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夢的情懷與技術 馬賀亮
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投資高達1.7億美元,從上映之后的反響可以看出,他的這次情懷真誠的造夢之旅是成功的,投資人付出了一個A級大片的高昂成本給這部看似童話的電影,而老馬丁,則將他對電影最初的感動和所有的虔誠,以澄澈迷人的童話夢幻形式呈現出來。
自從《無間道風云》讓馬丁斯科塞斯終于如愿以償拿下奧斯卡小金人之后,他的心態也越發收放自如,不用像《紐約黑幫》、《飛行者》的時候刻意迎合學院派,而是以電影資深玩家的心態游刃于影像游戲中,玩轉精神分裂主題的《禁閉島》是深邃黑暗的游戲,而《雨果》就是充滿童趣的游戲,《禁閉島》將敘事技巧玩到了淋漓盡致,而《雨果》中斯科塞斯則熱衷于電影最初的神奇技術——營造夢幻感。
這一部關于電影的電影,片中主要的電影人就是法國電影大師梅里愛,他是第一個正式被稱為“電影導演”的人,在他眼中,電影就是一種能夠將想象中的畫面和故事最直接呈現的魔術。當然,這也與他在做“電影導演”之前的職業有關——舞臺魔術師。他開始熱衷于拍攝歐洲神話主題的電影,后來則轉向科幻題材影片的制作。后來蒙太奇的興起和戰爭原因,讓固執的梅里愛開始走下坡路,晚年則在火車站附近玩具店度過,《雨果》的故事就是從這里切入的。在片中,從兩個孩子雨果和伊莎貝爾的角度來看,梅里愛就是一個神奇的造夢魔術師,影片以自動機器人將雨果和梅里愛聯系在一起。在圖書館里聽管理員講梅里愛電影的時候,才是斯科塞斯最想表達的,這段深情回憶讓本來的懷舊夢幻色彩有了虔誠的氣氛。
梅里愛開發了很多電影拍攝的基本技術,比如快慢動作、淡入淡出、停機拍攝等等,這些后來已經被大量運用,而梅里愛對電影特效技術尤其癡迷,因此才有《月球旅行記》的誕生。《月球旅行記》的故事是科學家們決定乘炮彈去月球,一群美麗歌女用大炮將炮彈發射到月球火山口。科學家們在月亮上看到月神各類奇異生物,后來經過一番激戰返回地球。《雨果》中重點重現了炮彈到月球的過程,這里的月球被想象成巖石表面的臉龐,炮彈正好擊中這張臉上的一只眼睛,兩個孩子對此驚奇不已。而斯科塞斯之所以重點在此,因為《月球旅行記》是影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其絢麗迷人的特技對太空、月球和星星的展示,月球上的巖石洞穴、奇花異草等等都成為后來科幻片的必備。
不僅如此,梅里愛當時所采用的是耗資巨大的布景技術,正是這種技術將初生的電影從盧米埃爾兄弟創造的“自然記錄真實”路線擺脫出來,真正能夠創造一種虛擬空間的夢幻感覺。《雨果》中,斯科塞斯對梅里愛當時的攝影棚展現得十分豪華精致,在圖書館管理員的講述中,那幾乎是神圣而夢幻象征。后世的科幻片采用了很多實景拍攝,但電腦特效技術又將實景拍攝無法達到的虛擬效果呈現出來,這好像又回到了當時梅里愛的初衷——造夢。
電影發展到今天,當初梅里愛的造夢路線再次飛躍,技術對造夢者進行了逆襲,剝奪了造夢者直接現場捕捉的權利,那些穿梭于虛擬畫面之中的導演視角,其實就是一個虛擬的存在。但這并不能說失去了創作者的靈魂。
談到《雨果》的3D技術,斯科塞斯表示,既然我們的世界就是3D的,用3D來拍電影再正常不過了。仔細看《雨果》的3D畫面就能發現,老馬丁確實對3D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三位立體效果已經從“層次感”進化到了“融入感”,擺脫3D電影讓球飛到你眼前、讓泥點子甩到你臉上之類炫技賣弄,而是營造空間感將觀眾徹底融入,所以你看《雨果》的時候不再有之前3D電影中物體可以突兀的感覺,而是與畫面融為一體的身臨其境,如果能摘掉眼鏡,這應該就是理想中的3D效果了。這種3D效果不僅能讓人真正身臨其境,而且在細節上能夠避免畫面變形,不少人在看《龍門飛甲》的時候明顯感到遠景和近景中人物比例嚴重失調,而且對焦都會出現問題,這些在《雨果》中就絕對不會出現了。
《雨果》不是科幻電影,但它是一部關于“科幻片之父”的電影。從這個電影我們才看到,一向以“電影社會學家”著稱的馬丁斯科塞斯,原來藏著如此晶瑩夢幻的電影童心。當有人質疑《雨果》故事過于簡單的時候,其實斯科塞斯何嘗不知,但他也正是用《雨果》告訴觀眾,電影能夠有生命力到今天,恐怕不是因為對敘事技巧的追求,而是作為一個造夢工具的電影才是令世界最興奮與迷戀的原因。它讓人類的想象與夢想能夠真正呈現出來,今天的特效,今天的3D都在發展它造夢工具的功能。因為,電影,在這個狹隘而有限的現實空間之外,它可以創造一個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