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舉國體制已經越來越成為國人的熱議話題,有褒有貶,莫衷一是。通過對舉國體制的形成、歷史功績與主要問題進行理性的辨析,明確了舉國體制的未來走向:走出觀念誤區,創新制度設計,構建政府支持、市場主導的社會化競技體育運行體系,積極發展職業競技運動,提高運動員的大學生比例,從根本上解決運動員的出路問題,使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得到真正的協調發展。
關 鍵 詞:體育社會學;體育舉國體制;競技體育;大眾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3-0001-06
摘 要:舉國體制已經越來越成為國人的熱議話題,有褒有貶,莫衷一是。通過對舉國體制的形成、歷史功績與主要問題進行理性的辨析,明確了舉國體制的未來走向:走出觀念誤區,創新制度設計,構建政府支持、市場主導的社會化競技體育運行體系,積極發展職業競技運動,提高運動員的大學生比例,從根本上解決運動員的出路問題,使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得到真正的協調發展。
關 鍵 詞:體育社會學;體育舉國體制;競技體育;大眾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3-0001-06
從北京奧運會到倫敦奧運會,中國金牌大國的地位已經穩固,老百姓對于舉國體制的熱議卻越來越多。其中不乏讓我們認真思考的深刻話題。比如,金牌多即體育大國的問題,金牌至上論與金牌無用論的爭論,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沖突問題,金牌與體質健康、民生的關系問題,舉國體制占用國家資源過多而運動員出路解決不了、大眾體育相對落后的問題,等等,其核心就是“舉國體制”問題。如何認識舉國體制?它的歷史貢獻和主要問題何在?體育管理體制如何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舉國體制該如何面對改革?這些都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1 舉國體制的形成與歷史功績
體育的舉國體制,就是以世界大賽的冠軍(特別是奧運會)為最高目標,統一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來奪取競技比賽優異成績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舉國體制最初出現在新中國體育十分落后的年代,之后隨著中國重返奧運會大家庭而不斷推廣、成型。舉國體制改變了競技體育弱國的形象,奧運金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到今天穩居金牌保二爭一的大國地位,極大地煥發了國人的民族熱情。但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人對金牌的精神需求開始下降,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改革,走向國富民強,民族自信心增強;一些項目的獎牌幾乎被中國人壟斷,讓人覺得少了些許超越的刺激;金牌多而國民基礎體育弱的反差成為社會不滿情緒宣泄的理想靶子。
舉國體制最顯著的特征,是國家承擔運動員的系統訓練,使得業余體校、體育學校、省級青年隊、省隊、國家青年隊和國家隊等梯級訓練系統完整化、正常運作,將資源集中在少數項目和少數選手的身上。作為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體制,舉國體制的價值不容抹殺。
一是奧運輝煌靠舉國體制。有人將舉國體制比喻為奧運金牌的“制造機器”,沒有舉國體制就沒有今天的奧運輝煌。1984年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冠,打破此前中國奧運金牌零的尷尬后,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由張怡寧獲得了中國奧運歷史上的第100枚金牌。從第1金到第100金,中國人整整等了20年。不過,從101金到第200金,中國只等了8年,這樣的速度變化呈現出中國競技體育強勁上升的勢頭。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一舉拿下51枚金牌,首次獲得金牌總數第一,再度創造歷史。倫敦奧運會后,劉鵬表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舉國體制”之上[1]。
二是奧運佳績集中體現了競技體育為整個民族帶來“正能量”。奧運金牌是體育界向全社會傳播民族精神和國家形象的一個不可替代的標志,是政治經濟等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科技、教育、文化等軟實力的集中體現。舉國體制除了能夠直接促成奧運輝煌,還有其他多方面的綜合效應。比如,奧運會的明星效應,能激起國內對于某項運動的熱情。至于孫楊、葉詩文等泳將的驚艷表現,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游泳這個基礎項目在國內的普及和發展;舉國體制對于奧運會的投入,客觀上也會對于國內體育產業產生積極影響。事實上,沒有舉國體制和奧運金牌所培養出來的體育熱情,李寧、安踏、特步等國產體育品牌絕不可能有如今的業績。
三是舉國體制有自身的合理性、公平性。舉國體制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國情直接相關。現在對舉國體制的指責,往往以歐美發達國家的職業化體制作為參照物。但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狀況和國情,即便要改革舉國體制,也難以完全照搬國外的體制。這就是舉國體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存在的合理性。在我國,發展競技體育完全依靠社會投入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國家投入。為什么說舉國體制有它的公平性?一是舉國體制給家境不好的那些人創造了奪取優異競技成績的機會;二是有錢人不愿意讓孩子參加的項目,需要舉國體制來推動它。比如,舉重、馬拉松等等,這些項目是要靠國家支持才能發展的。所以,雖然舉國體制有很多的弊端,但現在還確實需要它,還必須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來改革舉國體制。
2 舉國體制的主要問題
2.1 金牌價值觀扭曲導致體育制度設計走向誤區
2012年8月5日鳳凰網以“你是否贊同‘以金牌論英雄’”為題做了一個民意調查,結果在被調查的17萬多人中,有44.24%的人贊成“以金牌論英雄”,這足以說明金牌至上論、唯金牌論在國人當中占有相當的市場。新華社體育記者楊明曾在《黑哨》等文中指出,我們把體育等同于金牌,把體育當作強國符號,其實是扭曲了真正的體育精神和本質[2]。易劍東[3]認為,奧運會上的金牌總數并不能體現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的實力,更無法體現一個國家體育的綜合實力。在少有“讓世界矚目”機會的年代,奧運難免被寄予遠遠超出體育層面的宏大意義。于是,奧運冠軍被神化,奧運金牌被政績化,中國體育的發展一切以奧運為中心。現實中我國省市區的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絕大多數將金牌視為自身政績的最好標準甚至唯一標志,不惜為此使其他一切體育工作為其讓步。每4年一屆的全運會是各地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排座次的一次大比拼,金牌多寡基本決定體育局長的烏紗帽。很多經濟不發達的省份基本放棄了集體球類項目,集中有限財力發展一些投入產出比比較高的項目。目前我國三大球等集體球類項目的后備人才奇缺,直接制約了三大球項目的騰飛,與世界范圍內職業化程度高或高校競賽體系健全一比較,我們的差距就無情地顯現出來,在奧運會上幾乎全線潰敗就是一種必然而非偶然。
筆者以為,不消除體育圈內彌漫的金牌至上論,我們就無法真正對群眾參與度和關注度極高的三大球項目有切實的投入和高度的重視,就無法在競技體育的科學化訓練和人性化管理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也無法實現外界所期望的降低金牌的代價和促進國民體質的提升。
2.2 金牌至上論使得競技教育全過程缺乏人性關懷,運動員的出路成為一大社會問題
當前大眾普遍質疑舉國體制的原因,除了其耗資巨大外,更主要是因為其缺乏人文關懷,忽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舉國體制極大地強調集體利益,從而忽視了“人”作為一個個體利益的存在,忽視了對人的文化素質教育。倫敦奧運會上舉重56公斤級運動員吳景彪奪得銀牌后捶地、倒地、情緒崩潰的畫面讓我們至今難忘。一句“我有愧于祖國”或許就是當時吳景彪的真實想法。媒體稱這是錦標主義壓垮了吳景彪的腰[4]。由于高投入,奧運金牌幾乎成為了中國代表團唯一的評定標準,即使是一枚寶貴的銀牌,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失敗的。
同時,舉國體制制造出來的運動員“金字塔模式”讓大部分處于金字塔底端的運動員早早成為社會“廢柴”,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難以為社會所容忍。昔日奪冠,領獎臺上風光無限,接受萬眾喝彩;一朝退役,工作無著生活窘迫,獎牌也要賣掉[5]。這樣的例子絕對不是個案:日本千葉馬拉松比賽第二名的郭萍,因為超強度的訓練導致腳趾幾近殘疾,心理傷害極大;身高2.16 m的黃成義曾經是名職業籃球運動員,和姚明在全國籃球訓練營較量,2000年因為腰傷手術失敗,只能坐在輪椅上消磨時光;鄒春蘭共獲得9塊金牌,拿過全國舉重冠軍,因為經濟陷入困境靠搓澡謀生,被媒體戲稱為“冠軍搓澡工”;才力,亞運會舉重冠軍,2003年因過于肥胖患“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致肺內感染呼吸衰竭”病逝,享年33歲,在他死去的當天,家里只有300元錢;艾冬梅,前國際馬拉松冠軍,2007年因訓練導致雙腳殘疾、以擺地攤為生,在網上開設博客,公開表示愿將自己所有的獎牌出售;張尚武,大運會男團和吊環冠軍,2011年一條“體操前世界冠軍地鐵賣藝乞討”的微博引爆輿論,張尚武的困境引起輿論關注,工作多次反復后,2013年春節前又被發現在街頭賣藝……面對這樣的報道,我們心酸,我們震驚,我們痛定思痛后,由衷地感到我們的舉國體制要改革了!
2.3 舉國體制推行的是粗放的體育發展模式,低效能、低效益
毋庸置疑,高舉舉國體制大旗確實讓競技體育交出了一張數字可觀的成績單。然而,金牌數量的快速增長,卻無法掩蓋項目結構失衡、生產方式單一、金牌成色不足的現實。在我國自1984年出征奧運會所收獲的獎牌中,跳水、舉重、體操、乒乓球、射擊和羽毛球這6個傳統優勢項目摘取的金牌數,竟然占到金牌總數的70%以上。幾大傳統優勢項目的持續堅挺,不但令對手驚嘆不已,而且也與基礎大項的不見起色、三大球的日漸低迷和弱勢項目的積重難返形成鮮明反差。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地區和部門為片面追求獎牌數的增加,甚至不惜以犧牲全民健身、荒廢民生體育為代價。“唯金牌論”和功利體育的大行其道,致使篡改年齡、服用禁藥、黑哨假球等體壇亂象屢禁不止,致使國民體質連年滑坡的趨勢始終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說,這樣的體育發展模式,已經與推進公共體育、強健群眾體魄漸行漸遠。外媒評價我們的舉國體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部分選手就像是金牌的奴隸,為了奪取金牌而參與體育[6]。在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項目上,采用殘酷的訓練和選拔機制,耗費了大量來自老百姓的財力物力,一個奧運周期要花費500億元的數據并非過份,因為還未把全運會、城運會、青運會、單項錦標賽這些“奧運戰略”環節的費用算進去。若按投入產出比計算,以社會投入和自我培養為主的美國體育的每一枚金牌中所包含的納稅人的稅金,遠少于以國家投入為主的中國。歸根到底,這是一種低效能、高損耗的生產方式。這一切是通過動用國家資金、以行政手段整合國家資源得來的,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全民體育消費乃至其他民生領域的投入(比如國家要求投入4%GDP的教育)為前提的[7]。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以高額投入換取并不等值的成果。所以它的奪金效率在競技領域很高,但置之于社會層面,其實很低。舉國體制導致的機構臃腫,必然導致行政工作和資金使用上的低效,造成極大浪費。
2.4 興奮劑問題隨著競技體育的崛起而愈發嚴重
興奮劑是能提高運動成績并對人體有害藥物的統稱。這類藥物大都靠用強加的方法來改變身體的機能,雖能大幅度提高競技成績,卻對人體極具危害,各大體育組織早已將其列為禁藥。中國體育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迅速崛起,30多年間,興奮劑始終像幽靈般如影隨形。
中國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風潮始于1986年[8]。在錦標主義和利益的雙重追求下,興奮劑的問題日益嚴重。1995年全國賽內外檢查為1914例,比1990年增加了10.6倍。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專門批示:寧可不要金牌,也不能吃興奮劑。然而,興奮劑的毒瘤并未因此前的種種恥辱略微消減,1998年澳大利亞帕斯世錦賽上,中國游泳隊隊員原媛攜帶生長激素被當場查出,再次成為轟動國際體壇的丑聞。雖然國家三令五申,但興奮劑給職業運動員帶來的豐厚短期收益,仍然誘惑著不少人去不斷碰觸底線。2008年,男子游泳名將歐陽鯤鵬在一次賽外藥檢中被查出服用禁藥,不久后他和其主管教練都被處以終身禁賽的處罰。2012年2月,中國田徑協會公布了對河南省田徑運動員田夢旭違反興奮劑規定給予處罰的決定,對田夢旭及其教練員酒尚選分別禁賽2年、罰款2萬元。以上還不是服用興奮劑的全部案例。興奮劑之所以屢禁不止,就是錦標主義、利益驅動在作怪。
3 舉國體制的未來走向
當下對舉國體制褒少貶多的形勢,形成了改革舉國體制的共識。改革舉國體制的基本思路是:既有利于繼續保持高水平競技體育的優勢,又能夠很好處理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的關系,使得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學校體育協調發展,相得益彰。改革,不是壓住一頭讓另一頭突出,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各司其職,比翼齊飛[9],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3.1 走出認識誤區,創新制度設計,高水平競技運動、全民健身、學校體育遵循各自規律,各歸其口,各得其所,實現真正的協調發展
這些年來,一直圍繞著金牌與體質、金牌與民生、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問題爭論不休,其實,這都是無謂的爭論。為什么?金牌與體質、金牌與民生本就不是一回事,硬是把它們扯在一起,沒有任何意義。它們之間沒有可比性,什么要民生還是要金牌、體育應該重金牌還是更重體質的爭論,也顯得莫名其妙。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要遵循各自的規律把這二件事都辦好。這二者不是互不相容的關系,反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我們既要走出“金牌至上論”與“金牌無用論”的無謂之爭,還要走出“金牌”與“體質健康”混為一談、不可調和的觀念誤區。
如果說現在到了讓體育“回歸”到追求身心健康的軌道,那就說明我們長期以來對體育的本質認識出現了偏差。樓云在長達16年的體操生涯里共獲得86枚金牌。但離開跳馬,走入生活的樓云,對體育的本質有了更多的思考[10]。在他看來,體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對于青少年來說,更應該是讓身心得到享受的游戲。從現實的種種表現看得出我們對體育的本質認識出現了重大偏差,體育的根本在人的身心健康,但各級體育部門把重心放在了競技體育上。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金牌與民生、金牌與體質的無謂爭論,要走出“國民體質落后指責體育部門”的怪圈,就要考慮創新制度設計。歐洲和北美的現實表明,體育與健康、青年、文化、旅游、藝術、教育乃至宗教等事務,被合并在一個部門中進行管理已經是常態[3]。當今世界上奧運會金牌榜上排名前列的多數國家,多數是大眾體育高度發達的國家,高水平競技運動與大眾體育協調發展在這些國家是常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轉變職能,把全民健身、大眾體育、學校體育歸屬到大文化部、大衛生部,讓國家體育總局變身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統籌全國的競技體育事務,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金牌與民生、金牌與國民體質健康的沖突問題。多拿金牌,為國爭光,應該成為與民生、與國民體質健康協調發展相得益彰的大好事。
3.2 轉變體育發展方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職業競技運動
轉變體育發展方式,要義在于反思和改變不計成本的金牌生產方式,以及以成績論英雄的體育價值觀。僅從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的結果看,舉國體制無疑是一種有效體制。可是衡量一種體制的優劣,不能單純看成績,還要看投入主體和投入產出效益。其實,我們大家都非常明白,老百姓對金牌沒有不喜歡的,問題在于,誰來投入。舉國體制是國家投資個人受益,這個導向有問題,老百姓有質疑是難免的。政府不能包辦體育,那就要走社會辦的道路,這是市場經濟對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體育不能游離于市場經濟。雖說從政府投入到社會投入,需要一個過程,但這一步遲早是要邁出去的,可能越早改越主動。怎樣促使政府投入為主向社會投入為主,改國家辦為社會辦?
一是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市場經濟基本要求,政府除了重點投入民生基礎工程、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其余多發動社會力量投入,引入民間資本、適度放行個人商業贊助。這是改革舉國體制的基本前提和內在要求。所以,要積極培育體育市場,能夠市場化的都盡量按照商業化模式運作。其實,這些年來,籃球、乒乓球、圍棋、羽毛球、足球等項目的市場化運作越來越成熟。這是非常可喜的。雖然這些市場化的運動項目有的成績還沒有大幅度提高,甚至有的項目成績退步了,但成績不是衡量體制優劣的唯一因素。相反,必須正面看到,進入市場運作的項目,不僅培育了市場,為一大批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調動了企業投入體育的積極性,減輕了國家的投入負擔,這應該是競技體育商業化運作的最大貢獻。這不僅不能削弱,反而要大力提倡并加強。
二是減少行政干預、釋放市場的活力,也是舉國體制轉型的題中之義。體育局管的各個項目管理中心,其實是事業單位。按照國務院對于國家事業單位的改革方向,它有條件走向市場,應該獨立出去。國家對它進行監管,而不是管。文藝都走向市場了,體育有市場就應該走出去。包括足球、籃球這些市場化高的項目,政府完全可以不再去主導,交給社會來管理。正如,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3月17日答記者問時說的,社會能管好的,政府不要去管。管辦分離后中超聯賽的火爆就已經見證,行政鉗制放開就是對職業體育發展最好的推動。籃球同樣如此。世界范圍內的經驗已經表明,三大球尤其是男子籃球和足球是舉國體制無力跨越的門檻,堅定走市場化才是解決之道。
三是堅持業余原則的同時,大力提倡競技運動職業化,國家給予優惠政策,扶持企業投資競技體育,辦運動隊和各種運動項目俱樂部。競技運動職業化是全球趨勢,在許多國家已成普遍價值。舉國體制做不到讓每個人長期堅持體育運動。能做到這一點的恰恰是職業化。當人們可以自我選擇依靠體育運動來獲得生存資源時,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個人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職業化是人類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產物。只有當職業化在一個社會中居于主導地位時,這個行業或者事業才具有了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
3.3 以人為本,倡導體教結合,提高大學生運動員的比例,拓寬運動員的就業渠道
改革舉國體制,要打破以往對運動員的培養忽視教育、忽視素質培養的傾向,徹底改變長期以來運動員只有一技之長的弊端,著力培養人格健全、素質過硬、能力較強的體育特長人才,從根本上解決運動員的就業困境。
發達國家注重讓體育走進學校和生活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英國2012倫敦奧運會的口號是“激勵一代人”,其實這句口號一直也是英國體育發展的目標。英國人在倫敦奧運會大獲成功,離不開英國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的貢獻,正是因為一種將體育貫穿到學校和生活中的體育態度,才真正奠定了英國在本屆奧運會大獲成功的基石。在倫敦奧運會上,英國選手的大學生比例超過了一半。其實早在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英國代表團中有約40%是大學生選手。例如,在本屆倫敦奧運會上,英國代表團中就有多達71名選手在拉夫堡大學念書,或者從這里畢業,或者一直在這里訓練,其中包括14名游泳運動員、25名田徑運動員,以及足球、籃球、排球、體操、曲棍球和手球等各個項目的運動員。
在日本的教育體系中,體育運動被擺在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上。除了常規的體育課,大多數學生都會加入到各個體育項目的社團中,利用課余時間參加訓練。日本多年以來對于校園體育的高度重視,保證了年輕人群對于體育的參與熱情,同時也成功灌輸三大球最需要的團隊意識。正因為擁有如此良好的基礎,所以日本足球只需要在金字塔尖完成職業化改造,為更多年輕人打開通往足球運動的大門,自然就能逐步在足球項目上取得成功突破。
美國則更是依靠大學教育體系培養高水平運動員,許多大學生運動員的水平達到入選國家隊的標準。據筆者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觀察,美國大學的體育專業教育、高水平運動隊與普通大學生的體育健身活動各成體系,互不干擾。大學生運動員既能得到科學訓練的保證,又能跟其他大學生一樣接受條件極好的文化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高水平運動員因為素質全面而具備了優秀的就業潛力。
競技體育的淘汰率很高,從這個角度講很殘酷。所以,改革政府主導的舉國體制,推行社會化運作機制,建立運動員的保險體系、機制,同時加強對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教育,把運動員作為一個正常人而不是“機器人”來培養,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運動員的出路問題。
3.4 改革舉國體制的評價體系與獎勵機制,促進競技體育的良性發展
改革舉國體制的評價體系,就是要改變單一以金牌數量衡量體育部門政績的粗放評價體系。在分析金牌數量的同時,不妨再計算一下金牌的性價比(投入產出效益),跟進一下運動員的就業率,鼓勵創新體育發展方式,弘揚先進體育價值觀。2012年8月13日鳳凰網做了一個“你覺得中國的38塊金牌意味著什么”的民調,結果58.25%(16,562)的人認為“體育總局應更多關注群眾體育了”。這個民調在一定程度了代表了民意,我們要關注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改革,要重視大眾體育。當然,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體育總局已經認識到金牌被視為地方政府GDP帶來的弊端,發出了改革的號召。國家體育總局負責人近幾年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奧運金牌數量已經達到預期,在衡量體育綜合實力方面,金牌數量不應是唯一指標[11]。今后對各級體育部門官員考核的評價體系應該向群眾體育傾斜。在廣東等一些發達地區,已開始淡化“金牌考核”,市縣以下的體育部門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群眾體育上。應該說,這是一個積極的政策信號,當政績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數量為單一衡量標準,官員才有動力把精力和財力真正投向群眾體育。令人欣慰的是,金牌至上的評價體系在一些大型運動會上已經得到糾正:城運會、全國體育大會等賽會不再設置金牌榜、參加世界大運會由“掛牌”大學生改為真正大學生。我們堅信,只要按規律辦事、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行,中國體育依然前景向好。
與舉國體制背景下體育工作評價體系的問題一樣,舉國體制下的獎勵分配方法,也存在嚴重的價值導向問題。貴為雅典、北京兩屆奧運會雙料蛙泳金牌得主的北島康介,都沒有因為奧運入金而獲得來自國家的重金獎勵[12]。歐美發達國家對運動員的獎勵也沒有像我們這樣大方。今天日本體育的宗旨也不再只是爭金奪銀,國民向奧運健兒汲取更多的,是一種努力打拼,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看看日本的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不禁汗顏,令人震撼!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改革的背后是一種價值觀的轉變。發達國家尚且不對金牌運動員進行層層獎勵,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卻對國家花錢培養的金牌運動員進行重獎,反映出一種價值觀的扭曲。一面是金牌運動員大獎特獎,另一面是出不了成績的運動員的尷尬處境,即便是曾經獲得過好成績的運動員,退役后依然大多是生活狀態不佳。面對這樣的狀況,要認真研究出鼓勵全體運動員拼搏奉獻的獎勵體制和機制。
3.5 積極推進體育與文化的融合,從社會文化層面促使舉國體制全身而退
改革舉國體制,讓舉國體制全身而退,同時又能使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同步發展,這需要一個過程。在中國,體育的社會地位遠不及發達國家高。所以,無論是競技體育拿金牌,還是群眾體育強體質,都要培育社會土壤,要培養大眾體育情節。這點我們跟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那種“瓦解體育舉國體制 從打破舉國關注開始”的論點[13],實不敢茍同。我們對奧運會、對體育,不是關注過頭了,而是要理性關注、積極參與體育,提倡健康有品位的生活方式,改“全民麻將”為“全民健身”“全民體育”,則民眾身強體健、國家富強有望,全民素質大大提升,國力何愁不強。
歐美國家的人為什么那么崇尚運動?有什么值得我們反思的呢?英國的情況是幾乎人人都愛運動,到處是運動場,可以說是人人崇尚運動本身,但是,沒多少人關心金牌。美國也是如此,一場大學之間的校級足球比賽得買門票才能看到比賽,而且座無虛席全場爆滿,其情其景令人終生難忘。西方人對體育運動的熱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的社會空間設置和時間安排要有利于群眾體育的開展和國民體質的提升,讓所有基層、城鎮都有自己的綜合性休閑廣場供市民跳舞,多建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使國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權利得到普遍激發和扶持。改善交通,使得我們的大城市職工多數不把時間浪費在上班路上,業余時間改麻將、牌桌消費為體育健身消費;國家優惠政策支持建立各種體育運動俱樂部,積極引導青少年參與體育健身、體育競賽活動中來。從社會文化、制度、健康消費層面引導國民參與體育,逐漸培養大眾炙熱的體育情節。
等到參與體育是一種時尚,大眾體育熱形成,企業家有誠摯的奉獻精神,樂于做慈善事業,爭相投資體育的時候,舉國體制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舉國體制產生于金牌能發揮特殊功效的年代,為我國競技體育的騰飛和躋身世界競技體育強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中國推行市場經濟和走向國富民強,國民對金牌趨于理性認識,對全民健身、身心健康日漸熱衷,改革舉國體制便成為大家的共識。對奧運爭光,對全民健身,對民生改善,我們都應該要辯證的分析和理性的對待。我們需要金牌,我們需要健身,我們更需要民生。金牌至上論與金牌無用論都是極端的認識,全民體質健康下降也并非舉國體制、奧運金牌惹的禍。我們需要弘揚的是一種以人為本、全民健身與競技運動各循規律比翼齊飛的體育價值觀,培養大眾熱愛運動的體育情節,在全球樹立一種全民運動、全民健康的體育大國形象。走出觀念誤區,創新制度設計,改革以金牌為標準衡量政績的評價機制,構建政府支持、市場導向、企業熱心投入的社會化競技體育運作體系,加強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提高競技選手的大學生比例,從根本上解決運動員的出路問題,則是舉國體制的基本走向。可以預見的是,當全民體育成為一種時尚、社會熱衷體育與公平競爭、企業家熱心投資體育,則舉國體制將全身而退。
參考文獻:
[1] 毛偊. 劉鵬:改革開放成奪金動力 成功建立在舉國體制上[EB/OL]. http://2012.163.com/12/0812/20/
88NVMGN9000506A2.html#p=88O9BBJB51VA0005,2012-08-12.
[2] 徐明,王嫣. 楊明:金牌不等于群體健康 零成本廣播操是靈藥[N]. 新聞晚報,2012-08-06(農歷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九).
[3] 易劍東. 金牌總數并不代表國家的真正實力[EB/OL]. http://gz.ifeng.com/guangzhouzhuanti/2012ayh/
zuixin/detail_2012_08/13/286035_0.shtml,2012-08-13.
[4] 刁勇. 錦標主義壓彎了吳景彪的腰[N]. 揚子晚報,.2012-07-31.
[5] 鳳凰網. 金牌背后一些事第4期:落魄的冠軍[EB/OL].http://2012.ifeng.com/tupian/jinpaibei
houyixi-eshi/detail_2012_08/02/16498109_0.shtml#p=11,2012-0-02.
[6] 趙健,孫衛東. 奧運金牌價值幾何[N]. 大連晚報,2012-08-01.
[7] 麥卡. 舉國體制是一頭僵化緩慢的龐然大物[EB/OL]. http://2012.ifeng.com/mingjia/detail_2012_08/
06/16576502_0.shtml,2012-08-06.
[8] 鳳凰網. 金牌背后一些事第5期:興奮劑之殤[EB/OL]. http://2012.ifeng.com/tupian/jinpaibeihouyixieshi/
detail_2012_08/03/16534811_0.shtml#p=2,2012-08-13.
[9] 吳翼鑒. 各司其職,比翼齊飛——伍紹祖同志答記者問讀后感[J]. 體育學刊,2007,14(4):17-18.
[10] 跳馬王樓云:體育的本質是生活[N]. 三晉都市報,2012-05-25.
[11] 人民日報. 體育能否擺脫數字崇拜 不再追求金牌增長[N]. 人民日報,2012-01-20.
[12] 應虹霞. 日本7金背后的真相[EB/OL]. http://gz. ifeng.
com/lishi/detail_2012_08/13/286947_0.shtml,2012-08-13.
[13] 曹林. 瓦解體育舉國體制 從打破舉國關注開始[N]. 中國青年報,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