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保險糾紛從不間斷,但投保的人數仍然是以一個驚人的速度在增長。近幾年,內地人到香港買保險的數量也激增。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內地客戶在香港購買保險的金額已經接近100億港幣,這只是一年的金額,過去幾年購買的金額一直呈上升的趨勢。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青睞香港的保險呢?
價格便宜、保障更高
如今,內地人赴港購物的目光不僅僅是放在了奢侈品、化妝品、奶粉等商品上,香港眾多的理財產品也成功地吸引了眾多內地游客的目光。
女兒剛滿周歲,北京的陳小姐便聽從了理財經理的建議,利用到香港購物的機會為女兒購買了一份教育保險。
陳小姐給記者提供的保單上明確標明,該保險每年保費14200元人民幣,8年繳清,共繳保費113773元人民幣。在孩子16-26歲這10年期間,每年保證派發14400港元,每年非保證派發5600港元,10年派發總額為199310港元。當孩子16歲時,將獲得14400港元現金獎賞。26歲時,保單期滿,期滿之日,還會獲得一筆163074港元的非保障現金派發,之后保單終止。陳小姐也可以選擇將這163074港元投保退休保險,這樣孩子60歲退休時,可以領取1456997港元退休金。
記者聯系到另外一位已經買了多份香港保險的林女士,她告訴記者:“我從2009年開始就在香港買保險了,現在可以在香港銀行開戶,我準備給丈夫和父母每人再買一份保險。”
據她介紹,最初選擇香港保險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保費低,保障范圍比較大,回報率高。她已經給自己和兒子各購買了一份重疾險和意外保障險。每年的保費大約在5000港元左右,折合人民幣4000余元,繳納10年以后,就能獲得終身20萬元的重疾和意外保障。相比較而言,內地的同款產品每年保費就要多花2000元人民幣。
而除了保費外,林女士也發現,港險的保障范圍更大,“港險中列入重疾險保障范圍的疾病多達近40種。另外,港險保單的醫療費用結算皆以香港醫療水平結算,自己付出的成本更低。而從回報率來看,香港回報型保險每年的回報利率都在5%-10%左右,加上每年的現金分紅,最高利率可以達到20%。而內地的一些回報型保險,一般都在4%左右。”
有意思的是,記者從一些旅行社中了解到,近期赴港旅游的市民中,也有不少是特地去那里進行投資的。
導游張小姐告訴記者,現在的游客去香港已經不單單是旅游和購物了,近期她帶的兩個赴港游的團隊中就有幾個團友提出要去當地大型銀行開戶存款,以方便以后購買香港的理財產品和保險。
高回報看上去沒那么美
“在內地無論是萬能險還是投連險,保險公司會扣首年保費的50%作為手續費,而香港不用,這是讓人感覺挺不錯的地方。香港保險投資范圍是全球性的,香港不少保險公司所給出的購買者的投資收益率都非常有吸引力。”中國平安保險客戶經理陳瓊向記者介紹道。
據香港保險行業相關數據顯示,香港重大疾病險的年回報率目前在5%左右;儲蓄型人壽險中,年限短(10年)的年收益率4%左右,年限長的可以達7%-10%。
而有很多市場消息則表示,香港金融業面向全球投資,其儲蓄型壽險的年平均回報率可以達到10%--20%,另外每年還提供現金紅利或基金結余,現金紅利的年回報率最高可以達到30%。
但陳瓊卻對高達30%的回報率表示懷疑,“其實可能是誤解了, 就算是基金投資也不可能一年有30%的回報。”并表示,這種口口相傳的香港保險“回報率高”,指的是分紅保單以及投資保單的回報率高,尤其是通過香港投連險,因可將資金投資到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或行業,獲得高額的回報。
而內地分紅險、萬能險等利率水平僅維持在3%-4%左右,較為激進的投資到A股市場的投連險收益率也是表現不穩定,通常需要購買較長時間平攤成本才能獲得一定收益。
“相比內地的保險而言,香港保險的低投入高收益是吸引內地居民購買的最大原因。但其實所謂的回報高只是對產品表面數字等相關表述上的感覺,比如說年化收益率能達到10%或以上,從字面上確實比內地的3%至5%的水平要高很多,但只要再仔細分析思考就會知道這里面存在很大的理解誤區。所以去香港買保險回報高,這種觀點在客觀上并不具備理論基礎。”
陳瓊解釋說,“可以以人壽保險的基本理論來分析到底香港的保險是不是真的回報比內地高。人壽保險費率的計算基礎來源于三個基礎,分別是利率差、死亡率差和管理費用率差,而保單所得出的回報率則是由此三者而來。就利率而言,由于香港實行低利率政策,所以會造成利差損,導致回報降低。而內地目前是保持較高的利率,所以會有比較好的利差益;第二,死亡率方面,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一直走高,所以死差益也較高,內地的平均壽命雖也在走高,但較香港緩慢;第三管理費用方面,香港雖然比較高但卻比較穩定,但內地由于通貨膨脹的原因一直在上升,所以費差益這方面則是香港稍好一些。”
謹防“地下保單”
此前,有人通過內地代理人的方式購買了香港保險,即俗稱的“地下保單”,但是這類保險并不受法律保護,“保險一定要在香港購買,需要投保人到香港來簽署投保協議,其他地方簽訂的保單都是無效的。”
陳瓊表示,“按照我國當前的法規,內地居民赴港期間向香港保險公司購買保險是符合法律規定的。而在內地投保或在內地填寫投保書、繳納保費,再由推銷人員將投保單、保費攜帶到香港的保險公司簽發保單的行為則是違法的。如確實發生無法理賠的狀況,由于內地法律對香港保險公司沒有約束力,投保人只能依照香港的法律制度請求司法援助。”
陳瓊提醒,“雖然現在香港銀行可以開戶能夠解決以前每年前往一次香港繳保費的麻煩,但由于保單是受香港法律管轄的,如果遇到理賠問題,還是需要親赴香港。還有一些重大疾病的鑒定、理賠糾紛等,這些方面花費的錢和精力都是不可預估的。”
隱藏的匯率風險
其實,除上述問題外,匯率的問題也是赴港購保的一個較大風險。目前,絕大部分香港保險產品均以港元和美元購買、理賠或給付。
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連續升值。數據顯示,2005年匯改啟動時,港幣比人民幣貴,100港元能兌106.5元人民幣,但經過8年光景,現在100港元只能兌換80左右元人民幣,貶值約26%。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投保人從2005年初持有某固定現金價值香港保單,排除收益在外,到現在折算成人民幣時出現了26%的現金縮水。
如果一位投保人2005年在香港投保5萬美元,當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1:8左右,時至今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已變為1:6.13左右,在8年之內,匯率波動已讓投保人損失9.35萬元人民幣。所以,特別是對于一些長達數十年的保單來說,匯率風險更值得關注,人民幣升值很可能造成投保人最終拿回的分紅比收益低。
“保險這種東西,看你是重保障,還是重利潤。就提供全面及足夠的保障方面而言,香港保險確實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陳瓊表示。
除了匯率問題,很多內地人也很關心在香港投保后,理賠是否方便的問題。
香港業界有一個公認的說法,即香港保險公司“嚴核保,寬理賠”。香港保險業界通常都會說,香港保險公司在核保時會要求客戶提供各種證明文件,或進行體檢,并嚴格厘定費率,謹慎承保,以盡可能減少承保風險。而一旦承保,理賠一般比較容易,申請理賠時只需提供所要求的文件,郵寄到保險公司,并非一定要親自到香港,理賠過程一般比較順利。
但陳瓊則表示,理賠的麻煩并非沒有。“如果在香港投保,出現重大疾病很可能會被要求去香港鑒定。此外,如果因為保單理賠產生糾紛,還必須由香港的法庭審理,可能還要請香港律師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