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面前不說“不”,困難面前只能“上”,多變之中抓住“綱”,交錯之時覓其“眼”,小作坊也能夠創造出撥接精品。
四川盆地西北部,三百里蜀地架高鐵。
作為鐵道部和四川省政府共建的災后重建國家重大工程、我國西部首條高速鐵路——成綿樂客運專線,于2009年7月開建。中鐵五局六公司受命承擔中鐵五局管段成都——綿陽——樂山客運專線CMLZQ2標段站改工程施工。公司綿陽站改項目部克服重重困難,18次人工鋪軌撥接次次安全正點,人工“小作坊”創造出了精品道。
使命面前不說“不”
綿陽,這座閃耀著人類思想光芒的智慧之城,因誕生過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發明家嫘祖、治水英雄大禹、詩仙李白、文豪歐陽修、“兩彈元勛”鄧稼先等古今圣賢偉人,素有“蜀道明珠”“富樂之鄉”的美譽。2008年5月12日,綿陽遭受“5·12”特大地震破壞,成為受災最重的地區之一。加快綿陽建設、重建美好家園,成為鐵道部和四川省政府的重要使命。
成綿樂客運專線開建后,中鐵五局六公司承擔的綿陽站改工程,按常人看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項目,無論從施工總量和科技含量上都無法與其他主體工程相比。但內行人知道,綿陽站改工程卻是一塊燙手山芋,因多方面原因所致,誰都不愿去沾手。
然而,使命重于泰山,公司迅速召開了黨委會和總經理辦公會,緊急研究部署綿陽站改會戰事宜,并特意指派有豐富軌道施工經驗、在既有線施工頗有建樹的曠天晃擔任項目經理、程健康擔任黨工委書記。公司領導寄予厚望:干一項工程,創一項精品,培育一支隊伍,樹一方信譽。
困難面前只能“上”
2011年3月,項目黨工委書記程健康和經理曠天晃帶著施工隊伍從貴州六盤水風塵仆仆進駐綿陽站改施工現場。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剛一進場內外部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受鐵路建設“急剎車”及建設資金投資不到位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負責線下施工的單位不能按時交付路基,導致房屋、通信、電力設施等基礎工程拆遷工作嚴重滯后,原計劃八個月的工期變得遙遙無期,人員設備開始大量待工。
“線下工程停我們不能停,沒有活我們也要找活干。”項目部經理曠天晃說。在設計院正式設計圖紙沒有到位之前,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在他的帶領下,天天跑現場,認真理解站改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并針對綿陽及綿陽北站站場線路的實際情況向業主提出建設性優化方案,其結果將少拆除鐵路住宿房、工務段材料車間、綜合維修車間房屋及市物資局107倉庫等,減少拆遷費用近億元,并減少線下單位施工量,縮短工期。優化方案經成都鐵路局審查得到認可,并下發了《關于成綿樂鐵路客運專線綿陽北站改等施工方案的審查批復》,使優化方案得到了實施。
超前謀劃和全力投入,受到業主單位的由衷贊賞,展示出了中鐵五局六公司卓越的施工管理能力和負責任的社會責任感。
多變之中抓住“綱”
2011年6月,站改工程逐漸復工,所有參建單位開始“爭搶”施工。在既有線上施工是一個特殊復雜的生產過程,也是一個各種因素多變的生產過程。由于大量施工材料運輸和設備進出困難,眾多大型設備無法進場,只能依靠大量人力完成,大會戰變成了“小作坊”施工。如何確保既安全又快速施工呢?
項目部主動出擊,認真查找影響工程進度的施工環節。通過開動腦筋、集思廣益,一項項技術創新應運而生,提高了工作效率,推進了施工進度。
長期以來,鐵路在預制混凝土線路標志施工中所使用的模具都是按各種型號分門別類設計的,這種老式模具種類多,并在制作完成一定數量的標志后就要被淘汰報廢,重新制作線路標志過程比較煩瑣,費工費時費成本。為了加快制作速度,曠天晃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在現場反復實驗,最后成功設計組裝出了一套多用速拆模具,既節省材料費用,又方便快捷,每次僅僅只需幾秒鐘就可以拆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站改工程施工中,轉運鋼軌是站改工程鋪設線路中的重要一環,由于前期工期放緩,導致所進鋼軌集中堆放,致使后期轉運鋼軌任務工作量巨大,再加上起重吊車受地形限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而常常只能靠人工搬運,一根25米長軌每次最少需要20人左右,耗時費力,還因鋼釬翻撬轉運易使鋼軌損壞變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技術人員開動腦筋,設計出了一套移動式簡易龍門吊轉運鋼軌,每次只需6人即可完成,節約了大量人力成本。
齒條式壓機是站改線路鋪設過程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每次使用時,都需要用直徑38毫米的無縫鋼管插在壓機上作為杠桿使用,但容易晃動,稍不注意,無縫鋼管便從壓機里中彈出,打傷路人。為了防止晃動,確保人身安全,項目部想方設法,運用小鋼筋敲打成螺旋狀焊接在無縫鋼管上,起到了很好的穩固效果,既提高了工效,又保證了人身安全。
一項項小改小革,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據不完全統計,自項目部開展“技術革新,節約挖潛,降本增效”為主題的“五小”革新活動以來,技術創新、節約挖潛成果達二十余項,其中多項技術成果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交錯之時覓其“眼”
“我們踐行三縫精神,以專業鑄精品、創品牌、拓市場。”曠天晃告訴記者,項目部確立了以找縫插針、做縫插針、見縫插針為動力的“三縫精神”,為有效推進施工找到了走活棋的“眼”。
凡事提前準備。在鋪設綿陽站36#道岔線路中段時,遇到一“釘子戶”擋路,但項目部并不泄氣,堅持把鋼軌鋪到了未拆遷的房屋墻角,一旦“釘子戶”解禁,鋪軌便在幾小時內連通前方。
工序靈活機動。在趕工期期間,由于需要在正式撥接前才能用無縫長軌連接,之前只能用較短的標準工具軌,而在施工中甲方無法供應足夠的工具軌,要想趕工期,就只能另辟捷徑。他們便采取有限的工具軌先鋪一段,搗固后再拆除工具軌繼續往前倒用。這樣做,盡管增大了工作量,但能保證有限的工具軌確保線路施工標準和要求,又為下步施工騰出了寶貴的時間。此做法得到了業主贊許。
撥接有序精準。2013年1月21日晚8時40分,綿陽北站既有線撥接施工現場燈火通明,在精心安排下,工人們雙手緊握撬棍,一點點將軌排向內側撥接移動,另一批員工緊張有序地切割點鋸軌、連接夾板、安裝無孔夾具、人工上碴、進行線路局部調整,600多名工人在寒氣逼人的夜里細心操作,汗水與寒氣將原本整潔的黃色專用防護服變成了“水衣”,粘貼在員工身上。
在有限的施工時間和條件下,撥移工作有條不紊,工序細化至每一個步驟、每個小組、每一分鐘做些什么。“不能說苦,不能說累,我們‘小作坊’施工也要鑄精品、創品牌、拓市場。”現場操作人員坦誠地說。
科學安排,精確到位,既有線撥移施工順利完成。經業主單位詳細檢查與驗收,認為綿陽站改撥移非常成功,堪稱站改撥接精品工程、樣板工程!
施工在繼續,撥接在延伸,晝夜兼程中更平添了建設者們幾多剛強、幾多自豪!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