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為: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及運行保障體系。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由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要素構成。本文結合我校電子信息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電子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 主要問題
應用型人才不同于傳統教育模式下所培養的人才,在知識層面上注重應用性知識的掌握,在能力層面上注重適應能力與實踐能力,而其素質的核心是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這不是在教育質量層次上的降低要求,而是一種高等教育質量觀念的轉變。但是,在現行的人才培養實踐中,由予傳統教育觀念與模式的影響,部分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沒能很好地履行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的職能,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同化傾向比較嚴重,趨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人才類型不匹配,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實踐應用能力較差
由于我國長期的精英教育模式統治,部分新建地方應用型高校在辦學理念上忽視分層分類的特征。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過于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忽視面向應用與實踐層面的知識與應用,導致所培養學生的學術性比不上研究型大學,應用性、職業性比不上高職高專學生,未能在中間層次的人才培養中把握好定位與發展趨勢。
1.2注重知識傳授,忽視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純粹從理論知識到理論知識的教育模式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強調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卻忽視了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與社會經濟、企業等社會實踐部門相脫節,產學合作教育培養機制尚未健全。
1.3 學科專業單一,交叉復合程度不高
當前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仍然沿用了傳統高等學校的培養模式,專業知識體系單一,學科專業之間割裂。然而,產業經濟結構與行業人才需求日益復雜,面向現實復雜問題的解決僅靠單一學科專業知識已難以勝任,多學科的、跨學科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非常少。
2 培養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必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即人才培養的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模式。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但一所高校主要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必須要準確把握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結合自身的辦學實力來確定,這是指導學校發展與辦學模式定位的基礎。
3 培養模式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但企業所需要的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短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校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難以和企業實際需求掛鉤;二是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較差。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就是如何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如何優化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3.1 優化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①優化調整課程體系設置,突出應用能力培養: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基本知識框架,課程體系的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落腳點。對平臺課程之間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減少重復,增加有機和統一的聯系,使其更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理順主干課程,加強主要專業基礎課,突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貫徹主干課一條龍的思想,體現專業特色。根據服務地方經濟、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師資、教學實驗條件和原有相關專業情況,我們確立以嵌入式系統應用、信息處理和傳輸作為兩個主要專業方向,使學生能夠掌握在這兩個領域的基本應用。同時還設置了多門專業選修課程,鼓勵學生跨方向選修,便于學生拓寬就業面和以后繼續深造。
②淡化專業界限:應用性人才培養必須摒棄傳統單一學科體系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根據產業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變化以及科技的發展來重新架構人才培養體系。電子信息工程作為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它涉及計算機、電子、信息處理和傳輸、自動化等領域,因而在制訂專業培養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科間的交叉和相互滲透,立足于信息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向,重點加強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和傳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教學,并兼顧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的教學,建立系統和控制概念,為將來從事信息系統的設計、調試、應用和控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③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新體系:對于實驗課程的設置,要求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改變過去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整合相近性質課程的實驗內容,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與理論教學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并由此進一步推進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學院鼓勵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優化實驗手段,突出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利用EDA技術手段,增強EDA技術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例如,電路、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CPLD/FPGA、單片機等多門課程可進行仿真實驗,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設計能力,提高了實驗效果和質量。
3.2 優化教學環節
①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按照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原則,充實師資隊伍數量,提高師資隊伍素質。一方面學院采取相應的激勵和制約政策,調動現有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教師獲得職業資格認證,具備工程師和講師(教授)“雙師型”資格和水平。
②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緊密依托行業和當地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教育運行機制。通過加強合作教育,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主動接軌社會。
③加強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建設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開展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條件,有利于培養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④形成校企之間的人才流動機制:通過和企業之間聯合申報省市級課題,并使學生參與課題的研究,接觸企業的生產,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同時好的學生也被企業接收,解決了不少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我們也聘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座,既宣傳了企業也把工程意識帶到了校園,實現了雙贏,形成校企之間的人才流動機制,加強校企合作教育。
4 結語
本文針對電子信息科學專業,從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目標定位、培養體系及運行保障機制等方面,結合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對電子信息科學專業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與探索,闡述了以“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核心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機制.并對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教育運行機制,深化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孫小紅.基于“下一代網絡及信息技術應用”的電子信息專業建設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2]傅莉.EDA技術在電子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字通信2012年05期
[3]周莉.淺談高職院校《電工電子》課程改革[J].企業導報2012年19期.
作者簡介:申海燕(1968-10),女,河南鄭州人,講師,工學學士,研究方向: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