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區人大主任張毅,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記者的采訪時,重點就經濟欠發達地區,寧夏如何推進全國首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怎樣打好扶貧攻堅仗,如何使寧夏崛起騰飛,共筑“中國夢”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張書記在談起寧夏方方面面興趣大發,如數家珍一般有問必答。
兩區建設是寧夏騰飛的翅膀、跨越發展的金鑰匙
有記者問:去年9月國務院批復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設立銀川綜合保稅區,外界很關心,寧夏 “兩區”有哪些特殊性?
“兩區”建設的批復,為寧夏的大發展、快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但如果“兩區”建設只是個空殼,沒有真金白銀的特殊政策,就難以形成吸引力。張毅說:“一方面,我們要認真學習沿海、沿邊地區改革開放的經驗,借他人之長,盡快取得成效。另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給予寧夏‘兩區’建設特殊政策。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寧夏是全國第一個,沒有任何經驗可資借鑒。既然是試驗區就要敢于突破,在‘試驗’二字上做文章,試驗別的地方沒有做的、不能做的,從而推動改革、帶動發展。”
張毅說,開放與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大開放才能有大發展。寧夏地處西北內陸,與沿海地區相比,開放的力度顯然不夠。這既是差距也是潛力。要通過打造國家向西開放橋頭堡,使“兩區”建設成為寧夏騰飛的“翅膀”、跨越發展的“金鑰匙”。
眼下,寧夏各級黨政干部正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推進“兩區”建設,銀川綜合保稅區力爭今年9月封關運營,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也力爭在國家的支持下,今年有個政策大框架。
打造慈善產業的政策洼地、扶貧助殘的道德高地
去年召開的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推進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寧夏將采取哪些措施確保1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記者問。
張毅說,按照新的扶貧標準,寧夏目前仍有100多萬貧困人口。為此,我們提出大力實施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我們啟動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把35萬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環境里的貧困群眾基本搬遷出來,再用5年時間幫助他們基本脫貧致富,這些貧困群眾有望在“十二五”告別“苦瘠甲天下”的地方。
針對殘疾人較多的實際,我們提出打造“黃河善谷”的構想,積極探索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就是依托現代慈善理念,打造慈善產業的政策洼地、扶貧助殘的道德高地、企業家慈善家投資興業的理想福地,通過發展慈善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發展和特殊困難群體脫貧致富。
寧夏解決100多萬人脫貧致富的任務重、難度大,僅僅依靠寧夏自身的財力還難以完全解決,我們既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也需要國家各部委的支持和幫助。要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讓貧困群眾早日拔掉窮根,與全區各族群眾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應該說,“黃河善谷”建設已初見成效,招善引資實際到位資金74億元,意向投資近200億元。當然,“黃河善谷”要持久,還得進一步出臺更加實在、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財政上要進一步給予補貼,銀行貸款上要優先予以考慮。隨著“黃河善谷”建設的推進,企業入駐,慈善產業不斷發展,殘疾人和特殊貧困群體就業、脫貧就有了盼頭。
“黃河善谷”建設要綠色“聚”變生態崛起
張毅還就寧夏三面環沙,防沙治沙壓力較大,將如何兼顧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等問題談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老百姓對生態環境也越來越關注。
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寧夏生態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臨的形勢仍然很嚴峻。
一方面,受資源條件限制,調整結構、節能減排的壓力較大。產業格局決定了寧夏必須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技術含量等措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寧夏地處內陸腹地,屬于干旱少雨的生態脆弱區,抵御沙漠侵襲的任務也非常艱巨。我們要鞏固現有生態建設成果,繼續堅持封山禁牧,實施林業保護工程,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同時通過植樹造林、治理流動沙丘等措施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抵御黃沙吞噬土地,加快恢復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構建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