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款浪費,缺的不是決心,更不是文件,而是剛性的制度,是把鋪張浪費關進法治的“籠子”。
時下,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不少網(wǎng)民自發(fā)發(fā)起的“光盤”(無剩菜剩飯)行動得到了熱烈的響應,正在熱火朝天地圍剿中國式“剩宴”。不過,公眾也擔心厲行節(jié)儉、反對浪費會不會只是一陣風,過了這股子熱鬧勁就會停歇,因為歷史經(jīng)驗教訓告訴人們,曇花一現(xiàn)的情況不是沒有發(fā)生過。
鋪張浪費令人震驚
當前的鋪張浪費已經(jīng)達到驚人的地步。據(jù)中國農業(yè)大學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從2007—2008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蛋白質就達800萬噸,相當于2.6億人一年的所需。學者警告,僅餐飲業(yè),中國每年就要倒掉約兩億人一年的口糧。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語已經(jīng)深入人心,依筆者之見,也要把反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制度上遏制鋪張浪費,形成不敢浪費的懲戒機制、不能浪費的防范機制、不易浪費的保障機制,促使各行業(yè)各部門將反浪費化為一種可持續(xù)行動,才可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效果,才不至于淪為一陣風。
把反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將反浪費行動納入法治軌道,重視反浪費立法,以此制止、防范和懲處浪費行為。
完善預算才是核心
反對鋪張浪費不是如今才有的事情,這些年來“紅頭文件”三令五申反對鋪張浪費,卻收效不佳。事實上單純依靠“紅頭文件”反浪費,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而導致曇花一現(xiàn),這終究不是長久之策。顯然,治理公款浪費,缺的不是決心,更不是文件,而是剛性的制度,是把反浪費關進“籠子”。
把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可以避免出現(xiàn)紅頭文件反浪費的反復性和受輿論宣傳力度、領導班子更迭的不可預期性,確保反浪費在法治軌道內的可持續(xù)性。歸根結底,遏制鋪張浪費,關鍵還是要靠制度、靠法治。在國家層面的《反腐敗法》尚未出臺之前,可以考慮先制訂“嚴重浪費行為處罰條例”之類的行政法規(guī)或者地方性條例,以遏止浪費現(xiàn)象。
其實,反浪費的核心就是要完善預算制度,扎緊公款的“錢袋子”,堅持一分一毫都要精打細算、監(jiān)督到位,從源頭上防止公款被鋪張浪費。一旦真正把公款消費關進預算的“籠子”,那么即便還有奢侈享受的心,也難有鋪張浪費的財力;要完善監(jiān)督制度,將政府信息公開落到實處,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和輿論監(jiān)督;還要完善問責制度,對于嚴重的浪費行為要堅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記得幾年前,芬蘭央行行長在一次公務接待中,因多點了一盤20歐元的鵝肝而被迫辭職。而我們有的官員天天大吃大喝,卻在推杯換盞中不斷升遷,這樣的不正之風,不剎是絕對不行的。
“公款浪費”也可入罪
憲法第十四條中規(guī)定:“國家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憲法確定的這一原則有必要落實到具體的法律之中才能真正接地氣。從這個角度講,制訂《反浪費法》也是落實憲法原則的體現(xiàn)。
《反浪費法》應當確立“公款浪費入罪、私人浪費罰款”的基本問責原則。“公款浪費入罪”可謂民心所向、大勢所趨。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公款吃喝算不上什么“腐敗”,頂多只是違紀問題,不會受到法律追究。刑法規(guī)定,貪污公款5 000元以上就要處以有期徒刑,而更多金額驚人的公款浪費卻沒有列入犯罪之列,群眾切齒痛恨而法律卻束手旁觀,這也是長期以來公款吃喝等浪費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其實,遮蔽在公款浪費表象之后的往往是職務犯罪的陰影。公款吃喝嚴重浪費糧食和有限資源,花廣大納稅人的錢,攀私人人情和利益,且助長腐敗之風。龐大的公款吃喝消費,擠占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實際上,把納稅人的血汗錢隨便用于吃喝、應酬,在客觀上與侵占公款無異。一旦“公款浪費入罪”,為鋪張浪費架上法律的高壓線,讓公款浪費者付出沉痛的法律代價,那么,公款亂吃亂喝現(xiàn)象就必然受到有限遏制。如果說“醉駕入刑”有效遏制了猖獗的醉駕行為,那么“公款浪費入罪”也有望遏制愈演愈烈的公款亂吃亂喝現(xiàn)象。
毛澤東有一句名言:“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句話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警醒。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是否構成犯罪還是法律說了算,“公款浪費入罪”也應十分慎重,而對普通消費者的浪費行為主要采取罰款的方式。
除了重視反浪費立法,完善各行業(yè)各部門的規(guī)章制度也很有必要,尤其是餐飲企業(yè)要堅決取締所謂“最低消費”的“霸王條款”,而“最低消費”條款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鋪張浪費現(xiàn)象。
一言以蔽之,制度是浪費的克星,唯有把反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舌尖上的浪費”、中國式的“剩宴”才會得到最有效的遏制。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