。決策層在改革,直接關乎部隊發展的兵役制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1992年起,蒙軍終止了長期實行的義務兵役制,而代之以義務、合同兵役制相雜糅的混合兵役制。截至2009年,合同兵在蒙軍中所占比例已超過30%。
值得一提的是,蒙軍極為重視通過國際維和或多邊軍演,來學習外軍先進經驗。迄今為止,蒙軍已參加過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亞、剛果、厄立特里亞、西撒哈拉、阿富汗、利比里亞、科索沃、乍得等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維和行動,長年有數百名官兵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
更新戰略
冷戰結束后,蒙古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有條件結盟”的新軍事戰略,并不斷加以完善。該戰略強調,要將蒙軍建設成一支“精干、高效的職業化自衛武裝力量”,同時把中國和俄羅斯列為其“主要潛在威脅”,而視美國為其可依靠的“第三鄰國”。
圍繞這一新戰略,蒙軍確立了“機動、靈活的自衛作戰”方針,明確“自衛”的含義是“在本國領土上進行的保家衛國的武裝斗爭”,重視未來戰爭中的美國因素,宣稱與之“舉行聯合演習”的國家都可能成為“潛在盟友”。蒙古的國防戰略可歸結為一句話:“小打靠自己,大打靠外援”,利用小部隊與敵周旋,爭取時間以待西方介入。
為配合新戰略,蒙軍改變了以往“南過重、北過輕、鐵路以東無作戰部隊”的兵力部署,在西北毗鄰俄羅斯的扎布汗省新建了雷達團,并調整部分雷達分隊和摩步團駐地,著手打造全國性防空警戒網,初步形成了“以首都為中心,以部分重要邊境省份為重點”的環狀防御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