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SMEIF上期《“融資規劃師”:悄然熱起來的新職業》報道刊出后,其中提及的“融資規劃師”培訓引起不少讀者的興趣,不少讀者紛紛來電來函咨詢。為了解答廣大讀者關心的內容,SMEIF特在此將融資規劃師新職業培訓項目創始人鞏宇航接受權威媒體記者采訪時所談的內容整理如下。
融資規劃師項目的產生
融資規劃師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當中,為了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提出來的。2008年底到2009年初,金融海嘯開始蔓延到我國,中小企業首當其沖,當時沿海城市、外向型企業訂單銳減一半,40%企業倒閉、歇業,30%企業勉強維持,大批企業員工下崗失業,社會穩定很快亮起紅燈。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要求國家發改委牽頭調研,提出政策性建議。融資規劃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條政策性建議提出來的。
建議上報后,得到金融主管部門領導的高度贊賞和支持。時任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原人民銀行第一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同志分別作了重要批示,國務院領導還批轉給金融監管部門研究。可以說,設立融資規劃師新職業,面向中小企業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培訓,是國家金融主管決策層的共識,是在國務院領導、人民銀行、銀監會、人社部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舉辦起來的。
融資難凸顯融資規劃師的重要性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首先要找準問題的病根,做到對癥下藥。這就需要超脫企業與銀行的本位立場,用第三只眼睛去觀察,才能發現影響銀企關系,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深層次的原因。當前,起碼有四個問題要盡快加以解決。
第一,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首先要幫助銀行解決風險和成本“雙高”問題。銀行是企業融資的主渠道,迄今為止國家出臺的政策措施、各級政府主導的擔保體系,都是圍繞分擔銀行風險做文章。但這樣做充其量只對了一半。因為銀行對小型企業惜貸,并不止于風險大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運作和管理成本高。經驗表明,同一家銀行辦理小貸款的單位花費是大貸款 5~ 8倍;辦理同樣一筆貸款,大銀行是小銀行的2~4倍。
所以解決小型企業貸款難問題,尤其是貸款難問題,首先要幫助銀行化解風險和成本兩大難題。目前有可能一舉解決兩個問題的對策是探索企業集群授信。企業集群是以產業鏈延伸(產品互為供求)、技術共生、設施共用、信息共享等一種或數個生產要素為紐帶,經過專業分工和市場選擇而形成,包涵了社會契約、道德約束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生態圈。所以企業集群是資源共享度最高,社會交易成本最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產業組織方式。集群形式有政府推動的,如各類開發區,有龍頭企業帶動的、或自發形成的企業群落。
第二,合理進行銀企關系定位,解決銀企關系錯配問題。所謂關系錯配,是指企業在銀行之間開戶不加選擇,盲目攀高導致的大配小、老配少,門不當戶不對現象。據調查,國內企業銀行開戶100%沒有選擇, 70%的小型企業在工農中建四大銀行開戶。大銀行奉行大客戶戰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大中小銀行有各自的目標群體、細分市場。顯而易見,由于企業銀行開戶盲目性導致的銀企關系錯配,也是小企業貸款難的一大原因。
銀企關系合理匹配,在規模、區域和發展階段上都要注意門當戶對。解決銀企關系錯配問題,客觀上有待金融市場進一步放開,基層信用合作機構的發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與此同時,從企業主觀方面,也要增強主體意識,在尋找銀行等金融合作伙伴上,要根據自身需求,加以慎重選擇。這是解決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成本最低的對策。
第三,提高金融中介專業素質,解決監管缺位問題。商業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屬于虛擬經濟,開展業務的對象是實體企業。金融部門開展業務需要借助各類中介機構,包括審計報表、律師意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資產評估報告、信用評級報告等。這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以及市場法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方面工作長期處于缺乏監管、考核、督導的狀態,各類中介機構普遍存在專業素質不高,自身誠信存疑,公信力受損等問題。結果不是幫助銀企之間減少信息不對稱,反而了減少了互信,增加了雙方交易成本,而小型企業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第四,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素質,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諸多影響因素中,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不高,尤其是融資人才的缺乏已日益成為困擾中小企業融資活動的核心問題。目前企業可以利用的合法融資渠道有七八種,主流金融產品 30多個,各種金融創新產品達幾百種之多;每種金融產品都有一套嚴密的業務規劃、評判標準和操作流程,中小企業無從了解各類產品規則,甚至不知道什么產品該找什么單位。面對金融市場琳瑯滿目的產品,中小企業完全沒有判別和選擇能力,在融資活動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尤其近年來,國家已出臺很多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新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不斷涌現,但是由于企業自身融資人才的匱乏,許多中小企業都未能較好地加以利用。中小企業融資人才缺乏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和策略。
解決以上這些問題,一方面靠國家市場法規健全,政策到位,金融市場完善;另一方面就是加快培訓,面向中小企業普及金融知識,幫助他們提高適應規則能力、融資規劃能力、市場判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