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上只能小打小鬧的“邊緣人”
1996年,戈爾巴喬夫競選俄羅斯總統。
回憶起這段歷史時,他總是抱怨葉利欽對他的種種限制。比如,到地方與選民交流時,他總會遇到地方政府的不配合,活動地點的申請也往往要面臨阻力,申請下來的地點總在最偏僻的地方。而且那時他的電話總被安全局監聽。
當然,問題不僅僅來自葉利欽。在競選活動中,老戈遇到了俄羅斯共產黨的支持者,這些人高呼著反對他的口號。
作為歷史的“活化石”,在不同時代,戈爾巴喬夫有不同的價值。但作為政治人物,他已沒有任何活動空間了。
盡管在新國家——俄羅斯的政治空間內,仍可偶爾看到老戈的一鱗半爪,但基本上只是小打小鬧無人當真了。
始終只是一枚“歷史活化石”
以戈爾巴喬夫持股的《新報》為例,這家標榜新聞自由和長于揭露性、調查性報道的報紙,堪稱老戈“民主自由”理念在新時代的集中體現。
對普京政府來說,這張報紙多年來都是令人痛恨的“眼中釘”。為此,它沒少遭打壓,甚至該報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也因報道車臣戰爭中的反人道現象而遭暗殺。這一事件成了老戈從“挺普”到“倒普”轉變過程中的重要誘因。
多年來,俄羅斯的很多反對派媒體都遭到了打壓,但《新報》這張頻頻揭露政府“黑惡行徑”的報紙,居然活到了現在,不得不讓人感嘆是一個“奇跡”。戈爾巴喬夫的傾心維護及普京“不愿將事情搞得太絕”,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除《新報》外,老戈經營的社會民主黨也是人們關注的對象。只是,該黨多年來幾經沉浮,終究沒有什么作為。到頭來,這位“上個時代的領袖”,終究只是一塊歷史“活化石”。出書、拍廣告、演講:“多棲”
發展,賺得盆滿缽滿
相比于退休后在政壇的表現,老戈在其他領域的生活就豐富多彩多了。出書、接拍廣告、演講甚至參與影視制作,都讓他賺了個盆滿缽滿。
戈爾巴喬夫幾本回憶錄都極受追捧。第一本書《真相與自白》,就給他帶來了上百萬美元的版稅。此后,他的每本書都能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就連剛剛出版的《孤獨相伴》,也是一經面世就立刻成了俄羅斯的暢銷書。
做廣告,當然也是知名人物的重要斂財手段。他曾先后為路易·威登、必勝客和奧地利鐵路做過廣告?!岸鄺l展”的他,甚至還搞過配音。他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意大利影星索菲亞·羅蘭共同配音的兒童音樂劇《彼得與狼》,獲得2004年度的格萊美獎。
此外,他還寫專欄,美國、歐洲甚至中國的媒體上,都曾出現過他的文字。同其他退休領導人一樣,他也到處演講,收益也很不錯。
如今,依然有人批評他是叛徒,也有人單純地將他視為歷史人物。一切煙消云散后,令他最感痛心的,卻是妻子賴莎的去世。1999年9月20日凌晨2時55分,與白血病抗爭了幾個星期的賴莎·戈爾巴喬娃,在德國北部的曼斯特大學醫院與世長辭。
風燭殘年之際,戈爾巴喬夫這個經歷了大起大落的老人,在當下似已掀不起什么波瀾。但若將他放到歷史之中,他的身影仍然顯得極為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