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節,四川彭州市通濟鎮農民吳高亮在自己田地里閑走時,發現了地里伸出的一小段枝丫。經專家判定,探明地下有巨大的烏木,價值數百萬元。正在挖掘時,鎮政府趕來接管了挖掘和運輸工作,并堅稱烏木歸國家所有,并與吳高亮產生了爭執。歷史上類似糾紛也有,解決辦法各有其道。
唐代:罕見寶石歸買主所有
在唐代,御史王義方買了一座宅院,瞧著庭院里的一棵樹越看越喜歡,于是派人把原房主找來說,俺還欠著這棵好樹的錢沒給呀!這說明當時的購房合同里,還沒有將樹木等雜物明確計入購房款。但根據記載里的評論,稱此事“足見廉士之心”。
同樣是唐代,富商竇義發致富之前有恩于人,被那個人告知抓緊出資20萬錢買一處宅院,在合同簽訂當天才告訴竇義發宅子里面有好東西,雖然看起來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其實是罕見的玉石,竇義發后來找專人鑒定,果然為稀世珍寶,到手之后聘請雕工精心加工為各種飾品出售,收益高達幾千倍。
宋代:樹木與田土一并估價
再看宋代,宋人的做法與唐代類似,只不過開始在法律制度里進行規定。拿典當來說,早先典當出去的田地或者房屋,贖回時,出讓期間增蓋的屋子、種植的樹木,都要折成現金給予補償,如果不給經濟補償,則要允許原主或拆或伐帶走。《宋會要》記載,但凡種植的林木均應與所賣田土一并估價,依法出售。如果此前這塊田地由佃戶租種,而樹又是佃戶栽植的,這筆賣樹款則要不差分文地歸佃戶所有,田地的主人不得侵占。對于帶有特殊性的農作物,比如地里的水稻、小麥或者玉米等,則規定以每年的四月十五日為限,之前買賣,農作物歸購買人,之后則仍屬于原主所有。
清代:地上附屬物一并算錢
乾隆年間太平縣翟來慶為了給母親辦喪事賣地,約定地里面尚未收割的糧食和大小柿子樹一共六棵,一并隨著地權的改變而交割給買主。嘉慶年間聞喜縣吉丕福賣地時則約定柿子樹仍歸自己所有,只是這棵樹所占的地方暫時不種地,所以和買方約定“日后用地即去樹”,什么時候開墾種地什么時候由吉丕福把樹砍走。同治年間清源縣的梁成文、梁成武賣地時約定,水盆、茅廁均歸買主所有。光緒年間崞縣的齊羊羊賣房子,在合同里詳細約定了碾子、大門、豬圈等都跟著房子一并出賣。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長期以來通行的做法都是把地上的附屬物一并算錢隨著房子或者土地賣掉,買賣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再為一些細小的財物斤斤計較。
民國:各種問題事先約定好
到了民國時期,為避免日后出現爭端甚至糾紛的最好辦法,就是事先將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約定清楚。民國時期的王元有、王元富就想得非常長遠,他們在賣房子的時候甚至對將來可能出現的不明財產進行了說明,稱“日后修蓋房屋,地基內有金石,亦與賣主毫無干涉”,意思是,將來在地里挖到寶貝,那純屬買主的運氣好,自己沒有權利摻和進去分一杯羹,同時進一步聲明,如果自家親戚找上門去鬧事,也均由自己出面承擔責任。
從唐宋到清代民國,那些土地宅院里面的附屬物的產權,隨著時代變化,從約定俗成的跟隨式轉移逐漸變成需要白紙黑字地明確寫在合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