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金融發展模式應該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作出相應的選擇,當前的經濟體制發展模式主要是從分業向混業發展。在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分業制度曾經起到過非常大的積極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出金融系統的職能,我們應該在創新的同時提高金融監管。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當前情況下如何進行金融發展模式的選擇。
關鍵詞:金融;發展模式;選擇
1 從分業到混業:是波動還是趨勢
1.1 市場失靈促使國家干預形成了銀證保分業經營格式
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三年的股市大崩盤導致了金融市場的衰敗,這也是國家干預經濟市場發展的開始。通過推出的《1933年銀行法案》這部法規來看,金融市場分業模式的最初使用者就是美國。眾所周知,經濟的影響是十分大的,自從美國開始實行金融分業模式之后,英國、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的國家都開始效仿美國的金融模式。這部法案的影響不僅僅是新型金融模式的開始,也是一部在經濟發展的非常時期采用的緊急補救措施,主要就是通過金融監管來改正國家商業銀行經營中的違法行為,這對于保持經濟秩序穩定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此外,在國家進行重建經濟時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這部法案并沒有禁止國家商業銀行在境外從事證券業務,這種現象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很可能導致更多的經濟糾紛。我們所說的分業經營制度主要是通過法律規定來建立的,主要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這種經營制度與市場機制的發展是相悖的。
1.2 市場利益驅動下的金融創新推動了分業走向混業
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這種分業經營制度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逐漸開始瓦解,這也是歷史必然性的體現。首先,伴隨金融市場的日益繁榮,金融產品創新也使銀證保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等創新工具的產生,更使金融分業制度落后并產生很多的無效性。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金融混業表現出來的優勢越來越明顯,這也就促進了這種制度在金融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首先看到了這種金融制度的優勢并紛紛開始向金融混業模式轉變,美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主體,為了使本國的商業銀行快速的發展,美國就必須為全世界的客戶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但是專門為分業模式建立的銀行法案并不能夠適應這種金融模式的轉變。第三,隨著人們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在金融業中,特別是面臨著巨大壓力的商業銀行在拓展業務以及聯合政府方面進行不斷的努力,這也是導致金融混業制度產生的一個因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市場經濟體制的產生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是導致金融分業制度走到盡頭的重要因素。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分業經營是在市場出現缺陷的情況下產生的,而金融機構自身的趨利性則是促進混合制度產生的主要力量。這也可以看出,不論是分業制度還是混業制度都和市場經濟自身的金融監管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有關。
2 中國式分業:旨在培育金融職能
20多年來,中國金融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憑借自上而下的強有力變革力量,走了一條“統業一混業一分業”的演進之路。早期“大一統”的銀行經營模式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改革初期的混業經營使一個職能高度不健全的金融系統成為風險積累和經濟泡沫生成的加速器。20世紀90年代以安全性為取向的金融改革使分業制下的金融系統逐步孕育起現代金融功能。可見,西方之分業意在完善金融職能,而中國之分業旨在培育金融職能,其立足點有高臺與壘土之別。當然,如果金融變革的制度設計得當,則借自上而下的推動力來濃縮自然演進過程,很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金融系統的職能進步。一般而言,分業利于安全,混業利于效率。但在中國現有的金融產權結構下,無論是分業還是混業,于安全或效率都是不利的。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于產權安排對個人轉移性努力行為傾向的遏制功能和對個人貢獻性努力行為傾向的激勵功能。中國的金融體系則是在政府的行政安排下快速形成的,其產權結構嚴重畸形。國有金融一統天下,效率低下。國有銀行在短短幾年內就堆積起大量不良資產,其根源在于統一的產權制度,政府的干預行為。證券市場雖在分業后快速成長,但由高度壟斷帶來的腐敗和金融風險有目共睹,國家信譽在承擔著最后的無限風險。保險市場的情形也大體相似,但是,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在我國經濟和金融體制轉軌時期卻是一種現實的、有效的制度安排。畢竟分業經營減少了不正當權力操縱金融市場的合法活動空間;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對防止危機爆發的蔓延有積極意義,現代金融職能也由此得到培育。
3 分業與混業之優勢比較
3.1 銀證保分業之優勢
通常認為,分業模式的優點主要有:保護儲戶利益,有利于經濟穩定發展;有利于商業銀行穩健經營;有利于證券市場規范發展;有利于保險業維持盈利空間;有利于金融監管達到預期,這尤其是在金融監管體系不夠健全、金融法規制度不夠完善、金融監管技術手段和監管能力處于較低水平時。就中國而言,金融業分業經營管理的明顯作用在于:不僅幫助經濟從虛熱狀態中解脫出來,而且使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在相對獨立的條件下得以迅速成長。分業經營管理不僅有助于降低國有金融獨大的行業壟斷程度,而且有效降低了金融體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鎖性風險。
3.2 銀證保混業之優劣
一般認為,銀證保混業經營形成更大范圍的金融行業壟斷會對國有經濟產生消極影響;金融法規制度不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的滯后及銀證保內部風險控制機制的不健全,也會增加金融系統的連鎖性風險。不過,實證分析并不支持銀證混業導致金融體系崩潰的論斷。在混業模式之下有銀證、銀保、證保3種合作方式,通過銀證保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提高整個金融系統執行金融職能的效率。其主要優勢在于:以金融邊界拓展后技術優勢的發揮來擴大同質性產品(服務)的提供,實現規模效益;整合利用商行、投行與保險公司的資源,取得范圍經濟優勢;多元化經營既能使客戶得到“一站式”金融服務的便利,也適應了金融機構分散風險的需要。
4 金融監管創新
所謂的金融創新并不是隨便的去開發一種新技術或者新領域,而是應該與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情況聯系在一起的,通過金融創新來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混合經營制度的出現在金融市場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種金融模式是政府和試產共同引導的制度,這種制度滿足了當前社會經濟中主體的利益,對于保險銀行、商業銀行等金融市場參與者來說,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制度來為自己服務,這也是他們不斷地進行金融制度創新的出發點。作為金融監管部門來說,必須根據當前金融市場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進一步穩定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也是促進金融系統正常運轉的保證。金融監管必須通過自身的創新為銀證保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應該改變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分管的現象,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進而為實現一定時期內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之間共同發展;其次,根據當前金融市場發展情況引入科學的金融監管制度,進一步實現金融監管的一體化,盡可能地克服金融監管中的真空狀態和重復管理情況;第三,轉變金融監管理念,實現從“金融監管能做什么”到“金融監管不能做什么”的轉變,實現金融監管的科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