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趙新還是一位“80后”大學畢業生,在南京讀大學期間,每天都經過一家加油站,聞到一股刺鼻的汽油味。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揮發在空氣中的有機氣體“抓”住,進行技術處理,再生成汽油?為此,他絞盡腦汁。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趙新大學畢業,考上了研究生,在讀研的4年里,他刻苦探索和研制,自主研發出“有機氣體分離膜”的核心技術,成功把油氣從氣態轉為液態,最終實現回收再利用。
趙新決定不走尋常路。2006年的夏天,他應聘進了一家合資企業,成了一名技術員。在工作中,他一邊繼續完善自己的研發技術,積累經驗,一邊偷師學藝,向先進企業學習管理經驗。2007年10月的一天晚上,趙新在新聞中看到一則消息,國家對加油站、儲油庫以及汽油運輸連續出臺了三項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嗅覺比較敏銳的他,當即預感到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很快辭去穩定的工作,自主創業。
萬事開頭難。在創業之初,由于公司規模不大,又沒有什么知名度,很多儲油庫和加油站對他的產品根本不了解,總是以懷疑的態度把他拒之門外。趙新馬不停蹄地跑了20多家儲油庫,最終只拿到了5家民營企業的改造工程項目的訂單。
之后,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趙新的公司竟然一份訂單也沒有接到,為保住廠房和留住員工,趙新不得不從信用卡中預支資金來支付員317\"_資,以確保實業不被解散。
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相繼召開,趙新等來了新的創業機遇,成功地將“有機氣體分離膜”等整套系統的產品設備推銷給了上海6家儲油庫。2010年下半年,趙新連續調整經營策略,由被動轉為主動出擊,又將產品成功地打入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業,事業開始蒸蒸日上。據環境專家介紹,1噸汽油在轉運或加油過程中,大約產生9公斤的油氣,如果按一座儲油庫每年轉運15萬噸計算,就會產生675噸的油氣揮發進入空氣中,而一個常規的加油站經過“分離膜”設備系統改造后,每個月大約能夠回收3噸的汽油。
2011年初,趙新所在的南京市共有8座儲油庫、183輛油罐車和310家加油站,全面啟動油氣回收污染治理。趙新和他的公司一舉承接了其中的4座儲油庫改造工程的訂單,據推算,一年可回收汽油總計約2500噸以上,從長遠目標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在3500~4000萬元之間。
至2011年年底時,以趙新為CEO的天膜科技公司終于等到了開辟財源、坐收財富的一天,不斷創造經濟利益,完全實現扭虧為盈,還為國家納稅900多萬元。他本人被評為2011年度南京市的科技型創業家,同時他也成了南京市最年輕的科技型企業家。
進入2012年,趙新和他的公司早早展開了拳腳,只要有油氣排放的地方,就能夠把空氣中的油氣“抓”回來,轉變成可以出售和使用的汽油,而且還能賣出和汽油同等的價格。趙新因此被喻為科技型企業家當中的“科技達人”。
從空氣中“抓”汽油、畢業五年成就千萬財富的趙新告訴我們:生活中處處是機遇,只有讓創業的每一步都飽含激情和智慧,并儲備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技術,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實現成功和財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