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產品貿易壁壘一直是國際貿易中備受關注的問題。在WTO的關稅減讓原則迫使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大幅度削減關稅的背景下,各國紛紛采用技術標準、綠色標準等非關稅措施對進口農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其中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將綠色標簽認證、生產者合理薪酬調查和公平貿易聯系起來,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到歐盟發達國家設立嚴格標準,阻礙了我國的農產品的出口。本文分析我國農產品面臨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現狀,重點分析研究了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對我我國農產品的消極影響,進而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公平貿易組織;綠色標簽認證;措施
1 引言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總體保持增長態勢,到2008年,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均是連續連續9年增長,2009年小幅下降后,2010年、2011年繼續保持增長。同時,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面臨國外政府和機構各種非關稅壁壘的阻礙,除了綠色貿易壁壘、食品安全標準等常見的技術貿易壁壘,公平貿易作為新的\"標準\"在發達國家市場準入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典型的機構就是國際公平貿易組織。
2 國際公平貿易組織概述
國際公平貿易組織主要由國際公平交易標簽組織、國際公平貿易協會、歐洲世界商店連線及歐洲公平交易協會四個主要組織組成。它主要以農民收入作為調查對象,以公平貿易標簽認證為工具,對通過認證的農產品標注公平貿易組織的標簽,準予在歐洲某些國家的商店、超市流通,并且區別其他未貼標簽產品,間接告知消費者該產品的認證功能。
3 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目前,中國只有7家茶廠具有公平貿易標簽,其他中國出口到歐洲的農產品都不具備該組織的認證標簽。公平貿易組織也在中國國內設立認證機構,增加中國產品標準范圍。公平貿易組織的出現對中國對外貿易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它以保護勞工福利、農民收入為目標,通過認證體系,監督生產企業在工人待遇上的投入,并給予相應的獎懲機制,從側面激勵企業以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為盈利主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品牌效應,有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對于我國大部分出口到歐洲農產品的消極影響。
首先,公平貿易組織的審批制度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這是因為公平貿易組織主要以進口國(農產品的進口國主要是發達國家)的物價水平為參考,審查出口國生產企業收購初級農產品和支付工人工資的各項支出,而各國富裕程度不同、貨幣購買力不同、產業結構不同等因素,使得這種檢驗標準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相對較高。我國是一個自然資源相對短缺、勞動力相對富余、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出口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價格相對低廉,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國情。如果將發達國家的物價水平和我國工人的勞動待遇相掛鉤,在大幅度改善勞動力待遇的同時勢必會提高企業成本,提高產品的價格,打擊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影響企業的生存空間,最終會使企業員工、勞動力等一切生產要素的收入減少。
其次,公平貿易組織作為歐洲國家保護本國農產品市場的工具,標榜貿易公平性,采用復雜靈活的技術標準,并且可以靈活調整,從審查制度、獎懲機制等方面限制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阻礙自由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造成了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處處受限的局面。
另外,公平貿易組織認證體系導致行業間出現不公平競爭。添上公平貿易組織標簽的農產品除了能夠進入到歐洲市場,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而且會從該組織獲得一定的補貼作為獎勵,改善企業員工待遇,降低市場價格。這種做法會使通過標簽認證的企業的出口效應越來越好,未獲得標簽認證的企業越來越受到排擠,出現了地區和企業的發展不平衡。
4 我國企業應對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對策建議
為了應對國際公平貿易組織不利的影響,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4.1 積極推進企業產業結構升級,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首先,企業必須認識到企業競爭力取決于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又取決于科技進步、人才因素、制度創新、管理提高等方面,而依靠壓榨工人工資獲取利潤的企業最終會被市場淘汰。據有關資料表明,在1929-1972年年間,美國農業產值中的81%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71%要歸功于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同期我國的比重僅為27%。其次,合理分配各項收入,企業可以建立科學的分配制度,但是不能盲目參照公平貿易組織的標準。以勞動力收入為例,可以以某一時期勞動力成本為基期價格,再比較當期和基期經濟發展水平,例如銀行利率、通貨膨脹率、GDP增幅等,做適度的調整,使得工人的福利既要和勞動付出同步,又要和社會的經濟大環境同步,最主要是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
4.2 政府制定技術標準,嘗試建立自己的技術標準體系。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檢驗面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檢測手段落后、技術標準較低甚至某些檢測領域空白的情況。我們要加快國內技術標準和措施的國際標準化進程。同時,政府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使國際標準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發展中國家發展循序漸進的國情,并且給予一定的優惠待遇,放寬農產品的出口標準,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創造公平、自由的環境。
4.3 行業協會應該強化意識,積極應訴。面對這種不公平的貿易環境,中國企業應聯合相關行業協會或通過政府積極應訴。根據WTO的規則,發達國家成員要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以使后者得以更好地履行義務,例如,《服務貿易總協定》第四條規定發達國家成員要在技術獲得、銷售渠道、信息溝通等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成員,并主動向發展中國家成員更多地開放自己的服務市場。再如《農業協定》規定,原則上取消并禁止進口數量限制,但在特定的條件下,對發展中成員方給予\"特殊待遇\"。 因此,要加強企業的自我保護意識,遇到不公平對待時,要積極訴諸相關機構,通過合法的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5 結論
綜上所述,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制定嚴格的較不公平的標簽制度,阻礙了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破壞WTO的貿易自由化原則,阻礙了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自由流動,增加了生產企業的經濟成本,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因此,中國農產品生產企業既要提升生產力,更多依靠科學技術的應用,又要形成合力,共同利用國際規則,向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進軍;另一方面,加強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協調,幫助企業排解困難、化解矛盾、克服阻力。
參考文獻
[1]王世春,入世第一課,維護中國公平貿易環境[N].中新社.2002-06-10.
[2]周重山,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對申請認證企業審核程序上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建議[D].廣東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0.
[3]郭淑軍,淺談中國企業如何應對世界貿易保護主義[D].2011-01-25.
[4]潭浩俊,歐美限制華為進入市場的啟示[R].新華網.201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