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險角度看,“漂流豬”事件不失為一場推動行業改革的有力契機。因此蒙羞的,不僅是無奈拋尸的養殖戶,更值得險企和監管部門、地方政府深思,如何讓一款好產品走向市場并在預期軌道內合規運行,如何走出保險業在某些領域治標不治本的監管慣性,應該成為本次反思的應有之義。
3月以來,被媒體快速引爆的黃浦江“漂流豬”事件,在引發所涉多地地方政府信任危機的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關注到一個此前很少被關注的領域——生豬養殖。表面上看,這次“漂流豬”事件可歸咎為地方政府監管不力,甚至可進一步質疑其對公眾承諾的環保底線,但若厘清生豬保險背后的利益鏈條卻不難發現,養殖戶的做法,實屬無奈之舉(詳見本期封面故事《“漂流豬”的拷問》)。
老百姓有吃豬肉的需求,就會有養豬戶的出現;有大規模的生豬養殖,就難以避免瘟疫的發生;而有風險蔓延的地方,就會出現對應的保險產品——在任何一個規范的市場經濟環境下,這樣的邏輯可謂天經地義。事實上,生豬險在我國不少省份也早已推行,只是在具體執行和理賠中遭遇諸多“中國特色”,最終造成該險種陷入“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
這樣的尷尬首先來自養殖戶。盡管現代保險業已經在中國各領域推行十幾年,但國內民眾的保險意識遠未達到歐美國家水平,在不少農村養殖戶眼里,給自家欄里的豬仔買保險多少有些不可思議,哪怕明知會有遭受瘟疫的未知風險。而養殖戶保險觀念的普遍淡薄,還為長期隱匿在民間的死豬收購行為提供了土壤。現實中,即便部分購買了生豬險的養殖戶,也往往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在疫情或其他災害出現時,夸大損失甚至人為混淆理賠范圍,構成騙保。
養殖戶投保觀念不強,加之產品推廣和實施力度不足,對保險公司來說,生豬險出現整體性虧損也就在所難免。對于一款暫時不賺錢的產品,
保險公司推廣的積極性必然大打折扣,這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導致了產品供需不暢的惡性循環。目前,國內的再保險機制尚不健全,保險公司若想有效規避生豬險這類的非主流產品虧損帶來的風險,還需要更多的政策導入和更長的時間等待。
以上供需雙方的現實矛盾,被不少地方的保險監管部門默認卻無任何積極作為,一些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甚至借此市場矛盾謀取私利。無論是
人為設置的投保高門檻,還是政府補貼的變相截留,都極大違背了市場公平。
既然沒有政府補貼,也沒有保險賠償。當政府、養殖戶、非法商販糾結于經濟、觀念、市場、法制等多種因素時,如何安全地處理死豬卻成為其中一個最輕的砝碼。擇其最省錢的辦法,就是投入江中。
一頭死豬背后,利益竟如此錯綜復雜——在《保險中介》看來,卻不失為一場推動改革的有力契機。因此蒙羞的,不僅是無奈拋尸的養殖戶,更值得險企和監管部門、地方政府深思,如何讓一款好產品走向市場并在預期軌道內合規運行,如何走出保險業在某些領域治標不治本的監管慣性,應該成為本次反思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