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的896億元,到2012年的3300億元,農機工業總產值增長超過3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機使用第一大國,農機制造第二大國。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尤其是在農業機械高端產品制造、節能減排控制方面問題十分突出。
“農機企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針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次聚焦三農,并提出一系列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創新舉措,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農業裝備制造領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董事長趙剡水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
建議: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農機企業輕裝上陣
我國農民購買力較低,造成我國農機產品利潤水平普遍較低。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拖拉機行業毛利率水平僅為13%左右,綜合邊際利潤率在20%以下,最終導致農機企業最終形成增值稅留抵。
趙剡水代表指出,這相當于企業采購物資多支付的進項稅資金沒有得到補償。以我國農機行業的重點企業中國一拖為例,增值稅留抵額已經由2007年的約3000萬元上升至2012年的近3億元,占用了大量流動資金,增加了財務費用,提高了運營成本,實際降低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為此,趙剡水代表建議,對農機企業增值稅進項稅留抵出臺退稅政策,按月或者季度定期對農機企業的留抵稅款以財政返還的形式撥給企業,或者在銷售時退還企業,以緩解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也能使農機企業真正享受國家對農機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切實將稅收調控引導的政策落到實處。
建議:調整農機購置補貼,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升級
趙剡水代表認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應向發動機、傳動系、液壓懸掛、機電液一體化和人機工程、電子操縱監控等技術領域有突破的產品傾斜,向節能、環保和安全性、可靠性指標突出的產品傾斜。
建議:限制國際巨頭壟斷中國高端農機市場
近年來,廣闊的市場空間、良好的政策環境,也吸引了眾多國際巨頭搶灘中國市場。
趙剡水認為,我國農機購置補貼使用的是國家財政資金,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應視同為政府采購。無論是按世界各國的慣例,還是根據WTO的相關原則,我國都可以在制定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比照政府采購項目設定準入條件。
以美國為例,在政府采購項目中,為實現對本土企業的保護,美國制訂了一系列法律,其中《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所有公共用途的貨物,包括物品、材料、供給品,必須在美國生產,制成品必須使用美國材料并在美國完成制造。其他國家如巴西、俄羅斯等,也都制定有限制國外企業、保護本國企業的政策。
在中國,已有部分行業開始在政府采購項目上設置準入條件。例如,為扶持國產風機,國家能源局對風電項目招標時,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國產化率須達70%以上,這為國內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創造了有利的發展機會。
因此趙剡水建議,直接從國外進口的農機,特別是150馬力以上拖拉機及配套機具,不應享受政府購機補貼;外資企業在國內制造的農機及配套機具,國產化率達不到60%,不能享受政府購機補貼。趙剡水還建議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對國產優質名牌產品累加補貼,對民族農機企業自主研發的動力換擋拖拉機等可替代進口的高端產品,也應加大補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