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就城鎮化而城鎮化,要更好地惠及廣大農民群眾,滿足他們對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這是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城鎮化是歷史任務,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曾經說,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指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最大潛力在新型城鎮化,把新型城鎮化放在了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
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新型城鎮化的決策部署,對我們科學有序、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在加快信息化進程中堅持探索以走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新型農業產業化為基礎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在我們看來,首先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更高水平的物質文化要求,提高生活在大中小城市、縣城、鎮區以及新型農村社區等不同地域人們的幸福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近年來普遍富裕起來的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對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就城鎮化而城鎮化,要更好地惠及廣大農民群眾,滿足他們對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這是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新型城鎮化建設順應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必然規律。
新鄉市是國務院明確的新型農村建設的試點市。城鎮化率由2008年的39.16%提高到了2012年的44.69%,被確定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和河南省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驗區。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突出規劃先行、四級城鎮、產業支撐、城鄉一體、先行先試。
具體做法:1.堅持三化協調發展,三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根本途徑。新型農村社區聚集化的均衡協調,互促共進的四級現代城鎮體系。
2.構筑現代城鎮體系。樹立全域新鄉理念,優化城鎮空間形態格局、產業布局、交通布局、生態布局,推動城市發展由速度型向品質提升型轉變。堅持數量、質量并重和科學生態城鎮化,著力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構建中心城區、縣城、集約鎮、新型農村社區四級現代城鎮體系,現在不光注重縣城縣域經濟的發展,也注重鎮域經濟和鎮區的建設和發展。在新型城鎮體系中,鎮鄉區是個關鍵點,是聯系縣城,帶動農村的重要樞紐,具有提供公共服務、產業集聚、吸納就業、聚集人口的重要作用,我們對新鄉市163個鄉鎮區建設做了全面調研,發現多數鄉鎮建設比較滯后,沒有發揮其在鎮域體系中的應有作用,這是新型城鎮化的薄弱環節,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機遇和突破口。
3.強化產業支撐。就業是民生之本,老百姓不管是進城還是留在當地,都必須要有活干,這是一個最簡單、最樸實、最平常的道理,必須有活干、有錢賺,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也是新型城鎮化的基礎和內在要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創造更多、更穩定的就業,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為城鄉一體化建立強大的產業支撐。
4.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新鄉市在統籌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交通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格局。推進城鄉規劃的一體化,堅持規劃先行,在全域新鄉理念指導下編制了新鄉市城鄉發展空間規劃,統籌布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生態環境建設。
5.積極改革創新。新型城鎮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面臨著許多體制機制方面的難題,新鄉市著眼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圍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產權制度的改革、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社區管理機制創新等內容。
(本文為《小康·財智》記者范穎華在作者2013年3月19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經濟每月談上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