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位求償權,是指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但是如果侵權者本身就是財產所有人的時候,代位求償權該如何行使呢?
案情簡介
2007年11月,甲某與乙公司簽訂一份租賃合同,合同約定:甲某將自己的一部分廠房及設備租給乙公司使用,在租用期內乙公司必須對租用的廠房及設備投保。2008年4月2日乙公司就其租用廠房內的財產,在保險公司投保了財產綜合險。2008年4月15日,甲的廠房發生火災,大火蔓延至乙公司向其租用的生產車間內,造成乙公司的機器設備、存貨嚴重受損。
火災后,乙公司向保險公司索賠,雙方達成和解協議,保險公司向乙公司賠付保險金86萬余元,其中包括設備損失34萬余元。此后,乙公司出具權益轉讓書,將追償權轉移給保險公司。2010年4月,保險公司將甲某告上了法院。
律師點評
原告保險公司認為,由于甲某對消防安全疏于管理而發生火災,造成保險事故發生,使乙公司財產受損,甲某理應賠償。現保險公司已向乙公司進行理賠,并依法取得對甲某的保險代位求償權,請求法院判令甲某賠償保險賠款86萬余元。
被告甲某辯稱,火災并非自己故意造成,且乙公司投保的財產處于廠區,其中廠房和設備都是被告的財產,根據《保險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保險公司不能向其行使代位求償權。
本案的爭議在于,對于存貨及設備的損失,保險公司能否依據代位求償權向侵權人甲某求償。
代位求償權,根據《保險法》第六十條規定,是指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根據消防部門的認定,這次保險事故的發生系電線線路老化,甲某未采取切實有效的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對火災造成的存貨及設備損害存在過錯,因此保險公司向投保人乙某賠付了保險金后,便取得了代位求償權,有權在賠償金額范圍內對造成損害的甲某請求賠償。
代位求償權的索賠對象指向的第三者就是侵權者,但是如果侵權者本身就是財產所有人的時候,代位求償權該如何行使呢?
本案就涉及到這個問題。本次保險事故損失的財產中包含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屬于投保人乙公司的存貨損失,另一部分則是甲某的設備損失。而這部分設備保險,是依據甲某與乙公司所簽訂的租賃合同,由乙公司承擔投保義務,實際所有權人還是甲某。
在被保險人標的物的所有權人和侵權人是同一人的情形下,是否認定為《保險法》第六十條所規定的“第三者”呢?
《保險法》規定的“第三者”,實際上是造成保險標的物損害的加害人,在保險事故發生之際,被保險人基于侵權責任原理對第三者有損失賠償請求權,但是為了節約被保險人的時間和精力,轉移被保險人向第三者索賠困難的風險,《保險法》通過設立代位求償權,將被保險人向第三者索賠的權利和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在保險人給付被保險人保險金之前,被保險人既可向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也可向第三者要求損害賠償。保險公司的代位求償權只能在保險人依保險合同給付保險金之后才能行使,并且求償范圍限定在已賠付的保險金額內。保險代位權是“各國保險法基于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移轉制度”。
對于本案中的存貨損失而言,甲某負有侵權責任毋庸置疑,但是火災損失的設備卻是甲某所有,甲某由于疏忽導致火災燒了自己所有的財產,是對自己財產的處分,不能單純的認定為加害人。事實上,乙公司作為承租人,根本沒有權利要求設備所有人甲某賠償其設備損失。代位求償,顧名思義,是保險公司代被保險人的地位,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求償,被保險人都沒有權利向甲某求償,保險公司向甲某求償的基礎也不存在了。因此根據代位求償的原理,保險公司的代位求償除了受其實際支付的保險金金額限制,還應受被保險人的權利范圍限定。
對代位求償權權力范圍的限定同時體現在《保險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除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故意造成本法第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保險事故外,保險人不得對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
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其組成人員雖然對保險標的物沒有直接的保險利益,但是根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家庭財產為家庭成員共有,保險財產受損時,他們的權益必然遭受損失;保險人償付保險金時,他們的利益必然得到補償。所以如果加害人是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組成人員,保險公司在承擔了賠償責任后仍向其代位追償損失,就好比把左邊荷包的錢放進右邊荷包里,被保險人的利益還是沒有因為保險合同得到保障。但是對于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及組成人員的范圍,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
被告人甲某援引第六十二條的條款抗辯,筆者認為基于加害人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物有共同的保險利益,可以將被保險人的組成人員擴大解釋為與投保人有共同利益關系的標的物所有權人。當然為了防止道德風險,法律也規定了“故意”的除外條款。本案中這場火災是電線老化造成,甲某疏于管理肯定存在過失,但絕非故意造成。
>>結論
最后法院經審理,除支持原告保險公司代位追償款存貨部分的81556元外,其部分均被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