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古老的問題。為什么成功的科技公司爬到頂點后卻難免失足?像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寶麗來(Polaroid)和雅達利(Atari)這類的傳奇曾在各自的產業中領先,但最終在自己曾開創的技術領域中敗下陣來。這種變化的發生速度正在加快。2008年,移動研究公司(RIM)的黑莓征服了手機產業,公司價值到達800億美元。但不到5年之后,他們的設備已經過時,股價跌去90%。如今的微軟、諾基亞,甚至蘋果都要警惕類似的厄運。
創造出新穎且有價值的東西是一種突破(參考本期封面文章《50大創新公司》)。不確定性是突破的天性,也帶來了挑戰。隨著公司的成功和發展,不確定性就是敵人。公司設法消除變數,提高效率,找到最好的實踐和設計標準,最佳的運營流程。這能讓一個公司極其高效地完成當前的業務,但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逃避創新,這將銷蝕一個公司的靈魂。
要克服這個挑戰,公司必須重新學習使他們成為產業領袖的技能——采用創造改變的方法,而不是摒棄這些方法;注重靈活性,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效。
第一,他們必須把多樣性融入DNA中,對抗試圖消除多樣性的自然力量。比如,谷歌允許工程師花20%的時間做一些輔助項目,還給最有價值的想法一些額外的資源。英特爾為成百上千所大學提供贊助經費以了解自己“硅谷線路圖(silicon road map)”以外的新技術。Netflix公司則利用數百位外部開發者的創造才能,為能最準確地預測消費者電影偏好的算法懸賞一百萬美元。
第二,公司必須接受改變,而不是抵抗改變。它們必須探索,而不對最初的樣子有何奢望,那不過是起點。它們的方法必須體現一個事實:最初的計劃總是錯的,這意味著挑戰就是高效地想出廉價的改進方案。他們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試驗和錯誤能迅速帶來即使是最出色的分析規劃都無法揭示的發現。
最后,在數字時代要想保持領先,公司就必須歡迎對現有業務構成威脅的不確定性。只有這樣,它們才能發現前方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