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未來的“三農”未來面臨三大挑戰。第一是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糧食安全體現在哪里?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和糧食需求是“緊平衡”,現在我們的糧食供需不是沒有問題,我們的大豆、食用植物油、玉米現在已經很緊張了。中國糧食安全的問題在哪里?我的理解是中國越往前走,中國糧食生產和需求的緊張會更加嚴重。
為什么這么看?因為中國人口在繼續增長,我們現在是13.5億人,中國人口高峰2030年,到時候至少突破15億。中國要繼續發展城鎮化、工業化,耕地減少、人要增加,糧食從哪里來?必須要對中國糧食問題表示一種擔憂,現在就開始要重視這個問題。
第二個挑戰,中國農民收入增長的前景是什么?收入持續增長的趨勢是否可以保持下去,現在還有很大疑問,需要從很多方面采取手段。現在我們的農民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民工。2.6億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占農民收入中的5%左右。下一步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在放慢,所以我想說,這至少是一個因素,農民工轉移速度下降,使得農民收入未來增長很可能要放慢。在這樣的情況下,城鄉差距怎么縮小?這是一個難點。
第三個挑戰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近幾年,國家政策財力有很大投入,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有很大改進。但是未來的難度非常大,因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涉及面很寬,農村的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社會保障問題,農村環保和生態問題。現在我們再往前發展,社會各個方面,包括農村對國家的要求、訴求在增加,下一步怎么往前推進,是一個大的問題。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很大程度上是公共產品,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財政給予回應。
下一步財政怎么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的基本考慮是:
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三農”投入要繼續增加。我們國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三農”投入大概三萬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農業投入大概一年一萬億以上。政府對“三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下一步繼續按照這個速度和力度安排財政資金和政策。我們還有很多新的問題,包括環保、生態等等。要建立一個投入的、可持續增長的工作機制。
2.“三農”投入結構要優化。三萬億投入,再過兩年可能是四萬億投入,要優化結構。中部和西部要傾斜,為什么?道理很簡單。中部、西部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相對比較差。第二是想辦法平衡好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產業和經濟很重要,同時要關注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要關注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下一步要更多地做一些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道路的問題、安全用水的問題,現在三千萬農民安全用水沒有解決,吃的水都不干凈,我們不應該重視嗎?農村教育、農村社保、農村醫療、農村環境問題,這都是財政下一步面對的課題。下一步逐步在財政科目中要增加投入,同時這些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我們要考慮到它的可持續性,社會保障包括農村的社保不是越多越好,我們一定要考慮可持續性。
3.財政支持的方式和變革。我們過去更多關注生產投入,下一步可以考慮以生產環節為主,適當在消費環境也加大投入。另外對農民、農村的支持,要更多地考慮需求導向。不能中央說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能說地方政府首長說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定要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按照不同地區的需求,根據農民的意愿,要考慮當地的優先性。
4.應該把農村的資金在基層進行整合,我們國家各個部門到縣、到鄉鎮有大量的事情,能不能到基層進行整合。另外是關注績效,這些錢越來越多,錢花得怎么樣,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完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