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地方政府透露出新的交通與大型商業的規劃時,最先聞風而動的一定是投資客們。
北京南城即將建設新機場,未來將有三條高速路貫通南城,新機場至市區的軌道交通很快完成規劃……一系列的消息出臺,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城南大興區沿交通要道的房價已經一漲再漲,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我們有理由相信北京南城即將開啟新一輪快速發展。
自古道“汽車一響,黃金萬兩”,但凡交通便利的地方就會成為商業云集的繁華之地,萬古不變。經濟學通過一個“財政投資乘數”來解釋這個現象。
財政投資乘數用以衡量政府財政投資對GDP的拉動效果。例如政府財政出資修了一條路,那么就會吸引投資人來路邊開加油站、飯店甚至集市,而加油站、飯店和集市的營收會計入GDP,由此,最初政府的財政投入就產生了“拉動效果”。
一般而言,該“乘數”一定大于1,因為最初的財政投資會付給企業,企業又會付給員工,員工會消費,而消費的結果又會使零售商的收入增加,接著零售商及其員工又會拿出部分新增收入消費,又使更多的人收入增加,并使更多的人拿出新增收入來消費——即使是最極端的情況,即財政投入全被企業當成存款,企業也增加了與投資相等的收入,這部分收入也會被計入GDP,因此該乘數也會等于1,不會再低。
這也是地方政府對于基礎設施極為重視的原因之一。努力使一個地方交通便利、增加人流、增加商業活力是最終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宜家(IKEA)就看上了南五環和地鐵四號線交匯的交通要道,將宜家家居和宜家購物落戶西紅門。根據宜家在北京的長期實際表現,這里即將成為南城重要商圈。
從國家的角度,各類跨海大橋,遍及全國的高鐵,各城市的地鐵建設項目,各城市的機場建設等等,都是為了增加交通的便利,最終達到拉動經濟的目的。而只有交通的便捷,加上當地政府營造的良好投資環境,才是投資客和商業紛至沓來的理由。
我們也能聽到一些質疑的聲音。一些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的財政投資乘數在逐年降低,甚至有學者認為只有1.1以下,相較于美國的2.5以上,效率很低,因此對政府主導的一些大型財政投資項目持批判態度。
本刊認為,要評價這些投資是否值得,也許應該從更長遠一些的角度來衡量。更重要的是,市場上的資本只會看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政府財政投入了,帶動了商業跟上,就是成功。
看看隋煬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弊在當代,功在千秋”,用基辛格的話來說,中國看待事物的眼光是以千年來衡量的。一千年實在有點久,以五年規劃為一評價周期還是可行的。城市建設,千萬不要陷入短視的功利主義陷阱,而錯失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