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處理非營利性健身場所的傷害事故糾紛時,應當以社會利益為核心、以完善體育環境為取向,制定制度、解釋法律。其間發生的一般傷害事故,作為個體生活中的自然風險,應主要由個人承擔;個人無力承擔或未參加醫療保險的,由國家承擔緊急救助義務。不宜讓管理者和所有人等承擔安保義務或公平責任,如果他們沒有重大過失,就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為了有效防范傷害風險,應當建立以體育行政部門為主導的安全監管制度;同時,應當注意落實對生產商的責任追究,提高其責任能力,強化其注意義務。
關 鍵 詞:體育法;體育傷害事故;風險承擔;安全監管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3-0044-06
隨著經濟進步和文化的變遷,大眾健身運動逐漸興起,人們越來越多的走入學校、社區、公園、廣場、健身中心等免費體育場所健身鍛煉,在這些非營利性的健身場所的體育活動,已成為我國大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鼓勵和發展。但是,其間發生的傷害事故糾紛如何處理?成為制約大眾健身運動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為,它既不像收費的場所那樣——在鍛煉者與管理者之間是簡單的民事服務合同關系,易于處理;也不像學生發生在學校里的傷害事故那樣——政府給學校購買了醫療險、責任險等多道保障;而發生在非營利性健身場所的傷害事故,關系復雜且日趨多發。
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一般是依據《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等現有立法規定,讓設施管理者或所有人等承擔主要賠償責任——特別在因場地、設備原因致害的事故中,更是如此。這種處理方式雖然救濟了個體權利,化解了社會矛盾,但卻阻礙了大眾體育設施建設和學校體育設施的開放進程,損害了社會利益。對此,也曾有學者提出“免除或降低管理者責任”的合理主張[1],但未找到法律依據和解決辦法;也有的學者忽視了問題主要矛盾,認為“學校對進校鍛煉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在事故的處理中,應當對學校適用過錯推定原則”[2],進一步加大了管理者的壓力和負擔。
當前亟需解決的還不是如何強化管理者的責任和義務,以降低事故發生率的問題;也不是鍛煉者受傷后得不到救治,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問題;而是設施管理者和興建者等怕承擔責任,而關閉場地、減少設施[3],影響到大眾體育發展和人民的體質與健康的問題[4]。對這個問題,僅靠解釋現有法律還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因為,當前用以處理傷害事故糾紛的《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等司法規范,主要以個人利益為核心、以救濟個體權利為取向;而處理此類傷害事故糾紛時,要更注重對社會利益的保護、對公民(在危難時獲得國家救助的)憲法權利的落實。為此,在社會經濟獲得較大進步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對事故重新歸責,并通過法治建設[5-6],重新調整一下社會資源配置,明確各主體的權利義務,為糾紛處理和安全監管做出統一規范。
1 風險承擔的一般原則
1.1 讓鍛煉者承擔主要健身風險
鍛煉者是大眾健身運動的直接受益人,應當承擔(健身鍛煉中的)主要風險?!矮@利報償理論”逐步發展成為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原則。這也是一個生活常理,是人們判斷風險承擔的基本依據。民眾到社區、公園、廣場、學校等非營利性健身場所鍛煉時,鍛煉者無疑是主要受益人,也是唯一的直接受益人。其間發生一切傷害風險,都是鍛煉者在追求快樂和健康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鍛煉者也應當承擔由此帶來風險。
同時,健身鍛煉中發生的一般傷害事故,還屬于鍛煉者生活中的自然風險,應由個人承擔。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生活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各種風險,不管是走路、開車,還是爬山、游泳,都伴隨著很多不可預料的風險,甚至睡覺時都有猝死的可能。另外,有時人們為了追求更多的快樂或更高的鍛煉價值,而甘愿冒更大風險。例如,參加對抗性的體育比賽或參加極限運動,這些都屬于鍛煉者自甘冒險(自甘風險)的行為[6],是自愿選擇的結果,應由鍛煉者個人承擔因此造成的主要后果。
1.2 讓國家擔負緊急救助義務和其它必要保障
首先,從“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法學原則角度分析,國家和社會是大眾健身活動的最終受益人,應承擔相應的風險。國家和社會是人民大眾的組合體,人民大眾受益就是國家和社會受益。并且大眾健身活動不僅能給個體帶來健康和快樂,同時能起到繁榮社會文化、改善國民體質、促進國民健康、提高勞動力、減少醫療支出等多種社會作用,使國家和社會成為最終受益者。是受益者,就應當承擔相應的風險。
其次,救助鍛煉中受傷的公民,還是國家的憲法責任和憲法義務。對此,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我國憲法第45條規定:公民在危難時有獲得國家救助的權利。因為,憲法是國家與公民間的一個契約,在契約兩邊,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所以,與“公民有獲得國家救助權”相對應的,就是國家有救助受傷公民的憲法義務。二是,我國憲法在總綱第21條中規定,國家有“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保護人民健康”的責任。首先對國家有“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的憲法責任而言,保證體育設施的安全使用、處理好因此產生的傷害事故,是政府的衍生責任。其次對“保護人民的健康”而言,需要政府通過開展大眾體育實現[7],同時也需要政府處理好因此引發的傷害事故。
從現實可能的角度分析,以讓政府“擔負緊急救助義務”、“為健身設施購買責任險”的方式應對體育傷害風險較為可行[8];也是國外成熟做法[9]11。在實踐中,不能讓政府對所有的體育傷害買單。只能讓政府為未參加醫療保險、脫保、無力治療及不知身份的傷者承擔緊急救助的費用,以不讓傷者耽誤及時有效的治療為限[10]。同時,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為設施購買責任保險,分散風險。
1.3 不宜讓管理者等承擔過多風險
首先,設施管理者不是受益人,不宜承擔過多風險。在大眾健身活動中,學校、社區、公園、廣場等健身設施的管理者不獲取利益;如果讓他們承擔大眾健身風險,不僅有悖“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的法學原則,而且會阻礙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學校體育設施的開放進程[11]。特別對學校而言,他們原本就沒有開放體育設施的法定義務,對無償服務,應當適用“輕過失則免責”的民法原則。不然,如果讓提供無償服務的管理者,為他人的獲利行為承擔風險,勢必會打壓他們的公益熱情,進一步惡化我國大眾健身設施嚴重不足的矛盾[12]。再說,也不宜讓學校,用有限的教育經費,為公共健身風險買單。
其次,不宜讓管理者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只能追究他們的普通過錯責任。一是,體育傷害的起因一般十分復雜,并且多數事故中的受害人,都能從場地、設施等因素中挑出致害理由(如場地不平、濕滑、設施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等),向管理者索賠。特別是在當前,很多室外體育設施都不符合國家強制性安全標準的情況下,如果再讓管理者承擔安全義務、進行(倒置性的)免責舉證;加上同情弱者的社會心態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政策要求,勢必讓管理者經常敗訴——為自己力所不能的事由賠付。二是,讓管理者負安全保障義務沒有法律依據。安全保障義務主要源于法律規定和合同義務,而一般的設施管理者對鍛煉者沒有安全保障義務[13]。特別對學校而言,校方對進校鍛煉者,既沒有開放體育設施的法定義務,也沒有合同義務。并且,盡管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應當負安全保障義務;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釋義》的解釋,目前我國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內的體育設施不屬于公共體育設施,不屬于公共場所。同時,我們還應當注意到,《侵權責任法》第37條所列舉的擔負安保義務的主體都是營利性主體,它內藏著“受益者承擔風險”的法理要求;而非營利性健身場所,與此不符。
最后,應當限制“公平責任原則”在非營利性健身場所傷害事故糾紛中的適用。雖然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和《侵權責任法》第24條都規定:在各方都沒過錯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責任”和“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即規定“公平責任原則”。但是,在對“非營利性健身場所傷害事故”的處理中,我們應當限制“公平責任”的適用,盡量不要讓學校、社區等管理者為大眾健身風險買單。因為,讓學校開放體育設施,體彩中心到社區、公園等捐贈、安放健身器材,本來就有一定的阻力——管理者怕承擔責任而不愿接受;如果再讓他們為大眾健身承擔風險,就更不利于大眾體育發展。這樣,看似公平的“公平原則”,雖然救濟了個體權利,但卻阻礙了社會文化發展,損害了社會利益,有違法理和立法目的,并會造成實質上的不公平。
當然,雖然要限制“安保義務”和“公平責任”對管理者的適用,但是并不能免除管理者的過錯責任。因為,讓管理者為自己疏于管理的行為承擔過錯責任,不僅是法律規定;而且,適當強化管理者的管理責任,讓其勤于維護、經常檢查,使其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是最能有效防范風險、預防傷害的途徑之一。
1.4 應當讓生產商等負起應有的責任和風險
在現實中,多數惡性體育傷害事故,都是體育設施的質量(或設計)設計缺陷造成的。對此,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和《侵權責任法》等,都給生產商規定了明確的責任和義務。應當說,現有立法給生產商規定的責任和義務是合理的。因為,從過錯原則的角度分析,生產商制造危險的設施,本身就是一種過錯,應當承擔由此產生的過錯賠償責任;再就是,從有效預防的角度分析,讓生產商承擔賠償責任,最能有效提高產品質量、排除不合理危險、預防事故的發生;最后,從“獲利報償”的角度分析,設備生產商在設施的生產銷售過程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應當承擔(因降低成本、疏于注意等產生的)風險。只不過,在實踐中,受害人往往為了便于求償,只起訴管理者或所有人,很少追究生產商的責任。
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對施工、安裝單位的責任追究。因為,有一些體育設施(如地埋式籃球架、單雙杠、秋千、平行梯等),不僅是對一個產品的簡單放置,而需要打地基、鋪地面、設緩沖、做固定等,其中哪一項程序做不好,都會造成安全隱患、帶來不合理危險。
1.5 各主體對風險分擔的范圍
“國家的救助義務”主要是指緊急醫療救助。即對體育傷害事故,不管起因如何,政府都要擔負起緊急醫療救助的義務,支付或墊付主要醫療費。即制度的設計,以不讓受傷公民因經濟困難而耽誤治療、不讓受傷公民因治療傷病而陷入災難為目的?!白屽憻捳叱袚饕∩盹L險”是指,在鍛煉者無法向他人求償的傷害事故中,自己應當承擔(醫療費以外的)傷殘、誤工等風險。因為,在司法實踐中,一般的骨折、肌腱斷裂等傷害,都能鑒定為9級以上傷殘,都可主張高額的賠償金。如果讓政府為此買單,既不合理,也不現實。對此,應當視為鍛煉者的人生風險,由鍛煉者個人承擔,調整《殘疾人保障法》。最后,設施的生產商應當依法對產品生產和設計上的缺陷承擔責任;設施的興建者和管理者等,只需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
建議在新修訂的《體育法》中,做一個原則性規定: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應當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并承擔由此帶來的主要風險;設施的管理者、興建者及活動的組織者等如果在事故中沒有過錯,就不應承擔責任或分擔損失。
2 對各類事故責任的確定
2.1 場地、設施致害的事故
1)對“可見性危險”致害的事故,可視為鍛煉者自甘冒險的結果。
可見性危險致害,即鍛煉者在鍛煉時看到了或應當看到場所、設施的危險所在,但疏于注意或防范而受害。由此引發的事故比較常見。例如,鍛煉者在沒有防護措施的雙杠上鍛煉、墜落摔傷,或雨后在濕滑的場地打球摔傷等。特別是國家頒布了各種體育設施的國家強制安全標準以來,我國很多室外健身設施都屬于有“可見性危險”的設施。例如,依《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 19272-2003)第5.7.4之規定:雙杠、單杠、秋千、云梯(平行梯)及爬繩、爬桿等設施的地面應為松軟或富有彈性緩沖的地面,橡膠厚度應不小于25 mm,或沙層厚度應不小于200 mm(更新后的國標GB 19272-2011,增加了緩沖物的種類,但未降低要求)。而當前,學校和公共健身場所的單雙杠等設施的下面,幾乎都是堅硬的水泥地,沒有緩沖物。再如,依國家標準GB23176-2008和GBT 19851.3-2005 之要求:籃架立柱的包扎物,厚度應不小于100 mm,高度應不小于1 600 mm。而當前,學校和社區室外籃球架,基本上都沒有包扎物。依照《產品質量法》第46條的規定,這些不符合國家強制安全標準的設施,無疑屬于有安全缺陷的或有不合理危險的設施。設施的所有人、管理人或搭建人等購買、構筑或搭建這些有安全缺陷、有不合理的危險設施,無疑具有過錯,對相應的傷害事故,應當依照《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承擔過錯賠償責任。
但是,我們必須在防范風險與開展大眾體育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也即“社會資源有限,防范措施必須顧及成本”[14]?,F在,政府制定的安全標準雖然符合我們的期望,但似乎超出了當前的社會承受能力,也沒有顧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甚至,當前美國的很多室外健身設施都達不到我國的安全標準。例如,現在美國一些公共健身場所的籃球架(柱),就立在籃球場的端線上,也沒有任何包扎物,達不到我國的“球架立柱離端線至少60 cm”和“10 cm厚包扎物”的最低要求。按照我國當前的安全標準,構筑一副雙桿約需萬元(2.5 cm的橡膠層加上基礎處理,每平方米約需500元;一副雙杠的占地區、加上四周1.5 m的跌落區共約25 m2,即每付雙杠的地面造價約需萬元),超出了部分地區的承受能力和廣泛開展大眾體育的政策要求。我們制定規范,應當以更好的為社會服務、更好的開展大眾體育為取向,要讓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孩子“玩得起”,而不能成為發展大眾體育的障礙。但是,現已頒布的國家強制安全標準是剛性的,多數設施不符合國家標準是客觀存在的,短時間內推倒重建是不可能的。面對這種矛盾和現實,如何既能讓將來的設施符合人們的期待,又能讓管理者不輸官司,需要我們在做出一個“既能免除管理者的不合理義務,又能鼓勵管理者根據當地條件積極發展體育設施、開展體育運動”的規定。也就是說,我們在積極落實國家安全標準的同時,還要根據客觀現實,適當限制對管理者的責任追究。
為此,建議在新修訂的《體育法》中確立“自甘冒險(或自甘風險)”的原則,把上述事故解釋為“鍛煉者自甘冒險的結果”。在體育法中寫入:鍛煉者在有可見性危險的場所鍛煉,屬于自甘冒險的行為,行為后果應主要由自己承擔。同時建議規定:管理者可以根據當地條件和文化特點,建設、開展符合當地需要的體育設施和體育項目;只要管理(或組織)者盡到了謹慎的注意義務,就應當免除其賠償和補償責任?!白愿拭半U”是世界民法中的學理通說和普遍規定。我國學者王利明、梁慧星和楊立新在主持起草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和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都曾主張確立“自甘冒險”的規則;但是,立法機關從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角度考慮,沒有將“自甘冒險”寫入法律,而是留待司法實踐予以解決[15]551。當前,作者建議順應社會的需要,適時確立“自甘冒險”原則,以清除社會發展中的障礙,更好的為社會發展服務。
2)對“隱蔽性危險”致害的事故,應落實生產商的責任。
隱蔽性危險致害,即鍛煉者在看似安全的場所、設備上鍛煉,而受傷害。例如,鍛煉者在看似安全的籃球場打球,結果被銹蝕、倒塌的籃架砸傷。由于該類危險具有隱蔽性和事發突然性,常讓人猝不及防,導致惡性事故發生。例如:2003年,校外人員張某到北京聯合大學的籃球場打籃球時,被倒塌的籃球架砸成七級傷殘[16];2004年,校外人員賈某到北京郵電大學籃球場打籃球時,被倒塌的籃球架砸傷致死[17];2008年,一名中學生到廣州市海珠區后滘村籃球場打球時,被突然倒塌的球架當場砸死[18];2011年,校外人員張某到廣州白云區紅日技工學校打球時,被倒塌的籃球架砸成重傷[19];2013年4月9日井岡山大學某學生被籃球架砸中身亡[20];不勝枚舉。這些事故,大都因為產品質量或設計缺陷所致,應當依《產品質量法》第41、46條、《民法通則》第122條和《侵權責任法》第41條的規定,追究生產商的責任。
遺憾的是,雖然生產商于法、于理都應當承擔主要賠償責任;但是,在現實中,受害人往往為了便于求償,只起訴管理者或所有人,而不追究生廠商的責任。設施管理者或所有人向受害人賠償后,也很少再向生產商追償。從而使事故的始作俑者一直未受追究,并導致惡性循環。
對此,我們可以從3方面來落實生產商的責任:一是,清除法條障礙。因為,我國強制性國家標準《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 19272-2011)第5.8.1項規定:室外健身設施的安全使用壽命為8年;該標準的第5.8.1a項和8.6項還規定:超過安全使用壽命的器材,應當及時拆除。即規定8年的報廢期。如果設施使用超過8年,再出了傷害事故,就屬于管理者的過錯和責任,不合理免除了生產商的瑕疵擔保責任。對此,建議以法律的形式在新修訂的《體育法》中做出新的規定,即規定“生產、銷售的固定體育設施的安全使用壽命應當在30年以上,與購買者另有書面約定的除外”。二是,提高生產商的責任能力。通過提高體育器材公司注冊資金的方式,提高生產商的責任能力(責任能力,即承擔責任的能力、賠償能力)。銀行法、保險法等很多法律,為了維護本行業的秩序和穩定,都規定了各自的最低注冊資金,我們也可以在新修訂的《體育法》中,以“設定許可”的方式,提高體育器材生產、銷售公司的準入門檻,確保體育安全。三是,把受害人對生產商的“訴訟選擇權”改設為“先訴義務”。對設施致害的事故,讓受害人先起訴生產商和銷售商。這樣做,并不違背現行訴訟制度和基本法理,也沒有(立法)技術上太大障礙,主要是“司法效率與社會利益”的價值選擇問題。研究認為,與稍高的訴訟成本相比,發展積極的體育文化、保障人民的體質與健康更重要。為此,作者建議在新修訂的《體育法》中規定:“因場地、設施的質量、設計原因致害的事故,被害人應當先向設備生產商求償;設施管理者和所有人等應予協助。設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在設備采購中有過錯,導致受害人無法求償的,由過錯單位承擔責任,并追究主要責任人的法律責任?!?/p>
2.2 他人行為致害的事故
在“大眾健身傷害事故糾紛”中,雖然因為他人行為致害的事故糾紛并不多,但是對它的處理,仍然影響了體育的發展,我們有必要對其做出統一規范。
該事故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第三人致害的事故。例如,張三踢出的足球,砸傷了正在跑步的李四;或甲甩出的空竹,砸傷了正在打拳的乙。由此產生的主要問題是管理者是否應當對被害人負安全保障義務、承擔嚴格的場所管理責任?答案應當是否定的。如前所述,讓設施管理者對鍛煉者負安全保障義務,既無法律依據,也沒有合同義務,并且有違法理。并且在該類事故中,即使管理者盡職盡責,也無法降低傷害風險,除非關閉場地。對此類事故應當主要追究第三人的過錯責任。第2類是,運動的共同參與人致害的事故。例如,張三防守鏟球時,絆倒、摔傷了帶球進攻的李四。對該類事故,作者主張確立“過失行為人適當補償”的原則。即行為人有過失的,應當適當負補償責任。因為這樣規定,一是可以分擔損失;二是可以起到預防作用。即通過提高鍛煉參與人注意義務的方式,降低事故發生率。并且,在該類事故中被害人和行為人的角色是不確定的,對雙方都公平。
3 風險防范
3.1 制定科學完善的安全監管制度
首先,要解決安全監管“權源”問題。對體育設施進行安全監管,雖然是政府的責任,但是,目前體育行政部門并沒有行使該職權法律依據。例如,體育行政部門進入校園對正在使用的籃球架做抗拉力試驗,如果籃架被拉倒摔壞。這樣一個看似正常的、可以排除危險的安檢措施,在當前卻是違法的——沒有法律授權。因為,我國《體育法》第44條規定“體育行政部門,對以健身、競技等體育活動為內容的經營活動,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管理和監督”。即雖然規定了“體育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權”,但是在監管范圍上,卻限制在了從事“經營活動”的場所內。國務院頒發的《標準化實施條例》第32條雖然規定了“有關行政部門對違反國家標準的檢查權和處罰權”,但監管范圍又限定在了“生產”環節?!盁o法律,則無行政”。所以,要想搞好安全監管,應當先授權,賦予體育行政部門對體育場所和體育活動進行安全監管的法律依據。為此,建議在新修訂的《體育法》中,將原《體育法》第44條限制安全監管范圍的“經營活動”4字刪除,讓體育行政部門以此法條對體育設施安全進行全方位監管的法律依據。另外,制度的設計應當以“建立服務型政府”為理念,盡量避免設置“罰款”、“責停”等容易被買賣的權力。一般只設檢查權和名譽處罰即可。即靠年檢試驗排除危險,讓有隱蔽性危險的設施,在每年的強制檢驗中淘汰。對有可見性危險的設施,只做“通告式”的名譽處罰——在體育行政部門的官方網站向社會通告。這種“通告”除能督促管理者修繕、改進以外,還有“危險公告牌”的作用,讓管理者在法庭上做免責抗辯的依據。
其次,建立全民參與的安全防范機制。除了讓體育行政部門履行安全監管職責以外,還要動員社會力量,共同關心健身設施的安全問題,并在地方體育局網站設置公開的報修平臺,及時督促相關單位改進、維修。當然,對怠于履行場所管理職責并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還應當設計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的制度。
3.2 制定科學的安全標準和檢驗方法
過去,我國雖然針對體育設施,制定了相對完備的安全標準,但是,有很多不盡合理的地方,應予修改和完善。例如,根據《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 19272-2011)之5.8的規定:“使用壽命超過8年的器材應報廢”,這種規定不盡合理。因為,現在一些老校區的體育設施,多數都已超過8年,但是,使用狀態良好,讓其報廢,既不合理,也不好操作。再說,設施老舊并非造成當前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造成當前事故頻發的主因是設備的質量缺陷和缺乏安全監管。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新籃架就砸傷、砸死人的事故(分別發生在西北政法大學和震川高級中學)[21]。較短的報廢年限,只會導致社會資源浪費和對產品的粗制濫造,使得沒人再買、再造更好產品。再加上,目前沒有相關的報廢檢查制度——無人監督執行,必將為以后埋下更多安全隱患。并且,它也不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政策要求。研究認為,應當取消當前的報廢期制度,走精品策略。讓投資者愿意買更牢固、更安全的設施。實際上,一套籃球架如果經過酸洗和鍍鋅,就可以想一些百年老橋一樣經久耐用。并且,它的附加成本很低,還可節約大量社會資源、避免環境污染。
另外,制定科學的安全檢驗方法。雖然在相關國家標準里面,都規定了相應的檢驗方法,但是有些不便于操作。例如,根據《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 19272-2011)第6.12.1.1.3之規定,對玻璃籃板的安全檢驗方法是:將籃板平放,用1.04 kg重的鐵球,從1 m高度落下,在籃板四角和中心砸5次。但是,我們平時做安全檢查時,不可能每年都把每塊籃板卸下來砸5次。對此,應制定一套便于操作的安檢制度。例如,對籃架、籃板的安檢,可以用“拉、震”的方法,在籃圈下加200 kg的垂直拉力,然后瞬間釋重(斷開),讓其產生的震蕩檢驗籃架、籃板的安全性。
總之,我們在處理非營利性健身場所的傷害事故糾紛時,應當堅持社會利益優先,逐步落實保障、排除危險的策略和路子,以期營造出一個積極的體育文化氛圍,為人民服務。對問題的解決,可以先易后難,從在地方體育局的官方網站建立健身場所的“危險通告、報修、投訴平臺”開始;再制定每年一次的安檢制度,排除安全隱患;最后,再設計對生產商的追責制度和國家救助制度,以及對國家安全標準的修改。
參考文獻:
[1] 王曉,楊洪星,高揚. 公共體育場所損害賠償責任初探[J]. 體育與科學,2003,24(6)::10-12.
[2] 朱文英. 我國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中的致害責任探析[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6):493-496.
[3] 陸作生,周愛光. 我國體育法規體系的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08,44(5):3-7.
[4] 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 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發布會召開[EB/OL]. 人民網,http://sports.people.com.cn/GB/150958/151014/9058921.html,2012-08-29.
[5] 于善旭. 論《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修改的基本路向[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5):369-373.
[6] 韓勇. 體育傷害自甘風險抗辯的若干問題研究[J].體育學刊,2010,17(9):26-31.
[7] 焦洪昌. 論作為基本權利的健康權[J].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1):12-19.
[8] 周愛光,楊曉生,陳慧敏,等. 我國體育保險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02,23(4):35-38.
[9] 周愛光. 體育法學導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
[10] 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指導意見[DB/OL]. http://www.gov.cn/zwgk/
2013-03/01/content_2342656.htm,2013-03-01.
[11] 王凱珍,李驍天. 我國城市學校體育設施開放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7):1-7.
[12] 國家體育總局. 《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公報》[DB/OL]. http://www.gov.cn/test/
2012-04/19/content_2117453.htm,2012-04-19.
[13] 郭春玲. 論違反體育健身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5):534-537.
[14] 王澤鑒.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十四卷[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5.
[15] 全國人大法工委會. 侵權責任法立法背景與觀點全集[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551.
[16] 北京聯合大學籃球架倒塌 一青年被砸傷獲賠十七萬元[EB/OL]. http://news.sina.com.cn/s/2004-08-27/
14023512667s.shtml,2004-08-27.
[17] 同樣是扣籃16歲男孩被砸身亡[EB/OL].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4/14/4423009.html,2010-04-14.
[18] 籃架突然倒塌 砸死中學生[N/OL].南方都市報. 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08-10/23/node_2803.htm,2008-10-08.
[19] 廣州白云區-籃球架突然“鞠躬”砸傷學生[EB/O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2NTIzM Jc2. html,2012-09-17.
[20] 井岡山大學籃球架突然倒塌 一打球學生被砸身亡[EB/OL].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
science/2013-04/11/c_115346693.htm,2013-04-11.
[21] 新籃球架折斷傷人學生頭部縫8針[N/OL]. 南方都市報.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08-12/
14/content_94920.htm,20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