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1年最暴利的行業不是煙草,也不是石油,更不是房地產,而是銀行!中國2011年銀行的利潤,主要不是來自銀行經營水平與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失血凝固而成的!
中國銀行業的“迅速崛起”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國主要是通過貨幣政策來應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銀行業是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領域的最大贏家。如今,銀行業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銀行業的暴利現象正在孕育中國經濟新的風險。
不可否認的是,利潤乃企業營業生存的合理追求,利潤亦有高低之分,但我們如果僅僅停留于經營管理層面的觀察,就會失之于表面,而尤須探究的問題是銀行與其關系人是否處于平等互利的地位,抑或是一方絕對穩賺、一方絕對損失的“零和”關系,這樣才能展開對高利潤幅度進行倫理性批判。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是,銀行以低于通貨膨脹率約50%的利率吸收存款,再以高于通貨膨脹率30%甚至100%的利率放貸,通過這一簡單的方式獲取了巨額利潤。這是一個清晰無比的計算方法。不僅如此,實體產業由于以較高的成本獲取了貸款,增加了生產的成本,企業不得不提高產品價格或壓低“實際工資”,這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成本,加劇了社會矛盾。最終的虧損者與受害人是企業與百姓。
作為借款人的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是生存狀態最為艱難的。國家經濟繁榮和就業率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國有銀行本身肩負著扶持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的道德義務,扶持它們等于扶持了民生。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環境下,銀行應以優惠和合理利率回應渴求資金的中小企業和靈活經營的微型企業,但現實是它們要么貸不到款,要么只有接受比6%~5%貸款利率還要高出許多的“霸王條款”。2011年在溫州出現的中小企業高利貸現象,自然是這種情況下被逼無奈的一種選擇。
銀行的暴利大大擠壓了廣大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據銀監會統計,2011年前3個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同比增長35.4%,平均資本利潤率為22.1%。而廣大中小企業呢?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中小工業企業利潤率目前普遍低于3%,虧損面超過20%。面對這種巨大的利潤差距,也難怪有銀行行長說,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都不好意思公布。
同處于這一層面的還有因出于置業、消費等原因而向銀行抵押借款的普通百姓。普通百姓一旦背負銀行借款,則面臨著一輩子為銀行打工的艱難生活,而銀行卻從來不必為壞賬擔心,這樣的安排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當銀行涉及濫發獎金或福利等事件時,必會引發社會不公的沖天怨氣。
眾所周知,各大商業銀行都有很強的政府背景,4大銀行幾乎壟斷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人為壓低利率造成“金融二元化”,國有經濟得以低息“輸血”,民營經濟頻現融資難。商業銀行具有了完全的市場支配地位,而儲戶和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權則蕩然無存。壟斷之下,中國銀行業資本回報率可謂全球第一,可是儲戶的利益卻受到了無情的盤剝。銀行不僅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保障,反而會成為中國經濟的抽水機、抽血機,把企業的水抽干、血抽光。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就是違背了企業和金融的關系,一些金融業從業者無節制地拔高了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改變了經濟與金融的正常格局。西方國家加速企業的空心化,最終受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也使經濟遭受了重創。然而中國的銀行家似乎不知道這個道理,如果知道了為什么還要這樣毫無節制地榨取企業的微薄利潤呢?只有一個癥結:銀行家的良心有了變化。
近幾年受金融資本控制的企業主要有3個類型:中小企業、鐵路、房地產。中小企業貸款難,進而影響到了我國的就業;鐵路建設貸款難,進而影響到了中國的進出口、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房地產按揭貸款利率提高,間接推高了居民購房成本,使“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大打折扣。
按理,在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實體經濟普遍困難、融資矛盾越來越尖銳的情況下,銀行利潤的增長也應當有所放緩。但是,2011年前3個季度銀行的利潤卻繼續以很快的速度增長,僅5家銀行的凈利潤就高達5400億元,接近全國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實現利潤總和的一半,超過同期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和的50%,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這些收益,無疑都是企業利益的轉移。雖然站在純經營的角度分析,這些都是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獲得的合法、合理利潤。但是,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合理”、“合法”的背后,是對企業利益的無情傷害。
在近幾年,很多銀行在從事存、貸款業務過程中,都充斥著大量的非正常、非正規手段,最典型的,莫過于票據貼現業務了。在2009年2月,銀行票據貼現一度占到45%,這純粹是“中國式的次貸”。當時在中央重視和銀監會的干涉下,這一現象有明顯收斂,其后又故態復萌。幾乎所有銀行都在通過各種非正常手段逼迫企業接受票據貼現業務。而償還貸款則必須用現金。否則,以規模為由,拒絕向企業發放貸款,或削減貸款金額。很多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從表面看利息并不是很高,但是,加上貼現部分,融資成本就將大幅提高,綜合利率超過10%已是常事,很多企業的銀行融資利率已高達16%以上,與高利貸無異。
銀行以非正常手段從企業身上榨取利潤,已成為目前金融秩序混亂的一道“風景線”。要知道,多家銀行在上市過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財政的支持,讓納稅人為其以前的經營失誤埋單;另一方面,又以引進戰略投資者為借口,讓外國投資者賺得缽滿盆溢。但是,在遭遇資本充足率不足、風險凸顯等矛盾時,又通過股市再融資化解風險,讓股民為之埋單。如此,銀行到底扮演的是什么樣的角色呢?銀行的巨額利潤,豈不讓企業欲哭無淚?
顯然,金融企業為了暫時的利益和一時的得失,正在用很多違背經濟規律的手段改變和顛倒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損傷實體經濟的利益。它們忘記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巖石,它們不知道自己只是巖石上的積雪,一旦巖石松動,便將是積雪的轟然崩塌。
眼下,3大金融監管機構已完成了人事更換,新的監管部門掌門人,能否從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的全局出發,給銀行的不規范、不正當、不正常經營行為上點“緊箍咒”呢?能否讓中國的企業在融資中稍稍得到一些實惠呢?也許有希望。
(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實體經濟99評》編著:李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