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江
(南通市通州育才中學 江蘇 南通 226300 )
初中學生剛接觸物理,對物理學習充滿好奇和期待,同時由于他們的物理知識有限,當有些知識與生活經驗不一致時,會感到困惑、迷茫,常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此時若教師對此置之不理,或輕易否定,不僅會讓學生對教師失望,還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且使教師喪失了一次自我進步,增長智慧的機會.若教師因循守舊,則教學很難進步.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遇到的一些案例,摘錄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案例1:影子是“像”嗎?
在分析實像與虛像的區別時,有學生提出,影子是實像嗎?筆者很吃驚,它們之間沒有什么聯系,學生怎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又一想學生提出該問題一定有他的想法,于是問他是如何思考的.學生,“我認為影子是實像”“理由?”“根據實像的定義,實像是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我們能不能把大地看成光屏,則影子就可看成物體在大地光屏上所成的實像.”他提的問題很大膽,也很有創意,并且也闡述了理由,影子似乎具有實像的某些特征,“那么影子究竟是不是實像請大家討論.”有學生認為他說得對,也有人認為他說的不對,原因是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教師點撥,“要討論影子是否是實像,首先要看影子是否是像,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實像)或由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虛像),而影子是由于物體擋住了射向物體的光線,在物體后光線照不到的地方形成的陰影區域,所以影子不是像,更談不上是實像了.因此,看問題時要全面,不能僅憑‘實像是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就認為影子就是實像,還要看它是否‘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加以鑒別.”
案例2:究竟哪個房間的溫度更高?
有這樣一道題,兩個房間內水壺中的水都開了,其中一房間內水壺上方“白氣”較多,另一房間內水壺上方“白氣”較少,問哪個房間內的溫度更高?答案是房間內水壺上方“白氣”較少的房間內的溫度較高,因為白氣是由熱水蒸氣遇冷空氣液化而成的,水蒸氣與空氣間溫差越大,其液化量越多,空間的白氣就越多,故白氣越多的房間溫度低,白氣較少的房間溫度高.“老師,我想不通,我認為白氣越多的房間溫度越高”“理由?”“您說過,液化會放熱,水蒸氣液化量越多,水蒸氣放出熱量就越多,則房間的溫度就越高”“好,大家討論一下,他的意見有無道理?”有很多學生覺得他的觀點有道理,并且提供了佐證,“冬天在浴室洗澡時,浴室內白氣越多,浴室內溫度就越高”,也有些學生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當時筆者也在思考,學生講的有道理,如何將學生想法與自己想法引導到一起呢?“好,下面我們一起從頭開始分析,白氣是如何形成的?”“水蒸氣遇冷液化而成”“遇冷,即兩者之間要有溫差,這是條件,對嗎?”“對”“溫差越大,液化的量越多對嗎?”“對”“因此,白氣多的房間水蒸氣與空氣的溫差較大,而兩個房間內水壺中的水都開了,其排出的水蒸氣溫度是一樣的,所以,白氣較多的房間內空氣的溫度較低,對嗎?”“對”“那么,同學說的有道理嗎?”學生感到不解,“應該說該學生思考問題較深刻,液化是要放熱,液化的量越多,水蒸氣放出的熱量越多,周圍空氣的溫度上升越高,即水壺附近周圍空氣溫度的變化較大,但溫差變化大不等于溫度高,且少量水蒸氣液化放熱對整個房間的溫度影響有限,你們說是嗎?”“對”“能否舉例佐證?”“冬天倒開水時,茶杯上方白氣較多,而夏天幾乎沒有”“很好,現在大家理解了嗎?”學生滿意地點點頭.
案例3:究竟哪邊是空氣?

圖1
如圖1所示,有一束光從某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其中一種是空氣時,在界面上發生了反射和折射,其中入射角是______度,折射角是______度.其中空氣在______(MN左方,MN右方,M′N′上方,M′N′下方).
答案:30;60;M′N′上方.
有學生提出,M′N′下方也可能是空氣.在講折射現象時,空氣(光疏介質)中的角大,光密介質中角小,所以上方應是空氣,學生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問其理由.學生回答,“若上方是真空,光線由空氣傳入真空,折射光線也是偏離法線的.”顯然,學生的回答從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要比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因此光由空氣射入真空,折射光線也是偏離法線的,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但由于光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和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相近,偏折的程度很小,顯然不符合題意,這一知識點,到高中時才接觸到,若讓學生討論可能很困難,于是筆者直接解釋并要求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同時強調因題目明確說明“光從某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真空中沒有介質,故解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
案例4:下雪不冷,融雪冷,對嗎?
俗話說“下雪不冷融雪冷”,其物理解釋是,下雪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放熱,下雪時感覺到溫度較高,融雪時雪吸熱,所以人感覺較冷.這是多少年來的俗語的物理解釋.但有學生提出這答案有問題,因下雪時空氣的溫度肯定低于零攝氏度,否則雪不可能落到地面而不融化,而融解時需要吸熱,周圍環境溫度肯定高于零攝氏度,因此,融雪時溫度肯定高于下雪時溫度.對此,筆者也感到困惑,于是,請學生討論該生的說法是否正確.下課后,筆者專門查閱了有關資料,發現2012年,中學物理第16期上正好有這樣一篇文章,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別闡述此問題的科學性錯誤,證明了學生的觀點有道理.如何解釋書本上的觀點呢?筆者反復思考,覺得若書本上的觀點是正確的,它主要說明融雪時要吸收熱量,所以人感覺到較冷,而這個冷和物理中的冷熱是有區別的.這種冷只是人的一種感覺,并不一定代表準確的溫度值.眾所周知,人感覺冷與多方面因素有關,但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外界的客觀條件,如空氣的濕度,有無陽光照射,風速.北方的人都知道,北方的溫度很低,但到了南方,溫度不是很低,還是覺得很冷,因此南方的冷是一種濕冷;二是與人體有關系,如人的耐冷能力,人的體質,人衣著的多少等.所以,物理教材中所說的“下雪不冷融雪冷”是由于下雪時空氣比較干燥,即使溫度較低,人感覺也不那么冷,融雪時由于融雪需要吸收熱量,且空氣的濕度較大,風速較大,所以人感覺到比較冷,因此,這里的冷熱僅代表一種感覺,而不能完全代表溫度的高低.所以,我們既不能斷定“下雪不冷融雪冷”是不科學的,也不能完全用物理當中的有關規律死搬教條解釋,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解釋.
由以上案例得到啟示,鼓勵學生質疑,善待學生質疑,不僅能鞏固學生學過的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學貴質疑.明朝學者陳獻章說:“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即使學生的質疑是錯誤的,也不是壞事.敢于質疑,才會充分暴露出學生的錯誤,從而得以改正.更重要的是善待學生的質疑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構建良好的現代師生關系.如案例1,筆者從教多年還沒有人提出過類似問題,也未見相關論述的資料,但解決此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理清概念,還能有效說明影子和像的區別,同時也很好地溝通了師生的感情,使教師的智慧得以增長.再如案例4,說明學生敢于質疑,具有創新精神,這正是現代教育所追求的.事實證明學生的質疑是有依據的,這就要求教師也要加強學習,增長智慧,以適應現代教學需要,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只須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學生做學生,他們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們能為你保險,使你永遠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