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是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也是實現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目標的主要手段。校企能否實現高端協作、深度融合是影響高職教育的質量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文章針對目前校企合作所存在的普遍問題,根據學校個體特點,提出適合于“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全新校企合作平臺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高職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校企共培平臺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職教育能否發展壯大,能否成為高等教育中一支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關鍵在于其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具有特色,其培養出來的人能否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實用技術人才。2011年11月,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
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高職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定位高端,體現職業教育的引領性、教育目標的前瞻性,使得我國的職業教育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具體可以理解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高、人才培養模式思路新、人才培養過程手段全。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平臺是指以企業和高職院校為主體,以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前提,通過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實現共同目標的合作組織[1~3]。校企合作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也是解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矛盾、增強高職辦學活力的最佳途徑,是培養有責任感、能做事、會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臺,近年來該模式改革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主要陣地,眾多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4]。
1 完善校企合作機制的必要性
雖然國內眾多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多種形式,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整體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在于,校企投入不對等,定位過低,導致校企合作平臺可操作性與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限制。
1.1 校企合作企業所處技術領域不夠高端
目前的校企合作企業大部分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企業也僅僅是為學校的學生提供一些動手操作的崗位,專業學生所獲得也就是一些簡單操作技能和知識,在這樣的技術領域和工作崗位很難接觸到高端技術領域,不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2 技能人才指導團隊不夠高端
學校安排學生實習或教師到企業鍛煉,企業所派送的指導師傅往往是操作比較的熟練的技術工人,但熟練工人并非高端技能人才,其離高端技能人才還具有不小的差距,只有高端的技能人才培養團隊才能較好的培養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1.3 先進制造類專業工學結合受專業特殊性的制約
目前現金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精確高效塑性成形技術、優質清潔表面工程新技術、快速模具制造技術等先進制造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高精機械加工工藝等多種新工藝的應用,企業設備越來越高端,價值也非常昂貴,工學結合合作企業擔心實習學生誤操作造成設備損壞和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不愿意提供實習崗位,使得工學結合流于形式,無法保證學生的理論和技能學習以及技能考證的需要。
1.4 沿用傳統評價體系,無法促進工學結合的有效開展
高校中的課程一般以考試卷面分數作為教和學評價的依據,以終結考試為主要形式,考試內容常局限于教材和教師課堂講授的范圍,側重于記憶的效果,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常常分開,考核評價模式帶有片面性,沒有將課堂教學和工作實踐過程有機結合,缺乏過程考核,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工學結合的深入開展。
因此,如何定位校企合作這個平臺,如何在平臺的支持下有效進行校企合作,則成為當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重要課題。
2 完善校企合作平臺,實現高端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模式,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需搭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平臺,從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平臺、校內實訓基地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改革,才能確保人才培養品質和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2.1 定位高端,校企合作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引入生產設備、典型項目、最新工藝和管理流程。校內實訓推行“課程周”、“三班制”、“一體化”、“選修制”,頂崗實習實施“雙導師”、“過程監控”、“聯合評價”,實現教、學、做、工融合,培養“首崗能勝任、轉崗能適應、發展有后勁”的具有較強職業競爭力的高技能人才。
2.2 引進高端技術領域企業,推進“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建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2.3 發揮學校優勢,服務企業,根治“一頭熱”的弊病
學校要轉變觀念,不能只懂得向企業索取,包括要求企業吸納畢業生、接納學生實習等,給企業感覺校企合作沒有多大誠意,結果造成只有學校熱衷于校企合作,企業對此很冷漠,出現所謂“剃頭挑子一頭熱”。要知道合作的目的是雙贏,學校也要關注和主動思考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包括設備維護、旨在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的技術改造,讓企業實實在在從校企合作中獲益,主動要求與學校合作,徹底打破“一頭熱”現象[5,6]。
2.5 “政、校、企”三方聯動,優化校企合作宏觀環境
以地方政府為依托,以紹興職業培訓聯盟為平臺,利用政府政策導向,與典型行業企業合作,如德馬吉、杭汽輪等,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學校、企業與學生三方簽訂“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外實訓基地,發揮學校專業領域的積極作用,為企業切實解決技術難題,如幫助企業改善內部管理、促進技術進步、完善職工知識結構、增強企業運行活力,并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使企業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正面作用,提升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的積極性,在專業和企業之間形成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2.6 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工學結合有效開展
采用以能力為標準的過程性評價,實施以實踐為主、筆試為輔助的多樣化評價形式,推行授課教師、企業技術指導人員、實習同事多元考核主體,實施以證代考等評價機制,建立合理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實現學生學業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引導教師和學生按照高職人才培養的特點開展“教”和“學”的各項活動。
3 結束語
浙江省是教育大省、教育強省,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高職教育顯然不等坐等機遇,被動發展。高職院校要適應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方面等進行深入的改革,探索高職院校數控類專業技能型、實用型、應用型等企業急需人才的培養模式,以緩解數控行業人才緊缺現狀,提高數控專業畢業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進一步加強并完善校企合作,共同為特色人才培養及其培養模式的創新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譚英芝.從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看高職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2]孫永林,許煥明.校企合作平臺搭建與實踐[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3]李翠萍.關于校企合作平臺建設的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1(8).
[4]黎志鍵,梁建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創新機電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裝備制造技術,2011(8).
[5]高武.加強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3).
[6]宋增,蔣雪梅.高職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及亟待解決的問題[J].中國成人教育,2008,(20).
作者簡介:劉健(1965-),男,江蘇泰興人,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字控制工程分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