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中國每年專利申請與授權方面分析中國與外國在技術上的差距。
首先是數量上的比較。在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這3類專利中,發明的科技含量最高。在發明專利的受理數量中,大約40%來自外國的公司,主要是跨國公司;60%來自國內,其中15萬多件是國內企業申請的。15萬多件與國內幾百萬家企業這個總數比顯得很少。
其次是質量上的比較。在專利的科技含量上,國內外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第一,國外申請的重點是放在了高技術領域。2005年12月1日,在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大講堂”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說,國內個人、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最集中的領域有:第一位是中藥,國內申請占98%;第二位是軟飲料,占96%;第三位是食品,占90%;第四位是漢字輸入法,占79%。這是中國占優勢比較集中的領域。而來自國外的專利申請集中在高科技領域:第一位是無線電傳輸,占93%;第二位是移動通訊,占91%;其后為電視系統,占90%;半導體占85%;西藥占69%;計算機應用占60%。
第二,中國人申請與獲得授權的專利中,絕大部分是科技含量較低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而來自外國的申請與獲得授權的專利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高的發明。統計顯示,自2004年以來,來自國內個人與企業的專利申請受理中,發明申請占申請總數的26%左右;在獲得授權的專利中,發明只占13%左右;而來自外國的專利申請受理中,發明占86%;在獲得授權的專利中,發明占了79%。
第三,中國專利保護期限為15年。1985年中國開始受理專利申請,當時約有8000多件,國內國外大概各占4000多件。到2000年,15年屆滿時,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還有1200件維持有效,其中只有95件是國內企業申請的,1105件是國外公司申請的。這體現了國內專利技術的技術含量比較低,不值得維持那么長時間。
(摘自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經濟出路在哪里?》 作者:李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