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探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為切入點,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存在問題的社會根源,正視文化發展困境,理性認知傳承意義;以族群民眾愿望為根基,賦予文化選擇權;沖破文化封閉,確保內外通暢;突出文化象征符號,凸顯民族文化特色;喚醒民眾文化自覺,提升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以繼承傳統保存民族記憶,以創新增添文化新鮮血液。
關 鍵 詞:體育文化學;民族傳統體育;社會根源;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3-0112-05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從古至今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娛樂、軍事、婚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今天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在進入工業時代,不斷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同時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侵入以及民眾功利思想的抬頭,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受到侵蝕與排斥,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面臨衰退甚至走向消亡。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通過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找原因,有助于整體把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變遷規律。基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當下出現的問題,是一種現實存在的后現代文化現象,對其進行研究對于保護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地理生態問題。
城鎮化是現代國家發展的趨勢,但我國人口眾多,目前仍有半數以上分布在廣大農村,這也意味著我國城鎮化進程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城鎮化和大規模水利交通設施建設的進程中,原來相互緊密聯系的村落被高速公路、鐵路、城鎮結合部分割開來,在城市不斷膨脹過程中,由于城市發展的規劃失控與當地政府的傾向性建設,使城市空間處于不規則發展狀態,中國大地,逐漸被分割成越來越多的地理區域,諸多文化賴以生存的地理生態環境同時也被分割開來,遭受破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存在一般需要多個村落或者族群共同支撐,許多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基礎是青年婚戀與嫁娶,這就意味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在不同族群之間展開,地理生態上的分割,讓這些傳統逐漸失去存在的空間,而采用其他的溝通與活動方式。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也在加速,少數民族地區高速公路不斷修建,鐵路已經延伸到西藏、新疆、云南、廣西等邊遠地區,在未來中國城鎮化造成的地理分割將必然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地理生態環境是文化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城鎮化引起的地理結構分割必然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要面對的問題。
2)群體年齡結構問題。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于民間,尤其是廣大農村,如搶花炮、拋繡球、板鞋競速、螞拐舞等,在過去我國人口流動相對緩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的群體年齡結構比較穩定。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人口流動加速,近年來已經波及廣西、云南、新疆等邊遠山區。而當下,青壯年涌入城市,廣大農村的群體年齡結構中,老年和少年兒童比重很大,而青壯年較小。城市之中,則傾向于兩頭小、中間大的年齡結構。以向城鎮單向流動為主的人口流動仍在繼續,這種情況下形成了廣大農村與城市人群的年齡結構不均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失去了傳承的土壤,呈現群體年齡結構上的斷層。以廣西靖西為例,那里是繡球之鄉,但是隨著外出務工青壯年的不斷增加,投繡球招親的傳統已逐漸消失,即使有投繡球的活動也多是為銷售繡球的作秀,其根源在于青壯年的外出,出現投繡球活動的傳承斷層。大部分青壯年的城市方向流動與部分青壯年以及老年、兒童的留守,形成了城鄉群體年齡結構的失衡,造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困難。
3)群體心理結構問題。
當代中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的群體心理結構不斷被打破。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加快了社會發展的速度,同時也加深了老年與青年、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隔閡。農村的老一輩留戀過去的農耕生活,新生代希望積極融入城市,青年們繼續追求自由與民主,老一輩在現代化進程中面對信息的快速更替由被動適應逐漸轉向主動適應。與此同時,中國現代化帶來的大量物質財富積累在整個國家擴散開來,財富分配失衡、地域工作機遇差距拉大、貧富子女價值觀取向偏失等問題也接踵而來。中國現代化的當下進程帶來物質財富與信息的快速轉移,也帶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就今天整體來看,西方功利性心理傾向開始占優,過去的“小富即安”思想與“普農思想”即將消逝,青壯年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文化心理環境也隨之喪失。中國區域現代化進程的不均衡形成了區域性的文化心理結構失衡,而文化心理結構是深層的結構,決定著人的取向。在區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因不同區域不同年齡層次文化心理上的差異,而引起對于民族文化所持態度的不同,影響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連續傳承。
4)體育項目的分布問題。
在西方近代體育的沖擊之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方式漸漸式微,西方現代體育逐漸登上我國主流體育舞臺。奧運會項目以西方體育項目為主的現狀以及我國政府與社會意識形態作用促進了西方體育項目普及化的進程,今天我國的學校體育開展的主要是西方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與開展步履維艱。但是畢竟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其生存的底蘊與空間,例如太極拳、少林功夫、高腳馬、蕩秋千等仍普遍在國內流傳。在西方體育項目不斷沖擊下,民族傳統體育在西部省市開展相對多一些,部分學校逐漸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運會、農民運動會等賽會逐步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打下了基礎,但是西方體育項目仍是主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存在在政府組織的施政傾向中仍然被邊緣化。目前,縱觀全國,在西方體育項目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博弈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仍很零散。
2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存在問題的社會根源
1)社會的快速發展與文化變遷的相對滯后。
工業社會以來,社會快速變革已經成為各國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普遍現象。我國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日新月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基層的物質、精神、制度層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寨、民俗、儀式、觀念等在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中或蛻變或消逝。而文化的變遷往往是滯后的,每種文化都是處在相對穩定的動態之中,文化的遷移或變更需要一個過程。迅速的城鎮化進程、人口的大量流動加速了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城鄉民眾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族群整體思想意識也在變化,不同的文化圈、文化叢在快速的社會改變過程中不斷調整與變更,但是整體的文化變遷往往相對滯后,這也形成了舊的文化圈與新的文化圈交錯,或者在原來文化圈中形成新的小的文化圈,而新的文化圈逐漸變大,逐漸取代原有的文化圈,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出現文化選擇問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是如此。
2)生活方式改變與民族傳統體育功能消退。
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即使是最偏僻的山村也可以接收到通訊信號,并擁有足夠多的消息來源。對農村民眾而言,機械與農藥減輕了大量的體力勞動,農忙之后的大量余暇時間,原來開展的民俗節慶活動,被看電視、看電影、進城務工等代替。對城鎮民眾而言,現代化的工具與通訊便利了他們的生活,西方體育健身項目是他們的熱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項目已經失去了其原初的功能,如廣西壯族的投繡球,原來除了娛樂健身功能外,還是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重要媒介,有著愛情表達功能,而今天這種愛情表達功能已經消退,廣西大部分地區目前開展投繡球活動多是表演或競賽活動。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普遍改變,其功能也同樣消退,甚至消亡。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功能消退,必然促進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變遷,造成文化結構上坍塌。
3)功利的追求與文化保護的無意識。
我國長期處于“發展有意識,文化保護無意識”的狀態,自建國以來我國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崇尚物質上的積累,2010年開始,中國已經在GDP總量上位居世界第2位,但是在這個GDP不斷增長的過程,也伴隨著環境破壞與人文環境的缺失。大量民間文物、民俗景觀、民間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破壞,而大眾在政府主導的有意識發展經濟、追求物質財富的背景下,逐漸失去了對民族文化傳承的熱忱,進而形成了民眾對文化保護的無意識。即使近些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如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近幾年韓國又有申請“拔河”為文化遺產的動機,這些無不牽動著我國民眾的神經。我國文化學者與民間組織也寄希望通過對全民的呼吁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逐漸引起各界的重視。盡管我國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推動下也開始保護文化遺產,申報文化遺產保護,各個省市分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云南、貴州、廣西等出臺了相關的文化保護條例,但是就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而言,具體操作層面仍然欠缺。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政府干預保護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較為廣泛的群眾根基,采取自上自下的保護模式,走入功利性的競賽窠臼,使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少數“精英”中開展,這些“精英”常年奔波于各種類型的民族運動會、省市運動會、全國運動會,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根基。
4)西方理念的滲透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守護。
自洋務運動以來,西方的觀念與文化深刻影響著中國。西方體育逐漸被引入我國,因西方體育項目本身的健身娛樂優勢以及世界開展的普遍性,西方體育觀念與運動方式很快受到國人的認可與積極參與,當前,西方體育項目早已成為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競技體育領域則更是如此。西方體育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國的大江南北,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印記,太極拳、少林功夫等早已成為世界熟知的中華體育文化符號。各個民族的諸多優秀傳統體育項目仍然在開展,除了功夫類民族傳統體育之外,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壯族的投繡球等在局部地區仍然在民間開展。近年來,我國也開始注重轉型,逐漸意識到盲目發展經濟的代價以及人文積淀的重要性,開始注重文化建設,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通過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系列法規與政策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武當武術、滄州武術、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秋千、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蒙古族搏克、蹴鞠等已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體育競技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處在不斷的挖掘與確認過程之中。一邊是奧林匹克,一邊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我們要奧林匹克是符合全球化世界化的發展趨勢,我們要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保護民族印記、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需要,我國當前兩者都在做,但是處于不平衡的狀態,不同的省市又出現重視程度的差異,這個狀態仍會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3 如何面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的問題
1)正視發展困境,認知傳承意義。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客體受到破壞甚至走向消亡,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著陷落危機與發展困境。在仍然尊崇經濟發展本位的今天,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步履維艱。當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有被動也有主動的,但是其中更多的存在著功利性,諸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中原有功能完全消退,喪失了民族文化傳承本義。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要注重其本身“血肉”的保存與延續,尤其是精神的延續。新的時代必然賦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新的內容,對于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精華要堅決保護,而對于糟粕要堅決擯棄,從根本上保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良性積累與傳遞,保護文化自身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植根于我國民眾之中,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文化內涵的反映族群觀念與心理的健身娛樂方式,其中蘊含著特定時期的民眾文化心理。所以我們必須正視文化發展困境,理性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意義,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民族精髓。
2)以族群愿望為根基,賦予文化選擇權。
任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存在都是以族群參與為根基,而文化都內隱與外顯著特定族群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積淀。根據調查,從農村到城市讀書的青年以及務工人員,在觀念上已經與留守在農村的村民有了很大的差異,祖輩相傳的節慶文化、民族傳統逐漸被青少年一代淡化。族群成員的流動以及觀念的改變,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從實質走向“儀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在于原有民族傳統體育精髓的保存,還在于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氛圍賦予新的內涵,能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今天我們很難再讓年輕人回到農耕時代,讓他們遵循農耕時代的婚姻習俗與生活方式。但是對于保守的族群成員則更希望保持民族文化的不變,而族群是由這些成員共同構成的,這就意味著族群內部在觀念上也會有沖突,沖突的結果就是出現文化變遷。但是文化變遷要符合整體族群成員的意愿,而不是某個成員的意愿或者某種強制制度的干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過程要尊重族群民眾多元化的愿望,讓他們享有文化的選擇權,在動態的變遷過程中獲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連續傳承。
3)沖破文化封閉,確保內外暢通。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空間上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征,大多存留于廣袤的農村。過去因為信息交流的速度緩慢,交通工具不發達,一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往往在小范圍傳播,甚至只是附近的幾個村寨。在物質與信息不發達的時代,民族傳統體育在有限的區域內傳播與開展,加上民族文化結構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與排他性,致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緩慢。要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亟須打破這種缺乏通暢交流的內在結構。而隨著現代化、信息化的進程,信息的飛速傳播、人口的快速流動不斷沖擊著各種民族傳統文化,以往種種處于封閉狀態的民族文化受到現代文明的不斷沖擊。原來的農業結構以及普農思想逐漸在人們的思想中退去。如通過山歌對唱進行嫁娶的信息交流,逐漸被電話、網絡取代,搶花炮、拋繡球的原初意味也逐漸淡化。隨著世界一體化速度的加快,任何民族想完全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傳統文化而閉關自守都是不可能的[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想在信息時代傳承與發展,必須不斷從內外汲取營養,打破封閉,保持文化結構的內外暢通,跟上時代的文化適應,在文化觀念、表現形式、情感表達上不斷進行與時俱進的整合發展。
4)突出文化象征符號,展示民族文化特色。
每個民族都有他的象征符號,在國家層面“太極拳”、“少林功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符號,“相撲”是日本民族的文化象征符號,“瑜伽”是印度的文化象征符號。我國具體到各民族中,提到侗族會想到“搶花炮”,提到壯族會聯想到“拋繡球”,提到“斗馬”會想到苗族,都是因為這些外顯的活動方式或表現形式經過長期的積淀而成為這些民族的文化象征符號。民族文化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它還是一種象征符號。象征人類學認為:文化不應被看作特殊存在的社會事實的集合物,而應當被看作人類交往的系統、傳達形式的體系[2]。因此,往往可以通過這些文化符號辨別不同族群的生活生產特征,從中研究出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族群民眾文化心理。在我們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時,則要把握民族傳統文化的突出象征符號,如“舞草龍是‘六月六’嘗新節瑤族傳統祭祀主要活動之一,原來是豐收季節表演的祭祀舞蹈……”[3]。在多民族雜居的今天,“舞草龍”可以通過確認,作為瑤族的突出文化象征符號之一,并圍繞“舞草龍”開展一系列民俗活動,保存這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注重把這種活態的文化符號在創新中傳承下來。在民族混居不斷加速的當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過程必須突出文化象征符號,才能更好傳承民族的精髓,凸顯民族特色。
5)喚醒民眾文化自覺,提升文化保護意識。
近代以來,社會各個領域發生巨大變化,地球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交通與信息通訊的發達而不斷拉近,然而與此同時社會也面臨著巨大文化轉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受到挑戰。建國以來我們一直把經濟發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許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經濟本位的發展中受到破壞,我們該怎樣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民族傳統體育領域的文化自覺,需要既定文化生活的民眾對傳統體育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源頭、變遷過程以及未來發展都要有所思考。文化自覺是民族文化變遷的內在動力,全球化的到來為文化自覺提供了最大機遇[4]。同時也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喚醒全民的文化自覺有助于我們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意義,為保存歷史的記憶取得族群民眾的支持。僅僅依靠政府組織或者少數民間組織保護與傳承傳統體育文化是艱難的,因為沒有廣泛民眾根基的文化是注定要消亡的,在不斷現代化、城鎮化的今天,功利與激進無處不在,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亟須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
6)以繼承傳統保存民族記憶,以創新增添文化新鮮血液。
傳統是前人理解的積淀和系統化,及過去遺留下來的價值、原則、規范、經驗、觀念和知識的總和[5]。傳統也包含儀式、節慶活動、技能傳承等約定俗成的累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一方面蘊含著族群技能符號,另一方面蘊含著特定族群民眾過去的體驗、觀念、人文習俗等等,顯然傳統不是我們要推翻或排斥的東西,它的傳承是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創新是文化的靈魂與生命,是文化的存在之本和發展之源[6]。任何民族文化都離不開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但是同樣也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是民族文化保持先進性與實踐性的根本所在。如拋繡球是廣西壯族人民在“春節”、“三月三”等傳統節日歌圩集會開展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最早記載于二千年前繪制的花山崖壁畫上[7]。近代以來,由于地理人文環境受到破壞,廣西拋繡球的開展幾度萎縮,但是廣西民眾在原來拋繡球基礎上創新性開發“背簍繡球”和“高桿繡球”兩種競技繡球運動,2010年廣西開始推行的“繡排球”更是給拋繡球賦予了新的內涵。可見,繼承傳統與保持創新不是矛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過程,也是繼承傳統保持創新的過程,繼承為創新提供基礎,創新為繼承提供發展動力。在文化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繼承傳統,通過不斷創新補充新鮮血液,保持其不斷綿延。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記憶”,承載著各民族民眾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印記。進入后工業時代,工業化、現代化、網絡化一方面給我國民眾帶來了現代文明,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對民族文化的嚴重侵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諸多問題,面臨著陷落危機與發展困境。該怎樣處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消退與異化問題,有效傳承與保護我國的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怎樣利用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族群民眾的文化自覺,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我們有必要理性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意義,以族群民眾愿望為根基,賦予文化發展選擇權,凸顯文化象征符號,喚醒民眾文化自覺,通過創新增添文化新鮮血液,從而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昌儒. 民族文化重構試論——以貴州布依族為例[J]. 貴州民族研究,2008(1):66-71.
[2] 黃淑娉,龔佩華. 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74.
[3] 舞草龍[EB/OL]. 廣西民族博物館. http://www.gxmn.
org/zh/2010-05-13-03-47-13/2010-07-22-08-33-07/1345-2011-04-22-07-57-11.html,2012-07-28.
[4] 霍志釗. 民族文化保護與文化自覺:兼論文化人類學者在民族文化變遷中的責任[J]. 廣東社會科學,2006(4):86-89.
[5] 方李莉. “文化自覺”與“全球化”發展——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的再闡釋[J]. 民族藝術,2007(1):80-87.
[6] 李春華. 有關文化創新的幾個問題[J]. 理論探索,2011(3):5-9.
[7] 韋曉康,李霞. 論壯族繡球運動的文化淵源[J]. 體育文化導刊,2003(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