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人們理所當然地只喝自己居住地附近牧場生產的牛奶,而這些本地牛奶企業的規模注定有限。
萬得妙——這個品牌在過去只被少數人所知,供應的也只是美國、德國等多個大使館和高端的酒店、超市等。但在2012年4月20日,李開復為其做了一次成功的廣告。他的一篇“我如何降低食物中毒概率”的微博中提及9種安全的食材,而其中唯一有明確品牌注明的便是“萬得妙”牛奶。
傳統的巴氏奶
沿著北京長安街一直向東,經過通州與燕郊,便是邵祈位于河北省三河市李旗莊鎮一個農業高科技園區的牧場——華夏畜牧的所在地。
對于一個嚴格的巴氏滅菌法牛奶制造商而言,這個牧場的優勢在于位于北京與天津之間——只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他就能把新鮮的牛奶制品送達北京或天津,不但符合牛奶保鮮的半徑,這兩個城市也充滿了消費力極高的城市居民。
在中國,與大部分使用UHT高溫滅菌的其他牛奶不同,邵祈的牧場采用一種更傳統,也更符合國際標準的巴氏滅菌法,這種滅菌法會將牛奶的溫度提升到攝氏65度至75度,在三十秒內殺死細菌——這種滅菌法能讓牛奶的口感更加真實,同時極大程度地保留牛奶中的蛋白質活性。20年前,中國的城市居民幾乎全部飲用口感更好的巴氏奶。
但是,巴氏滅菌奶對儲存、運輸、銷售的溫度都有嚴格要求,它要求環境溫度最好保持在攝氏4度左右。否則,牛奶中的酵母、大腸菌會迅速繁殖并產生毒素——這致使它的保質期只有10天左右,而且不能被運送到太遠的地方。
因此,在20年前,人們理所當然地只喝自己居住地附近牧場生產的牛奶,而這些本地牛奶企業的規模注定有限。
于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伊利與蒙牛的崛起更熱衷于規模效應,想將產品賣到更遠更多的地方。它們使用了一種更容易保存牛奶的滅菌方法——UHT超高溫瞬間滅菌技術。
牛奶經過高達135攝氏度的超高溫滅菌之后,用六層復合無菌材料包裝,無需冷藏,保質期就長達幾個月,這使得牛奶極大地克服了運輸與銷售半徑的限制,可以在常溫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運送。
但此事也有弊端,高溫致使牛奶之中80%左右的蛋白質等活性物質被毀壞,有人形容說UHT高溫滅菌奶更像是一杯白色的水,里面裝滿了細菌的尸體。
這種擴張從一開始就帶有某種欺騙性。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專家在告訴消費者UHT滅菌更安全的時候只字不提它對于營養的損害。
危機也是轉機
由于大品牌的市場攻勢,一些生產巴氏滅菌奶的地方性奶業紛紛破產,或者淪為了為蒙牛與伊利制造UHT滅菌奶的奶源提供者。邵祈的華夏畜牧也面臨著同樣困境。
然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救了邵祈。
長期以來,由于落后的生產方式以及奶商的盤剝,很多散戶奶農生產的牛奶往往無法達到收購指標,為了讓牛奶順利通過檢測,一些收奶站開始在牛奶中人為添加三聚氰胺,它能夠使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在檢測中順利達標。而在使用了這種牛奶制成的奶粉之后,很多嬰兒患了膽結石——中國奶業一直存在的奶源問題暴露了出來。
奶業的災難發生之后,媒體進行了大量的報道。接下來,“食品安全”成了中國人最流行的話題。
但三聚氰胺事件也造成了另外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國政府開始意識到牛奶散戶很難管理,他們決定關閉掉所有牛數少于100頭的牧場,進行行業整合。為了響應國家的要求,各奶業巨頭們立刻加入了萬頭牧場的建設行列。
但在短時間內完全管理好萬頭牛本身的飼養、牧場建設以及飼料種植使得蒙牛、伊利這樣的大型牛奶企業手忙腳亂。
2011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蒙牛眉山工廠一個批次的牛奶被查出嚴重致癌物黃曲霉素含量超標,蒙牛的股價在三日內暴跌20%。黃曲霉素一般源自飼料霉變,特別是青貯玉米、商品玉米等水分較高的飼料。黃曲霉素事件之后,中國消費者對牛奶的信心再次大跌,蒙牛自己承認,它在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銷量在那段時間里因此而下滑了60%。
這類對大型奶企來說災難性的事件,從某種程度上看有助于匡正人們的牛奶消費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人開始尋找離自己家更近,營養價值更高,也更安全的那些區域奶商。
因為邵祈牧場的牛奶足夠安全,2011年7月,泰山投資宣布與歐洲乳品生產商Mueller Milch Management等機構共同投資他的華夏畜牧,投資總額為4500萬美元。2012年11月,又追加投資5000萬美元。
標準化管理從原料開始
“中國的養牛業至少落后西方50年。”邵祈說。但他相信,在一個落后的地區,自己只要用先進的標準化方式去生產牛奶,就會獲得機會。
一般來說,決定牛奶品質的核心環節無非是前端的飼料和奶牛的品種、中間的對奶牛的護理以及最后對牛奶的加工處理。對這幾個環節的掌控能力直接決定了奶牛產奶的質量和數量,同時也是畜牧業水平的重要表現。
對于奶牛的品種,華夏畜牧和其他乳企區別不大,都是采用的新西蘭進口奶牛。但對于飼料的掌控,作為IT人出身,對數據敏感的邵祈則有了更大的發揮余地。
奶牛飼料中最重要的兩種原料是苜蓿草和青貯玉米。華夏畜牧的苜蓿草是美國進口,進口苜蓿草蛋白質含量高于25%,而中國苜蓿草蛋白質平均在15%以下,牛肚子的容量是固定的,進口苜蓿能在同樣體積中給予更多的蛋白質,這就為奶牛吸收足夠的蛋白質提高了基礎。“只有更好的營養保證,才能確保產奶的質量。”邵祈表示。
而作為另一個重要原料的青貯玉米,邵祈發現,全株青貯玉米的制造,比較國內典型的人工收割玉米秸稈與國外大型機械收割的方式,不但制造時間可以從20天以上縮短到3天的時間,成品質量的主要指標干物質也可以從18%增加到30%以上。而經過測算,干物質相差3%的話,可以影響到奶牛產量的1-2公斤牛奶。對此,邵祈專門從國外購進收割機,開通了從田地到倉儲的直通車,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更減少了20%的損耗率。
除此以外,每頭奶牛耳后都會“安裝”一個RFID標簽,奶牛的各種信息會實時上傳到華夏畜牧的數據處理中心,比如奶牛產量、牛的進食量、配種狀況等等,數據處理中心會將這些數據傳輸到各服務器上作分析。
還有一點是作為IT出身的邵祈獨創的,這就是在飼料攪拌時的一種技術創新。在攪拌機的上面,可以看到一塊非常明顯的液晶屏,上面顯示的數字會隨著加入原料而減少,這就是告訴工作人員與配方相比還差多少數量的原料。而這些數據也同樣會實時傳輸到后臺的數據處理中心進行記錄和監控。
在奶牛的護理環節,華夏畜牧的奶牛可以說享受到“VIP”的待遇,不僅牛床上面鋪細沙,保證干爽、柔軟,減少乳腺炎,而且能夠洗澡、按摩、外加隨時隨地的體檢,還能有專門“休閑娛樂”的時間讓奶牛盡情玩耍,更有專業的營養師,為其搭配不同的套餐。
華夏畜牧僅有5%的原料奶自己加工成“萬得妙”品牌的乳制品,大部分原料奶還是銷售給伊利、蒙牛、三元等企業。
在華夏畜牧的擠奶間,記者看到奶牛整齊地站在擠奶架上,擠出來的原料奶通過機器管道,直接送往密閉的容器中集中,然后經過快速冷卻、過濾及連續采樣過程,直接送到運輸車。“華夏畜牧可以讓牛奶在3分鐘之內從牛體擠出后降溫到4攝氏度以下裝入奶罐車,完全維持了最高牛奶品質且杜絕了任何可能發生的污染。”邵祈說。
“每一步都要有嚴格的數據,要用數據來說話。”邵祈表示。也正因為邵祈這種對數據的“偏執”,華夏畜牧奶牛的乳腺炎發病率只有0.3%,而中國奶牛平均發病率是30%。顯然,華夏畜牧是按照標準化進行管理的,而這樣的標準化管理正是中國乳業極度缺乏和不具備的。
邵祈指出,華夏牛奶制作非常嚴謹,必須要達到一定指標,因為前段飼料標準化,產出來的牛奶的脂肪跟蛋白質含量才會很平穩。而國內很多家原奶企業沒有標準化,才會出現三聚氰胺超標等問題。“我們做的事情是在行業里樹立標準,讓大家往更加規范、標準化的流程走。這個環節需要整個市場努力改造。”邵祈總結。
分享行業的秘密
目前,華夏畜牧共有3個牧場,其中一個在建的恒溫牧場占地300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全部采用美國進口設備,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機械化程度最高、設施最先進的奶牛場。“這個牧場建造花了我2億多,如果讓鄧總(鄧九強)知道肯定會笑話我的。”話雖如此說,但是卻能感覺到邵祈對于這個恒溫牧場濃濃的自豪感。
按照邵祈的估計,如果華夏畜牧按照當前的模式運作下去,5年后將基本不會再需要大的投入。即便在投入很大的這幾年,華夏畜牧也賺取了30%的毛利,這遠遠高于中國其他乳企的利潤率。
但這并不是邵祈的最終目標,他更大的“野心”是想通過自身的實踐和探索,徹底“顛覆”中國傳統且落后的奶牛飼養方式,將國外先進的飼養理念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中國,成為牧場的管理者。
和任何行業一樣,制約乳業發展的根本瓶頸在于人才的缺乏。“只有專業的人才,才能形成整個產業鏈的標準化。”邵祈表示。但中國正因為沒有形成相應的標準,才會有企業以次充好,賺取更多的利潤,隨之而來的后果卻是奶的品質會大大下降。
為此,邵祈聯合美國的康奈爾大學、美國谷物協會共同舉辦免費的培訓,從2006年開始至今,已經為蒙牛、三元、伊利、飛鶴等國內眾多的乳企培訓人才1500人次。
這樣的做法固然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但也招來了反對。最大的意見來自華夏畜牧的一部分股東,認為這種做法是在扶植和培育競爭對手,會給華夏畜牧本身的利益帶來損害。
其實,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誰會把自己的商業秘密告訴別人呢?但邵祈一直固執地認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品質和乳業產業的形象才是第一位的,只有整個行業素質提高了,行業擁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作為個體的企業才可能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所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