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畫家都要外出觀察自然物象寫生。畫家蔡振輝說:“油畫寫生,要求自己在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千變萬化的色光關系,處理好不同色調中天、地、物的變化,高度概括一切景物,把特定條件下的色彩調子表現出來,因而它不是千篇一律的色調。只有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才能在作品中體現出意境和情調,這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當我們瀏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教授蔡振輝系列作品時,感覺到同樣是描繪自然景物中寂靜凝重的自然感受,卻有不一樣的審美理念和色彩表現。
在《晨霧》畫作中,霧蒙而空曠的天空中呈現出一種復合的藍灰調子;上方三分之二的位置用灰藍色調子繪制出灰蒙的天空,形成米灰、米灰藍、淺灰藍、淺藍等系列色彩。而藍灰色的基調富于細膩的變化,上淺下深,這就使人觸摸到一種廣袤而寬闊的天宇意境。此時,月亮還朦朧地高高掛起,下方是川西一馬平川的肥沃土地。此時黎明靜悄悄,唯有鳥兒開始喳鬧。勤奮的畫家恰好抓住了這一靜寂美好的生活環境,表現出其熱愛安寧生活的愉悅情趣。
在《明靜的湖畔》畫作中,上方三分之二的幅面描繪出高低起伏的山梁脊背,重重疊疊覆蓋著的是茂密的樹叢、竹林、荊棘、花草,下方是清澈湖泊中的植被倒影。在密實的景色中,呈現出一種復合的綠灰色調子;墨藍灰、深藍灰、藍灰、墨綠、深綠、草綠灰、青綠灰、綠灰、黃綠、淺綠、檸綠、檸黃等系列色彩,左深右淺,既在畫景色,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平淡祥和、寧靜致遠的心境。
盡管《晨霧》畫面十分空曠,卻既有復合型觀賞的色彩變化,也有詩意聯想的浪漫意境,使人欣賞到深沉的古典主義美感。而在另一幅《明靜的湖畔》畫面上,植被茂盛得密不透風,卻又通過湖泊寧靜倒影、竹林的高光映照,使色彩有靜中寓動的呼應,彰顯出一種清澈空靈的寧靜美。兩幅畫作源于寫生,一虛一實,卻沒有停留在一般化的景物寫生狀態中;那廣袤天宇空間的虛空處,表現出畫家無限廣闊的藝術境界;大地綠色植被的密實處,又以深不見底的湖泊與空靈的活眼抒發出畫外之旨的妙趣,很好地表達出畫家傾向性色彩的藝術創作魅力。
正因如此,畫家蔡振輝精心創作出來的油畫作品,受到廣大愛好者的喜歡與好評。2011年,在由北京數家公司聯辦拍賣蔡振輝先生油畫專場拍賣會上,50余幅油畫無一流拍,總成交額高達2 000多萬元。
蔡振輝,1932年出生,四川遂寧人,善于國畫、書法,尤其擅長油畫。畫家于1949年進入四川省藝專、南虹藝專學習。1956年,他從師蘇聯畫家梅爾尼柯夫。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歷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繪畫系主任、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為四川美術學院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他任四川理工學院成都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他曾還擔任過菲律賓大學交換教授、韓國慶北產業大學客座教授,并在比利時、法國、荷蘭等國家做過訪問學者。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