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體育職業化與商業化逐漸成為當代體育發展的主題時,作為其中主要意識形態的體育道德也在社會環境的浸染中出現了錯位與迷失。基于對體育道德失范行為表現的剖析,認為缺乏傳統道德的積淀、缺乏體育精神的喚醒、缺乏人之為本的訴求、缺乏約束機制的完善是其失范根源所在。提出重塑以“誠實守信”為核心價值的體育倫理原則,構建以“體育精神”為核心價值的體育倫理文化,堅持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的理念,完善以“法道共治”為核心價值的體育倫理制度等倫理救援策略。
關 鍵 詞:體育倫理;體育道德;道德失范;倫理救援
中圖分類號:G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3-0033-04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體育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形式或生活方式,集結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需求與社會關注。正當體育日漸成為社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時,社會環境中的一些不良價值觀念的浸染與非理性盲從的侵襲,也逐漸成為體育社會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礙。這種的浸染與侵襲給體育帶來的是其社會負面效應的擴大與增強。而體育道德的失范,便是這一負面效應擴增之下所出現的。賽場上的謾罵與攻擊、賽場下的賄賂與交易、運動員年齡造假與興奮劑的濫用,凡此種種,都與體育之為人的健康發展的本質相違背。因此,為了體育的健康發展,為了社會的健康發展,為了體育之于人的健康發展,對體育道德的失范行為進行深入的研究,探尋其根源所在,制定體育道德失范的救援策略,已經成為社會相關領域工作者不可回避的歷史使命。
1 體育道德失范的表現
道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是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體育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是體育從業人員和體育團體組織在體育活動中需要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調整和制約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體育道德失范在本質上是道德矛盾在體育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是以主體人的心靈意義系統和思想價值觀念危機為基本內容的,是個體和群體在行為層面的一種越軌現象。
1.1 個體行為層面的道德失范
個體行為層面的體育道德失范是基于自治者與權威者道德失范的一種表現。自治者所指向的是與體育活動相關的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普通勞動者、運動員等,這一群體的體育道德失范完全是出于自身對于體育道德的一種蔑視與反抗。運動員在賽場上辱罵甚至毆打裁判,在賽場下參與黃賭毒,在訓練中罷賽罷練;觀眾在賽場上不合時宜的吶喊、制造事端等行為都無疑是自治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自我發泄欲望致使體育道德失范最為真實的表現。權威者是相對自治者而言,是指社會上層結構中制度的設計者、技術的傳授者、實施流程的調控者以及行為結果的評定者等一些權威人士的道德失范。這些權威者的權力更多是代表著一種規范,在某些場合或某種程度上能夠影響和制約普通成員的行為選擇和結果的生成。因為權威者意志是“一個能夠處理一切所管轄問題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這種意志作為一種帶有強制性的精神力量,是以服從為前提的”[1]。例如,某些教練員為了一己私利強迫、教唆甚至鼓勵運動員服用興奮劑參賽;某些裁判員收受賄賂后打關系分、人情分影響比賽結果;地方政府官員為了突顯政績對賽事不擇手段干預等。可以說,如果這些權威者在道德價值觀念上發生了偏離,那么對普通成員的道德價值觀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從中也折射出權威者的體育道德失范行為具有榜樣性、煽動性和破壞性。
1.2 集群行為層面的道德失范
集群相對個體而言,這一層面的道德失范多指一些經濟壟斷組織、政治勢力集團、社會機構組織和團體等利益聯盟的群體性體育道德缺失的行為。在體育職業化、市場化的今天,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權利制高點儼然成為這些群體的最高訴求,而這種訴求也被社會自然而然地看做是一種道德律令進行大肆的傳播。然而,當這些群體的利益和權力一旦受到絲毫的阻礙和威脅時,往往就會表現出極度的不安與焦躁,進而采用非常規手段來挽回損失和化解矛盾。在此情境中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權力資本聯盟”、“腐敗利益聯盟”和“既得利益聯盟”,并且造就了集群道德失范的連鎖效應。不妨以中國足球的假球黑哨這一長期處于公眾和媒體輿論焦點事件作為例證。“上海中遠足球俱樂部為了不被降級,曾以億元資金為代價換取了主場全勝,客場只贏一場的奇績;浙江綠城俱樂部老板宋衛平主動并公開承認不止一次地向不止一個裁判行賄”[2]。除此之外,還有備受爭議的全運會,這項體育盛會歷來深受地方政府的關注,因為成績的好壞、獎牌的多少直接捆綁著一些官員的仕途之路。為了達到目的,一些官員想盡一些可以利用的方法,層層施壓,獎金誘惑,甚至鋌而走險,可以說,全運會儼然成為檢驗地方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場,“全”為“權”所儡。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各利益集團為了賺取最大利益,暗地里進行著權力與資本的勾結。所以說,集群行為層面的體育道德失范除了具有隱秘性的特征外,還具有普遍性。
2 體育道德失范的根源
2.1 缺乏傳統道德的積淀
自古以來,道德作為一種傳統被歷朝歷代所高度重視,各朝代也力圖最大限度地發揮道德的社會功能。古人的這種“重道德”傳統不僅使中國倫理道德文化遺產異常豐富,而且還形成了一系列的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公平、誠信等傳統道德觀,便是中華民族先輩們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對人們道德生活所做的反思與總結,并為無數代中國人所踐行。然而,當古代傳統道德觀被置于現代工業社會時,迎來的似乎不是被接納和傳承,而是更多的解構和批判,對文明的過分忽視、對私利的過分期盼、對腐朽思想的過分迷戀使得這場“道德革命”留給社會更多的是失序現象叢生,留給人們更多的是傳統道德遺忘。在這種是非善惡如此模糊的社會境遇下,道德失范何以不會發生?中國的傳統道德反映和包括的是公共生活規則與古今共有的為人處世之道,體現的是人們的基本理智與真實情感。這種深邃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原理積淀倘若被拋棄,那么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形式或生活方式的體育,又何以能在這種扭曲與遺忘傳統道德觀的環境中不與之同流呢?
2.2 缺乏體育精神的喚醒
馬克斯·韋伯[3]指出:“任何一項事業的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尤其重要的是這種精神力量一定與該事業的社會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淵源。”然而,在以經濟生活為中心的當代社會,經濟利益所引發的各種功能性需求使得社會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日漸淡薄,從而形成了人們日趨機械化的生活樣態。由此而產生的社會各領域中功利性的充斥與擴張,進而也直接導致了體育發展過程中體育精神的迷失。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所追求的健康與和平的根本目的在功利性的引導下逐步被扭曲,對于體育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異化為對競爭意識的過渡強化。這種功利主義傾向使得體育精神被更多的用于一種形式上的思想引領和灌輸,而未能將體育精神充分地融入到體育活動實踐本身,也就未能真正地被人們所感知而內化成為積極向上的體育價值觀念。在這個物質伴隨著欲望超前發達,精神伴隨著欲望極端迷失的時代,人們對于體育精神的喚醒也自然而然地處于一種麻痹狀態,因而,體育精神的迷失是體育道德失范問題的根本性因素。
2.3 缺乏人之為本的訴求
正如“道德是通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與完善自我的方式來滿足人的生存發展需求”[4]一樣,體育也是以人為載體和基礎的一種特殊活動形式,即人是體育的第一位存在,人的發展是體育追求與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一切背離人的發展都是反發展、偽發展。沿襲著這一發展目的,探尋體育道德失范這一根源性問題便不難發現,從古奧運的興衰到現代體育的發展無不是在“人”與“物”的框架內演進的,對人之為本訴求的缺失也進一步使得物質利益最大化成為凌駕于體育的一切本質屬性之上,并貫穿于整個體育活動過程的始終。金牌至上及其相應的利益則進一步成為體育活動參與過程的唯一衡量標準。而人作為體育的載體和基礎被徹底地工具化,進而逐步喪失了人最為根本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人隨之也被物化了,進而使得體育道德的失范成為了可能。
2.4 缺乏約束機制的完善
在體育職業化、商業化的模式下,個人的合理性利益需求上升到了應有的位置,充分保證個人以及集體的最大利益既符合市場經濟框架下的行為準則,也符合倫理道德的原則。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一種自發漸進式的發展,而是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沖擊下的產物。在市場經濟的嬗變期,傳統道德觀念開始出現瓦解,這種后發性的道德瓦解不可避免地使得體育組織管理規范化條約以及法律制度中相關的限制與處罰條例等約束機制出現了滯后的狀況,為少數權力者利用自身特權,采取非正常手段謀取個人利益提供了機會和條件。例如,中國體壇的“掌門人”制度,即主教練或官員對運動隊直接負責制,權力范圍涵蓋方方面面。這一群體在為中國體育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出現了權利的異化,經濟糾紛、人事爭端、貪污腐敗、行賄受賄、權錢交易等丑聞頻繁出現,這也成為了中國體育制度的跗骨之疽。
3 體育道德失范的倫理救援策略
3.1 重塑以“誠實守信”為核心價值的傳統倫理原則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5]誠實守信自古以來就被視作是人立足于社會的先導,是企業立足于市場的依托,更是國家立足于世界的基石。誠信的缺失不但加大了體育的運轉成本,影響體育強國建設進程,還在一定程度上玷污著文明體育大國的形象,進而造成國家公信力的下降。因此,應重塑“誠實守信”的倫理原則。首先,在個體層面,應加強體育道德自律,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和輿論監督的主體意識;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水平,以一種寬容和理性的心態對待一些極端的、突發的事件;要自覺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和諧溝通的紐帶、互利友善的人際關系。其次,在社會層面,樹立體育組織之間的誠信意識,建立誠信契約機制,明確行政權力與企業發展的關系。最后,在國家層面,加強體育誠信道德教育力度,加強體育網絡傳播的自凈能力建設,建立網絡化的個人和組織的誠信檔案,積極引導民眾誠實守信意識,加大誠實守信觀念的宣傳等,最終使得“誠實守信”成為體育道德價值取向的倫理原則。
3.2 構建以“體育精神”為核心價值的體育文化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6]在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說:“要深刻挖掘體育的文化內涵,塑造國民體育精神,培育社會體育文化,讓體育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成為時代精神的倡導者和先行者,這是中國體育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根基。”失去體育精神的體育倫理文化如同無源之水、無木之本。面對精神迷失現狀,僅僅依靠制度的變革和創新以及體制的反思與改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文化意識的缺失,制度就難以建立,即使建立也難以執行。制度不是萬能的,無法救贖丟失的精神。因而,要構建以“體育精神”為核心價值的體育倫理文化體系,首先,在體育文化領域中,要讓體育精神引領體育物質文化與體育制度文化的共同發展,使得3者間圍繞體育精神的核心價值形成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其次,要將體育精神充分融入體育物質文化與體育制度文化建設之中,在各自相對獨立的體系中發揮其引導功效,使體育精神中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在體育物質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外化與物化,在體育制度文化中形成體育改革與創新的思想基礎。可以說,體育精神的培育是體育文化、體育文明得以健康延續的基礎,同時也是治療體育道德失范頑疾的一劑良方。
3.3 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的體育理念
《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把體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讓體育成為人民群眾強身健體、愉悅精神、提升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成為小康生活的重要內容。”[7]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地方規定都明確提出了體育是為人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以人為本的體育倫理價值觀,就是在“體育運動中尊重、愛護運動員,尊重、熱愛觀眾;一切從運動員的發展、群眾的需求出發,以運動員和群眾的利益為目標和歸宿,體現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8]。其含義可以簡要的概括為是一種對人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強調人在參與體育運動中的主體地位,它是一種體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強調的是尊重人和解放人性[9]。堅持“以人為本”的體育倫理理念,首先要明確體育發展的目的與標準是人,要把人視作為體育事業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其次是體育的發展是為了人的尊嚴和利益,優先重視運動員的尊嚴和人性。也只有貫徹并堅持“以人為本”的體育倫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體育道德失范現象的發生。
3.4 完善以“法道共治”為核心價值的體育制度
制度體系的滯后性弊端與道德法制化建設的缺失使得“法道共治”的體育倫理制度成為一種選擇。法律與道德雖然存在本質之異,但二者在行為準則上存有重疊之意,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人們遵守法律亦要遵守道德規范,違背法律也是違背道德規范。相反,法律制裁與道德譴責也互為依存。當體育走向職業化、商業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時,人們對功利主義的追求自然而然的成為其自身行為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缺乏自我約束與外部機制管控的境況下,體育道德失范現象的發生在所難免。曾幾何時,體育領域的道德失范一度以思想教育工作為策上之策,這種思維使得以良好的思想教育來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以及高尚的體育道德品質呈現出了單一化的發展趨勢。不可否認,思想教育工作對于體育道德失范的救贖與體育之健康發展來說固然重要,但在體育市場化的今天,這種缺乏科學與系統的體育制度體系、嚴厲與公平的法律懲處等外部強制力量參與的一元化治理模式,顯然已滯后于市場經濟體制下體育發展的潮流,以至于本來就相對脆弱的道德心理防線在利益誘惑面前顯得更加蒼白無力。因此,法律與道德契合的倫理制度為體育道德失范的治理提供了一種向度。“禮為治世之端,法為治亂之源”,社會任何領域的失序都需要運用法律和道德手段來維護。為此,應繼續推進體育道德法制化建設,將體育道德原則和規范納入制度化建設的范疇,把體育道德要求提升為制度性的要求,把依靠自我約束的自律行為與依靠制度強制的外部約束進行整合,更要加快體育體制改革步伐,完善相關的道德評價機制,進而使那些道德失范的行為不僅受到道德的譴責,還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當傳統與現實發生碰撞、個人與社會發生錯位、思想與行為發生斷裂、感性與理智發生悖反,社會各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就會接踵而至。體育作為構建國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手段之一,本不應與非理性事件有染,但社會中那些紛繁復雜的生活樣態已將體育置身于一片沼澤中不能自拔。為此,我們必須構建一套體育道德失范的倫理救援策略,要把“誠實守信”的倫理原則,“以人為本”的倫理理念,“法道共治”的倫理制度融入體育道德建設之中,與此同時,更要加強對“體育精神”的真情呼喚。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和健全新時期的體育道德體系,才能正確引導和規范人們的體育行為,進而才能還體育健康之身,使中華民族的體育事業朝更為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176,211-212.
[2] 陳培德. 該我說了:誰擾亂了中國足球[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6.
[3]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62.
[4] 韓東屏. 道德究竟是什么——對道德起源與本質的追問[J]. 學術月刊,2011,43(9):27-29.
[5] 新華網.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全文)[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11-10-26/001923361344.shtml,2011-10-26/2012-12-20.
[6] 劉鵬. 2012年在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
n3670964/n3671192/3708811.html,2012-12-26/2013-1-4.
[7] 國家體育總局官網. 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
n1843577/1843747.html,2011-4-1/2012-12-20.
[8] 于文謙,戴紅磊. 當代競技體育的發展倫理及其價值探析[J]. 山東體育科技,2012,34(5):11-15.
[9] 于文謙,戴紅磊. 體育廣告視野下體育觀的嬗變[J].浙江體育科學,2011,33(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