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務新聞網2012年12月1日報道稱,西方分析師多次強調稱中國戰機發展落后美國許多年。他們稱,面對美國航母特遣部隊時,中國新航母連一分鐘都支援不了,還指出中國尚需多年努力才能夠實現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
然而,在過去兩年里,中國先后亮相了兩款隱形戰機。相關戰機的圖片出現后,反對者稱是PS圖片。當戰機試飛視頻出現后,分析師又稱它們只是永遠都不會實現量產的原型機。事實證明,在分析中國軍事現代化趨勢時,華盛頓分析師總是一錯再錯,低估中國軍事現代化發展的速度。
的確,中國航空工業的確存在弱點,特別是在發動機領域,但其學習曲線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12年11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證明,與西方分析師給出的“時間表”相比,中國提前而非落后了許多年。
首先,在于2012年11月13日至18日舉行的第九屆珠海航展期間,中國展出了許多其最先進的軍用飛機。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教授安德魯·埃里克森親臨現場,參觀了中國一系列先進武器系統:LD-10A空對地反輻射導彈、SD-10A地對空導彈、新型“鷂鷹3”無人機、以L-15教練機為基礎研制的“藍狐”靶機,以及用于取代L-15教練機所用烏克蘭引擎的“岷山”發動機,以及升級后擁有更多掛點的FTC-2000(JL-9)戰機。
第二件打亂西方分析師預測的事情是:有報道稱,中國可能采購24架俄蘇-35戰機。此前,眾多分析師都預測稱,中俄蘇-27/殲-11B戰機交易令俄羅斯倍感受傷,俄羅斯絕對不會再向中國出售其他型號的先進戰機。然而,珠海航展期間出現的這種傳聞確是空穴來風。俄羅斯同意對華出口24架蘇-35戰機,而非莫斯科最初要求的48架。
俄羅斯擔心中國會針對蘇-35展開逆向工程研究,并生產出中國“克隆”機型,就像其當年通過仿制蘇-27戰機研制殲-11B戰機一樣。而且,俄羅斯懷疑中國不是真的需要蘇35戰機,而是想把蘇-35戰機的發動機安裝到殲-20隱形戰機之上。
一名美國分析師指出,俄羅斯蘇-35戰機和T-50隱形戰機原型機均配備了“土星”公司研制的AL-117S發動機。如果在采購24架蘇-35戰機的交易中,中國要求每四臺發動機有一臺備用發動機,那么對于俄羅斯而言,這就是一種警告。
第三件令華盛頓分析師猝不及防的事情是:中國公布了殲15在“遼寧”號航母上成功起降的視頻。此前,在互聯網上流傳的圖片顯示出“遼寧”號航母飛行甲板上有黑色剎車痕,暗示中國正準備進行航母著艦訓練。不過,華盛頓的反對者認為那些劃痕很可能是艦載機“觸艦”飛行留下的,并稱艦載機著艦或起降不可能那么早實現。不過,這一次他們又失算了。
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加里·李表示,中國正在獲得與美國海軍力量相似的航母能力的說法是不對的。美國分析師以其過往海上力量發展知識和美國海軍經驗為基礎觀察中國海軍發展也是不對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賈拉南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安全學科資深研究員薩姆·巴特曼認為,近期中國航母航空實踐證明解放軍海軍發展航母作戰能力的速度快于許多西方觀察家的預測。
西方智庫之所以誤解中國,關鍵問題在于,在觀察中國和中國發展時,西方仍然從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關系傳統出發,把中國放在修正主義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