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林業建設正處于轉型期,所以在相關的制度和政策方面還有待完善。林業建設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都有著巨大的貢獻,所以在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換的過程中,國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合理發展,本文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相關闡述。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1 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了目前社會中廣泛流行的趨勢,在林業建設中亦是如此,我國的林業資源建設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林業建設在我國的發展規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林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指在不損害子孫后代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現代人的發展需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際上是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循環系統,要使他們有效的融合,協調發展,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的發展。
2 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對于林業來講,主要就是指對森林資源進行的培育、開發建設、經營管理、日常維護等,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各種林業活動,包括對林木和林業副產品的生產加工等。林業的主要職能就是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基礎的能源,滿足我國的工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然后通過對林業的經營管理,發揮林業的生態功能,凈化空氣,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要加強對林業的管理,擴大林業資源的覆蓋面積,提高綠化率,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建設的優勢。
我國的林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我國主要是傳統階段,我國在大力的發展工業建設,為了發展經濟,在工業建設過程中對林木的采伐工作量比較大。第二階段主要是對林權的確定階段,實行林業產業責任制。第三階段是從九二年開始至今,由于受到國際林業建設的影響,我國開始了林業可持續發展階段,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
3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實現對策
3.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將不再是僅僅提供物質方面的資源基礎,而是通過對森林生態功能的展示來表現出森林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國的林業建設體系正在面臨轉型期,所以要合理的規劃林業的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對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況在需求上有所滿足,同時還考慮到對后代的發展需求。林業可持續發展將眼光看的更遠,所發揮的價值也更為長久。因為林業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所以不能只是看中眼前的利益,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未來的林業發展鋪墊良好的基礎,使林業建設可以健康穩定的發展下去,使林業建設可以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貢獻,造福子孫后代。
3.2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從諸多方面發展
3.2.1 依靠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因而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于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以加快林業的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如今的“數字林業”已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業經營和管理逐步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二要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抓好良種育苗和樹種結構調整;三要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加市場競爭力。
3.2.2 注重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
林業的生態效益。在對林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過去人們只是注重對林業經濟效益方面的關注,忽略了森林的生態效益,致使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而實際上,森林所發揮出來的生態效益要遠遠的大于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產生也是在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建立的,二者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森林可以防風固沙,降低噪音,防止水土流失等等,對生態環境有很大的保護作用,所以在發展林業建設的過程中,實際上是發揮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三種效益,它們是互相關聯的。也只有保證了森林的生態效益,才會帶來更多的其他的效益。
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林業發展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之間是互相促進,互相矛盾的關系,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效益是以生態效益為基礎的,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生態效益,才能夠更好的發揮經濟效益。二者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互相影響的,要實現協調發展的戰略。如果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那么經濟效益也不會長久,在未來的發展中也會走下坡路,如果只注重生態效益,那么在經濟效益的發展也不會長久。在保證擁有良好生態效益的基礎上,以不破壞生態為基礎,充分的發展經濟,那么還會經濟的后期發展提供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只有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才能夠兼具發展,是在良好的生態循環條件下,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
注重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實踐中的對策。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對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規模化。從提高生態效應、景觀效果、經濟效益出發,成片造林。片林建設以發展苗木基地、經濟林、速生豐產林為主;二是造林多樣化。采用多樣化的以林養林,以發展林木加工養林,以發展經濟果林養林;農民還采取林苗結合、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果結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產出和經濟效益;三是林農結合式。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大力推廣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兼作方式,如:實行林草兼作、林藥兼作、林灌混植等種植模式。
4 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法律機制
我國的林業立法沒有全面反映生態規律的要求,沒有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資源的立法思想,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實行環保優先原則,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
林業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林業立法應充分考慮實現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條件,考慮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保護;三是突出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
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要加大法律控制力度,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平時注重對森林資源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實行有效的監測手段。建立完善的預警已經系統,在應對森林資源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控制,防止事態的擴大化。
在執法方面,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加強:一是加強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控制森林資源過量消耗,健全管理機制,確保森林生長量與采伐量的長期穩定;二是加強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轉,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和總量控制制度,嚴懲毀林占地的違法行為;三是堅持依法治林,加強基層林業執法隊伍建設,從源頭上控制破壞森林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蔣有緒.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世界林業研究,2001-04-15.
[2]龔固堂,慕長龍,先開炳.現代林業理論發展與公益林可持續經營策略.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