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膽上書,請求把下鄉知青的農齡改為工齡,此信驚動了當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胡耀邦對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號文件明確規定:知青在下放農村勞動期間的農齡一律算作工齡。斗膽寫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蕭蕓。
1965年7月,年僅15歲的蕭蕓報名下放,與89名知青下放到湖南省湘潭縣,在湘潭至韶山的鐵路、公路沿線安營扎寨,組建了知青茶場。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場解散,蕭蕓去了一個別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老虎巖生產隊落戶。后來,蕭蕓認識了一個叫李開彥的人。他是大隊支書的弟弟,比蕭蕓大兩歲,南昌航校畢業后分配在株洲320廠工作。支書家里想為他找個對象,他們相中了蕭蕓。
1977年,蕭蕓在農村生下了一個女兒。原打算就在農村這么度過一輩子,但知青大返城將這一平靜打破了。
1979年7月中旬,已在鄉中學當民辦教師的蕭蕓碰到了大隊管收發的人,說大隊部有她的一封信。她拆開信一看,信是湘潭縣公安局寄來的,里面附著一張表,同意蕭蕓和女兒將農業戶口轉為城市戶口。
結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蕭蕓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當了一名老師。那時,紛紛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難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雖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資級別、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方面都得從頭開始。
湖南湘潭縣的部分知青聚在蕭蕓家,他們對蕭蕓說:“蕭蕓,你有見識,文筆也好,你代表我們寫一封信,要求把我們下鄉的農齡改為工齡。我們都在信上簽名,如果闖了禍,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們大伙照看。”1982年國慶節的傍晚,蕭蕓經過深思熟慮,終于寫好了這封后來被人們稱之為“知青福音書”的信。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令人費解的是:在城里,復員軍人的軍齡算工齡,家屬、閑散勞力轉正前的合同期、臨時期算工齡,而作為有組織、有號召、有計劃的上山下鄉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下鄉知識青年的“農齡”卻被一筆勾銷了,這點我們無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我們希望,國家在調整低工資、制訂工資改革制度的時候,能考慮到我們的客觀情況和實際困難,能在國家財政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我們的經濟地位,使我們能和全國人民一道富起來,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鄉吃大虧”論無立足之地。我們真誠地希望,我們微弱的呼聲能喚回國家領導傳送的“福音”。
信雖然已經寫好,但寄給誰呢?蕭蕓想到了從湘江機器廠調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雜志社當編輯部主任的潘運告,他是蕭蕓當時認識的最大的官。
此后,這封信便開始了它獨特的旅程。潘運告接到信后,認為信中所提問題非常重要并帶有普遍意義,遂轉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關領導,并建議以本社收集的一種社情民意的名義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黨委附了呈辭,加蓋印章,此信遂被轉到湖南省委辦公廳,最后呈到胡耀邦總書記的案頭,成了胡耀邦落實政策“六年兩千件”中的一件。
此舉不僅改寫了全國知青的命運,更為重要的是,全國8000萬知青在廣闊天地里摸爬滾打的青春歲月由此得到了一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