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工作。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農村教育的發展使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隨著升學壓力和學習負擔的逐漸增加,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樂觀。本文主要闡述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并對相應的教育對策進行研究,為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鄉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對策
1 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
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的現狀并不樂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農村高中生的心里健康狀況明顯低于全國水平,存在問題較多的主要是以下幾種:
1.1 強迫癥在農村高中生中存在的比較普遍,主要表現為經常擔心自己的外表著裝,頭腦中經常會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在生活和學習中,做事比較慢來保證自己做得正確,在做完某一件事情時一定要反復檢查,不能及時地做出決定,形成一些行為上的沖動以及思想上的強迫。
1.2 抑郁癥狀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總是過分擔憂一些無關的事情,經常會感到苦悶和孤獨,對周圍的事物提不起興趣,總是感覺前途渺茫,在做一些事情時總是覺得力不從心,嚴重的甚至會有結束生命的念頭。在情緒上經常會抑郁以及悲觀和失望,同時缺乏興趣、有自殺的想法等等。
1.3 在人際交往中的人際敏感癥狀。主要表現為覺得別人對自己的責備和要求是自己的感情受到傷害,總是感覺別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的遭遇,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別人討厭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自卑心理,不愿意與別人進行交往和溝通交流。
此外,還有焦慮癥狀、敵對癥狀、偏執癥狀以及精神病癥狀等等病態心理表現。
2 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現狀不容樂觀的主要因素有兩種,一種是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另一個就是家庭以及學校教育環境的客觀因素。
2.1 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大部分的農村高中生都是在遠離父母的環境下學習,這些遠離家庭和父母教育的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還比較差,容易放縱自己,經不住網絡或者學習以外的誘惑,導致學業的荒廢。同時由于遠離父母,家長不能進行及時的行為和心理監控,學生的學習以及身心都受到不良的影響;高中生本身就處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長發育期,高中生開始自我意識到自身的變化,強烈要求家長和老師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想法。但是由于農村思想水平的限制,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以及約束都是十分嚴厲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下,不能及時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調控,出現偏執以及敵對的心里癥狀;高中生處于青春發育和性成熟的時期,容易對異性產生異樣的心里渴望以及好奇心,但是由于缺乏關于兩性的科學知識以及正確的引導,使他們不能正確的面對這些心理變化,走進“戀愛”的誤區,就會產生一些病態的心理癥狀,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的發展。
2.2 農村家庭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是影響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父母的知識水平以及心理素質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農村經濟條件以及傳統思想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希望孩子學習好,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一味的溺愛和順應,就是支配和忽視,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一部分家長甚至不理會孩子的想法、心理是什么狀況,這就造成了農村高中生的敵對和強迫的心里癥狀;父母的文化水平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大部分的農村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缺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識,只是一味的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注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不注重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還有一部分的家長直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養,隔代溺愛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農村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農村經濟水平偏低也是造成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近年來,雖然農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與城市的生活水平相比仍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高中生的心理自卑感,導致學生出現抑郁以及人際敏感的心理癥狀。
2.3 農村學校教育的不到位。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場所。學校的環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農村教師整體心理素質水平不能適應新的教學體制的需要。當前,農村高中教師的收入相對較低,導致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教師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這種心理失衡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在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心理問題時,不能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引發了學生敵對和偏激的心理癥狀;農村學校不能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發展。在農村學校關注的仍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這就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一部分學校中,甚至還是以學生的升學率來衡量老師的教學成果,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導致學生出現焦慮和抑郁的心理癥狀;由于農村教育水平的限制,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進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面臨巨大的心里壓力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導致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3 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對策
3.1 農村高中生要掌握心理健康的相關科學知識。(1)農村高中生要對自身以及周邊的環境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主動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待人誠懇寬厚,建立一種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2)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勇于面對挫折和現實,全面了解和激勵自己,學會進行自我磨礪。(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增強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
3.2 轉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改變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家長要采用積極民主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加強對家長家庭教育的培訓。定期對家長開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培訓,加強構建科學教育家庭的宣傳力度,轉變家長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加強學校與社會和家庭的聯系,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推進,以學生的家庭教育為基礎,建立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農村高中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3.3 創造良好的學校教育環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對學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融入到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學科教學中把心理教育的相關知識進行整合,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改善學校教育環境,對農村教師的教育工作給予支持和鼓勵,加強教師的心理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圍;通過專業的心理測評,對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實時的掌握和理解,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檔案。
4 結語
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農村教育的發展,農村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引導農村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關注,保證農村高中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彬.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1(30)
[2]朱飛燕.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