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渠道增員乏力,電銷渠道被套緊箍咒,
電商渠道仍摸著石頭過河,險企如何跳出保費增速變緩的圍城?
2012年,在“三馬賣保險”的持續發酵下,網銷保險打響了渠道第一槍,贏得了口碑江山。2013年,就在網銷探路前行之際,以微博為主的社會化品牌營銷沉不住氣了,險企欲憑借自媒體的新鮮之路,殺出重圍,分得市場一杯羹。
先贏口碑
去年夏天,一場世紀暴雨讓京城仿若置身威尼斯,數千車輛拋錨熄火,保險理賠的熱線幾乎被打爆,多家險企辛辛苦苦維護的良好形象,因為一場慌亂而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就在市民在熱鬧中看海之際,微博上一張照片紅得發紫——一名市民用安全套套在鞋子上,用作雨鞋,網友們紛紛贊嘆博主的的“高招”。更巧的是,杜蕾斯官博賣萌地評論轉發道“杜杜不漏”,引發眾粉絲的“膜拜”,杜蕾斯此舉賺來的美譽,恐怕比在央視斥巨資做廣告還來得直接。
此刻大部分險企的官博,幾乎用著同樣的官腔,在傳播“快速理賠,人性服務”。業內人士指出,在不同的媒體渠道上傳播同一內容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你非要在微博上讓人看廣告,豈不死路一條?
如今,互聯網已進入第三次平臺聚合時代,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的龐大,消費者在掌握信息方面越來越重要。
輿情分析專家、武漢大學教授沈陽告訴本刊記者,微博正在邁向2.0時代,兩會之后微博整個調控有一些變化,在經濟方面可以發現,原來偏向于單向表達正在向雙向互動轉化。
“在輿情事件當中的商業營銷特別明顯,在上次的豬投上海事件,有一個蛋糕店做了豬頭加上巧克力的蛋糕。”沈陽舉例指出社會化媒介在營銷中擔當的角色。
社會化媒介,從早先的博客、個人網站,到現在的微博、微信、APP以及社交網站,均展現出了其生命力。
不像當年電視廣告給商家帶來的直接效應,險企并沒有在社會化媒體中趨之若鶩,少部分險企開始“吃螃蟹”,并嘗到了甜頭。
如中國平安。這一新銳在業界創下了多項神話記錄,并被其他險企奉做先鋒。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傳部副總經理王英在一場公開場合中透露,中國平安在社會化媒介方面很重視客戶體驗,不打圓場,也不唱官腔。
“北京暴雨期間,一名客戶買了車險后,要求我們送單員要把保單送到家里,這個客戶家里沒有鹽了,他就跟送單員說,能不能幫助送包鹽去,這個送單員就買了一大包鹽給他,他在微博上感謝了平安。”王英說,平安的好口碑就是這么一點一滴攢起來的。
不甘落后的新華保險,在這一方面也躍躍欲試。今年5月初熱播連續劇《新編輯部故事》植入了保險營銷員人物“聶衛紅”,新華就在新浪微博注冊了賬號“新編輯部故事-聶衛紅”,進行推廣和運營。
再奪市場
借助金融混業的利器,2012年中國平安在保險行業整體歉收的低迷困局下,一路高歌,賺得盆滿缽滿,而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一人攬下稅前987萬元的年薪,令人驚嘆。就連保監會也對險企高管下了“限薪令”。
即便如此,透過中國平安這一吸金集團,險企們也許能從中管中窺豹。微博上,中國平安集團官網粉絲已達78萬,車險官網68萬。
王英說,平安在做新浪微博之前,一直沒有很方便的渠道,都是以很低的成本去接觸到客戶,但是有了官博之后有很多的人會在微博提問。
“中國平安開始搭建2S+9C的社會化媒體結構。”王英解釋,重點打造微博、微信、微視頻、年輕化SNS社區及新APP等平臺,將線下活動和線上活動進行對接。“從微博這方面我們希望它既能夠成為公共關系的維護平臺,這里面可能在公共關系平臺做得還可以。但是我們在銷售平臺方面還在做嘗試,這方面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但我們一直在努力。”
去年“雙十一”期間,大地保險也開始“觸網”,推出“大地保險愛情保單”微活動,不料反響良好。
除了微博之外,不少險企紛紛開辟社交媒介新戰場,讓客戶體驗指尖的方便。
在微信公眾平臺,天平汽車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泰康人壽保險、國壽財險、中國平安等認證賬號玩得不亦樂乎。
目前,社會化媒介在飲食行業運用得如火如荼,但在金融行業,仍處于“試水階段”。
在華中科技大學南門,有一位灌餅叔通過微博把小小的煎餅鋪做得風生水起。在這之前,一位在京城賣煎餅的傳奇人物,如今已進駐北京CBD,并且打造了一個大品牌,慕名而來的食客遍布全京城,他就是黃太吉傳統美食創始人赫暢。
專家指出,險企一方面可以利用社會化媒體營銷增加用戶的黏性,另一方面購買者的評價會深度影響其他潛在用戶的態度和購買決策,對于企業品牌影響力的推廣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艾瑞研究院院長曹軍波解釋了微博營銷的原理:到了微博時代,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的理念已經形式了轉型和跨級的提升,已經由以前的時間購買、媒體購買、粗放式的投放,轉移到了按效果購買、按受眾購買、按精準的模式進行投放。
正如學者所言,這是一個大時代,也是一個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