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基本資料
球齡:8年
最好成績:81桿
打球風格:穩健中求冒進
最喜歡的球場:CBD高爾夫球場
高爾夫收獲:高爾夫治好了18年的陳舊性肩周炎
對于李劍光來說,“小鳥”和“老鷹”都已經打過,就盼著什么時候有份好運氣,能夠打個一桿進洞了。這個戰略上的保守派永遠會在戰術上進行“賭博般的冒險”,那一天也許不會離他太遠。
幾年前,住宅地產井噴式增長,各領域的財富名人紛紛進軍住宅地產界。中國一位著名的地產商曾找到李劍光,想要他加盟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即便在當時可以將自己的財富充分放大,李劍光還是婉言謝絕了。
圈外人說他太過保守,錯過了好時機。但古玩圈的人都知道,十幾年前,李劍光已經是中國大陸最早大規模經營西藏古典家具的古董商,并且成為歐美和尼泊爾、印度古董商們最大的競爭對手。那么,在西藏古家具市場沒有形成之前就大膽下注,和房地產市場已具規模時撈金,究竟他是太保守,還是更冒險呢?
球場與商場異曲同工
大多數時候,李劍光打法冒進。能夠三四桿上果嶺的,他大多會追求兩三桿。如此,失誤在所難免。但結果證明,他的成功幾率只有一半,而整體成績總是差不到哪去,因為他對全場球總會有一個“心理桿數”的預計,若進展不順,則及時采取守勢。所以在他的整個高爾夫生涯中,打到100桿的時候實屬罕見。
李劍光在球場上的克制與規劃也像極了他在商場中的謀略。如今,隨著金融危機對藝術市場的沖擊,在798林林總總的畫廊中,從容淡定,生意盎然的藝術機構屈指可數,李劍光的“燦藝術中心”則是其中之一。
這與他選擇經營的藝術門類——“寫實繪畫”有關。在藝術市場逐漸回歸理性的當下,寫實“硬通貨”的備受追捧開始越來越明顯。但在幾年前當代藝術市場火爆的風口浪尖上,定性十足,不隨波逐流,對于畫廊的掌門人來說難能可貴。
目前,李劍光正在籌備自己即將在6月份開幕的個人收藏展。這是他自經營畫廊20多年來的精心收藏,其中不乏王沂東、艾軒、羅中立、張曉剛、周春芽等一線藝術家的作品。和現在一些有三五幅一線藝術家作品就自詡為“大收藏家”的收藏者相比,李劍光多少顯得有些低調。作為畫廊的經營者,在拍賣公司和買家踏破門檻,頻出高價的情況下,面對誘惑仍能堅守自己的收藏,李劍光絕對算得上畫廊圈里的翹楚。
成功是一種耐得住的平常心
或許你聽說過第一次打球就下場的故事,但很少能聽到打了一年球都沒下過場的故事,后者的主角就是李劍光。
打了8年球的李劍光和高爾夫的緣分發生在15年前,當時諾基亞駐中國區的總裁Anti是李劍光的好朋友,也是高爾夫的狂熱愛好者。每次見到李劍光,Anti都勸他打球,每次也同樣被李劍光拒絕。
那時候李劍光絕對算得上業余乒乓球的高手,網球和壁球也都打得不錯。“我當時對高爾夫還是有成見的,覺得慢吞吞,像老年人的運動,因為Anti看上去都有六十歲的樣子了。”
8年前,李劍光的健康亮起黃燈,有點不適應劇烈的體育運動。有好朋友建議他打高爾夫,他也道聽途說了很多高爾夫有多難的故事,“我就想到底有多難呢?我想試試。”
2006年春天,李劍光開始打練習場,他幾乎每天下午都會抽出4個小時的時間在練習場練球,一天要打出800多個球。這種練習場的強度和頻率一直延續到2006年底。
在這段時間之內,有許多朋友找到李劍光,拉他下場,都被他拒絕了。“我沒有多想,只是對自己有要求,就想先練好再下場。”
第一次下場,是在2007年的春天。李劍光和一個臺灣朋友、一個印尼朋友,還有一個北京的好友一起下場。臺灣人和印尼人球齡都有十幾年,那個北京的好友當時也打了七八年,他們約在難度比較高的北京CBD高爾夫球場,就是這一次,李劍光的第一次下場就打了97桿,并且打了一個小鳥,這個小鳥也是當時全場的唯一一個鳥。
打了一年練習場才下場,或許只有李劍光才耐得住。李劍光的人生哲學其實很簡單,“耐得住的平常心”,但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卻很難有人做得到。
耐得住的平常心,不只屬于他的高爾夫,也是他在生意場上厚積薄發給人帶來的驚喜。從1995年經營西藏家具到現在,李劍光每次都把最頂級的西藏古董家具留下來,現在,他手中將近200件的西藏家具可謂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希望它們最終的歸宿是國內的某家博物館,讓國人有機會好好欣賞它們,也算是我為西藏人民和西藏文化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非錦標主義者的勝利
每天工作不到兩個小時,工作時也是在咖啡廳喝咖啡,這樣的生活李劍光已經持續了十幾年,在忙于奔波推銷藝術品的畫廊老板中,李劍光絕對算得上是“極少派”。
雖然他一直處于自由和非錦標狀態,但他的名字卻與一系列“先行”聯系在一起——中國大陸最早經營西藏家具的古董商,最早經營油畫的畫廊老板,他也是本土畫廊中最早按照國際運作方式簽約眾多藝術家的藝術經紀人……
這個非錦標主義者的勝利與他二十多年前的一次西藏之行有關。
1991年的一天,當時還在中國科技報做記者的李劍光沒有去上班,他睡到上午十點多,起床后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出去散散心。于是,他帶了幾千塊錢,到了北京火車站,問售票員,“有什么車馬上開嗎?”售票員給了他一張去蘭州的火車票。
那也是他第一次出遠門,沒有目標,他想走到哪算哪。他一路走過了青海湖、敦煌,后來到了格爾木,他看了看地圖,發現離西藏不遠。“那時候沒有好的公路,正好能搭車,便跟幾個老外一起,翻越唐古拉山,坐著汽車就到了西藏。”
三天三夜,他們經歷了千難萬險,有時候汽車陷到泥沼里,全部人都要下車推。但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磕長頭的人,無比虔誠地一路匍匐奔向拉薩,那時候他想,“也許這世界上沒有哪種力量可以戰勝得了這種信仰。”
由于在北京經常和藝術家朋友混在一起,在西藏十多天中,李劍光對西藏的藝術有著不同于其他旅游者的敏感。他當時花了兩千多塊錢買了三張唐卡,隨后,他又買了兩個西藏的鎏金佛像,一齊背回北京。西藏的人文、宗教與藝術令他深深迷戀,他相信,無論如何,總有一天,他還會再回來。
五年后,已經成功經營畫廊的李劍光又回到了西藏,但這一次,他是去那里做生意。在這之后的十幾年,李劍光幾乎每年要去三到四次西藏,每次都會買回一百多件家具,并從其中精選二十件作為收藏。
現在的李劍光喝著咖啡談生意的從容,跟他在球場上不慌不忙打球的心境沒有什么不同。即使發揮穩定,練球刻苦,也并不追求每次下場必須打到多少桿。
1995年,李劍光第一次在西藏買下了30萬的家具,他當時根本不知道究竟有沒有市場,市場在哪里,完全是憑借著對自己審美的自信,而事實是,三個月之后柳暗花明,一發而不可收。
李劍光說自己運氣很好,其實,比運氣更重要的是,他更知道什么時候該冒進到極致,什么時候該保守到默默無聞,這大概跟打高爾夫的策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
《小康·財智》=Q 李劍光=A
Q:朋友說你經常能出其不意地打出小鳥,有什么經驗之談?
A:我時常會在某一個洞冒險,所以有機會打出小鳥甚至老鷹,但更多的時候是失敗。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嘛。
Q:聽說你曾經歷過四個人在同一個洞打出四只小鳥?
A:在華堂五桿洞,其實本該是四只鳥,結果變成了三只鳥。大家都上了果嶺,都是鳥推,四個球距離球洞形同傘狀,我最遠所以先推,壓力也最大。但我進了,接下來的兩人也順利推進。最后一個人,也是我們當中打的最好的一個,近在咫尺,居然沒進!唉,這就是高爾夫!我們錯失了一個創造歷史的機會!早知如此,給他OK多好呀!
Q:這種幾率非常少見,所以你覺得打球時什么最重要?
A:當然是心態,越是急于求成,心態越不平和,越會適得其反,如果你從容應對,最終的結果就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