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初,“雜七雜八——青年一代的視覺修辭”藝術展在蘇州金雞湖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共33 位年輕藝術家的80余件作品,包括油畫、攝影、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形式。
策展人馮博一曾于2007年在北京策劃過一個題為“七零八落”的青年藝術大展,參展者都是70后、80后的藝術家,而這次 “雜七雜八”的展覽,既是針對中國當代藝術在近幾年,一部分年輕藝術家創作狀態、傾向的總體印象和判斷,又是作為策展人一直關注70后、80后一代創作的延續性策展。
“碎片化”越來越成為年輕一代共通的視覺與心理體驗。年輕藝術家在接受、處理信息,了解、觀察社會現實,聯絡群體與外在世界上,逐漸生發了完全不同以往的變化。他們的創作受到了當下科技發展,尤其是電視、電腦以及影像方式的普泛化和互聯網的巨大影響,往往借助更多的影像資源來獲得創作信息,已大不同于前輩藝術家“深入生活”的寫生、創作方式。因此,我們會發現他們的作品越來越從“二手圖像”中汲取養料。他們的“視覺修辭”,更多是一種以圖像語言與綜合符號為媒介,以取得最佳視覺效果為目的的表現與傳播。
藝術家黃淋裝置作品《童-言-無-忌》在展廳入口占據了很大空間,他在那些腳踏車、木馬等我們兒時的陪伴之物上,錯落無序地堆放了廢棄木條、玩具和五顏六色的布片等雜物,整體看起來就像個雜亂無章的游樂場。而他的大幅油畫作品,也是橫七豎八的色塊,顯現出被擠壓、無所適從又欲說還休的情緒。他的作品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明顯的特征:“混亂”,記憶重疊,不能辯認。
宋永興《靠近墻》和《證據》雖以布面油畫呈現,卻感到身體從皮膚到內部無比真實;吳海洲的繪畫作品顯然在表達人在當下現實與理想之間掙扎的困境;蔣鵬奕《自有之物》有禪宗物語的哲學觀念藏在里面;一直堅持實驗短片創作的厲檳源,在影像世界用一把小鐵錘和一枚釘子執著地在地上鑿著,直到鑿出一個心形,就好像他無法表達因此而沉默無語并以笨拙的方式來表達愛一樣;曾以“情色”主題為大眾所知的藝術家李博和攝影師任航,從來都否認自己的作品表達僅為情色,而是在探索“欲念”背后那些更深的心理層面。整個展覽使我們看到多種多樣的藝術語言,感受到很多難以界定的模糊含義,看似極端的表達,其實更像一個沒著沒落的存在狀態。
博客、微博和微信等諸多交互媒體和自媒體的潮流涌現對中國藝術家的影響已經在作品中一一浮現,面對應接不暇的變化,有人樂于其中,有人應對乏力。這些矛盾、變化和游離的生存狀態,在剛剛呈現出蛛絲馬跡之時,就被年輕藝術家抓住并抒發,經過沉淀后集中呈現在“雜七雜八”中。
或許,這次參展的藝術家所強調的只是在不確定中張望著不確定的環境,是中國當下年青一代藝術家創作與生存狀態的一種真實寫照。藝術家李易紋用近百幅小尺寸的作品來提出“一切堅固的東西終將煙消云散么?”這樣一個命題,在作品中我們所曾經熱衷的日常物品以及我們曾經重視的獎杯、榮譽感等等,屬于70后、80后成長一代的很多東西被他重新拿出來一一呈現。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命題,他并沒有給我們一個答案。就像同時代的很多年輕藝術家一樣,創作指向日趨中間狀態,模棱兩可,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