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探討步速與老年人運動能力及醫療費的相互關系,以590名70歲以上繳納國民醫療保險的老年人(日本)為解析對象,采用現場調查、測量及數理統計進行研究。通過動態觀察4年間平均每人每月醫療費支出的情況發現,高步速組老年人的3項運動能力指標(下肢肌蹬伸力量、平衡能力、靈敏素質)均顯著優于中步速組和低步速組,特別是醫療費支出也隨著步速能力的提高呈現遞減的趨勢。可見,保持相對較高的步速能力,對提高老年人運動能力,降低醫療費支出有積極的作用。
關 鍵 詞:運動醫學;步速;老年人;運動能力;醫療費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3-0134-05
步行是人類最古老、最基本的身體活動方式,通過50萬年人類種系特征的遺傳,已成為人類必需的生理性活動。步行作為一種既簡單,又習以為常的健身運動,對保持和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人體進入老年期后,受衰老所致的身體退行性變化影響,多數老年人會出現“兩高一低”的現象,即患病率高,醫療支出高,運動能力低。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借助最安全、最經濟、最有效的步行運動對提高老年人運動能力、預防慢性病發生、減少醫療費過度消耗,降低死亡率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然而,關于步行速度方面的相關研究卻很少見。因此,本課題通過對日本老年人4年間平均每人每月醫療費支出的動態研究,首要目的是在我國老年醫療費研究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借助地理環境、生活習慣和經濟發展趨勢相似的鄰國(日本)數據,探尋出可抑制醫療費過度支出的有效途徑;其次,通過探討步行速度與運動能力及醫療費的內在關系,為合理調整老年人運動處方內容,降低醫療費支出,積極推動“全民健身條例”的實施提供實證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向日本仙臺鶴谷地區居住的2 125名70~85歲老年人發放“老年健康問診”的宣傳單。正式問診活動從2010年7—8月,共984人參加,有775名國民醫療保險納付者通過書面同意后被列入調查對象。將其中醫療費未記入(45名)、運動能力測試未參加(57名)、腦中風(17名)、心肌梗塞(36名)、癌癥(30名)者全部去除后的590名(男性292名,女性298名)作為最終解析對象。
1.2 研究方法
1)現場調查。
對老年醫療費的使用情況進行了4年(2006—2010年)的跟蹤調查,數據來源于日本宮城縣國民醫療保險科,全部數據采用匿名化處理。醫療費的換算公式為1美元=115日元,醫療費調查內容包括診療費、藥劑費、住院時的飲食療養費、老年人保健設施費、老年人看護費等。
2)測量。
下肢蹬伸力量:受試者坐在測試座位上后固定腰帶。屈膝呈90°,雙腳踏在測試底板上,兩手緊握兩側扶手,當聽到提示音后,兩腳用力蹬出,每隔15 s完成1次蹬伸,共計5次。將兩次最好成績的平均值除以體重,得到下肢蹬伸力量。
站立體前伸:受試者側向對墻,雙手平舉后雙腳不得離地雙手盡量前伸直至極限。測試者以尺骨突起為計測點,測量伸前與伸后的距離差。
起立行走速度:受試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當聽到提示音后迅速離開座位從眼前距離3 m遠的標志物快速繞過后回到座位。測試者利用秒表讀取時間。
10 m最大步行速度:受試者在聽到“開始”的提示音后,立即以最快的步行速度通過13 m長的測試區間,測試者在被試者通過3 m長預走區的瞬間開表計時,記錄10 m行進間的通過速度。步速組的確定方法:第1步,計算出10 m最大步行速度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第2步,利用離差法按照31%、38%、31%的等級標準,在考慮男、女性別差異的基礎上,將樣本分成低步速、中步速和高步速3組。
3)數理統計。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性別、關節炎史、骨質疏松史)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年齡、身高、體重、下肢蹬伸力量、站立體前伸、起立行走速度)采用單因素方差檢驗(ANOVA);醫療費數據采用方差分析中單變量檢驗(UNIANOVA),協變量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關節炎史、骨質疏松史、下肢蹬伸力量、站立體前伸、起立行走速度。置信區間為P<0.05。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特征
表1可見,低、中、高步速組的樣本比例依次為27.5%、43.5%、29.0%。其中,高步速組的年齡、身高及骨質疏松史顯著低于其他兩組,顯示出年齡低、身材高、病史少的特點;此外,高步速組的體重和關節炎史比值雖低,但無顯著性差異。
2.2 步速與運動能力、醫療費的組間變化
表2顯示,無論男女高步速組老年人的下肢蹬伸力量、站立體前伸及起立行走速度指標均顯著好于其他兩組。表3中,高步速組老年人在兩種模型下的4年平均每人每月所支出的總醫療費均比低步速組節約140美元以上。而經分類的模型Ⅰ中,高步速組老年人平均每人每月所支出的住院和門診醫療費均比低步速組節約近90美元;但受3項運動能力指標影響的模型Ⅱ,無顯著性差異。
2.3 步速與綜合運動能力和醫療費間的關系
將下肢蹬伸力量、站立體前伸及起立行走速度3種運動能力素質標準化(利用離差法按照31%、38%、31%將各單項運動能力由低至高分為3級,并賦予0、1、2分后相加)后可見,隨著步速能力的提高,其綜合運動能力也越好;同時,平均每人每月所支出醫療費也呈現遞減趨勢(見圖1)。
2.3 步速與綜合運動能力和醫療費間的關系
將下肢蹬伸力量、站立體前伸及起立行走速度3種運動能力素質標準化(利用離差法按照31%、38%、31%將各單項運動能力由低至高分為3級,并賦予0、1、2分后相加)后可見,隨著步速能力的提高,其綜合運動能力也越好;同時,平均每人每月所支出醫療費也呈現遞減趨勢(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