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有志之士的成長,都走過了一條艱辛而曲折的求索道路。袁海涌亦如此。出生于書香門第、中醫世家的袁海涌,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親、兄長學習書法。他的祖籍在商丘柘城,生于南陽桐柏,創業于柘城,先居于安徽合肥,后遷徙定居于北京,而每次遷徙都與書法有緣。1982年,袁海涌參軍入伍,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曾發表詩歌作品。在編輯黑板報的過程中,他從美術字中悟出了書法的美學原理,進而努力學習,使其書法水平漸露頭角。由于他生性耿介,癡迷書法,卻忽略了經營,乃至于使自己創辦的廣告公司走向了破產。
然而,無論他的工作和生活遇到多么不順,他都從未放棄過對書法的研習。他博采“二王”及歐、顏、柳、趙等書家之長,作品似顏非顏,似魏非魏,融會變通,渾厚壯實,筆力雄健,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北派書風格調。
一次,袁海涌偶然帶著書法作品去市場上賣,沒料銷售情況很好。從此,他更加沉迷于書法藝術的探索研究,不落窠臼,獨創象形書法,張顯鮮明的個性化特點,逐漸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獨特風格。
書家在不斷探索求新書法藝術的同時,一直不忘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積淀,他在讀書學習與書法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傳統不只是碑帖,不只是筆墨,傳統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是屬于藝術的本質,是中國悠久文化的書法美學。從象形文字到鐘鼎文、隸書、楷書,前人的書法隨時代演變而推進,構成了尚樸的、尚韻的、尚意的、尚法的、尚態的審美變遷,法度也由積淀到確立到突破。”欣賞袁海涌的書法藝術,字里行間就能觸摸到他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修養和至真至誠的實踐體驗。
當我們閱讀袁海涌的《書法斷想》時,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他筆下眾多不一樣的藝術妙趣。他在《祥云》筆法構成中,呈現出來的是尚韻禪意;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行筆書寫中,流露出來的是峨冠博帶的尚意格調;在《孺子牛》書作中,展現出來的是虔誠純真的尚樸意境;在《天道酬勤》的揮毫中,呈現出來的是瀟灑大氣的尚法情趣;在王維詩一首的書寫中,呈現出來的是線性流變的尚態意蘊。
袁海涌自述:“創新需要勇氣,書法好比大山,我是山中泉水,我愿傾瀉于懸崖峭壁,成萬丈飛瀑!飛瀑之下,必有深潭!”閱讀到這里,我們再去賞析書家筆下的字字句句,自然就會領略到比賦興喻指的書法線條的藝術內涵,這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美術情趣。在《高瞻遠矚》書作中,起筆昂揚,宛如站在高山之巔。在《獨惟遠志》的書寫中,他剛毅果敢的筆鋒,呈現出高遠博大的心胸志向。在《奮進》的書寫上,激情飛揚,使人觸摸到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在《滿江紅》詩句的題寫中,彰顯一路高歌的遠大抱負。在王維的《泉》詩句書作中,體現出堅硬的巖石與泉水叮當響的感知聯想。在《鼎》書作中,厚重敦實的筆法,表現出一言九鼎的國之大器風范。
袁海涌的書齋名為“海靜閣”,是書家從事書法藝術事業的座右銘;喻指他在書法藝術的創作上始終如一、永無止境,彰顯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博大胸懷。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