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正
要實現向“浙江智造”轉型需要以更智慧的戰略眼光,運用更智慧的生產組織方式,創新更智慧的制造和服務模式,創造出更智慧的產品、企業和產業,從而實現更具智慧的增長

圖/金川
根據《浙江省工業化發展階段分析及對策研究》結論顯示,預計到2018年浙江仍將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度階段,制造業在今后一個較長時間內依然是浙江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但是,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和新興國家的追趕競爭,“浙江制造”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老路已經走到了盡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而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的臨近,新一代信息技術孕育著新的突破,信息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以及對新興產業的培育作用越來越明顯。在國家強化“兩化”深度融合的戰略背景下,信息化在浙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浙江制造”邁向“浙江智造”將是浙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一步。
目前,借力信息化謀利潤、求創新、促轉型已成為許多制造企業的共識。2012年,吉利集團、海亮集團、盾安集團等大企業大集團紛紛加大信息化投入,啟動了一批超千萬級的信息化項目。但就浙江制造業信息化總體水平而言,相比兄弟省市,浙江已處于明顯落后地位。根據國家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浙江“兩化”融合指數為70.73,排在江蘇、上海、山東、北京、廣東、福建之后,在東部沿海五省一市中名列末位。從具體指標看,浙江在工業主要信息系統應用、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發展效益等方面與兄弟省市均有較大差距。要實現向“浙江智造”轉型需要以更智慧的戰略眼光,運用更智慧的生產組織方式,創新更智慧的制造和服務模式,創造出更智慧的產品、企業和產業,從而實現更具智慧的增長。
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等是浙江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工業強省建設的主戰場。同時,園區也是為工業企業提供信息基礎設施和基礎信息服務的主平臺,以及培育和發展信息產業的孵化器。在《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打造‘智慧園區’”的目標要求。創建“智慧園區”,一是要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創建“光網園區”和“無線園區”,為園區內的企業、員工提供泛在、寬帶、安全的網絡環境。二要針對園區產業特點,以IaaS(基礎設施及服務)和SaaS(軟件及服務)為主要模式,構建服務于行業企業的云服務平臺,國內蘇州工業園、中關村等園區都已開啟了面向園區企業的云服務。三是要在園區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社區服務以及城市管理、安全管理、環境監測等方面進行數字化改造,積極建設“智慧城管”、“智慧安監”、“智慧醫療”、“智慧物流”、“園區一卡通”等項目,提升區域綜合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智慧的園區缺少不了智慧的企業,要加大對軟件、通信、數據、系統集成等服務企業的引進和培育,使之為園區企業提供更優質和便捷的本地化服務。
制造業發展的核心是企業,“智慧制造”的核心是創建“智慧企業”。這些年,浙江通過實施“兩甩”(甩圖紙,甩報表)工程、ERP(企業資源管理計劃)推廣工程、信息化示范試點工程、中小企業信息化普及工程等系列工程,企業信息化應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受產業結構、企業性質和企業家素質等因素影響,企業“兩化”融合依舊處于單項應用覆蓋階段。浙江推進“智慧企業”建設,關鍵在于集成和創新。集成分兩步走:第一步在實施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和營銷網絡化“五化”的單項應用后,要加快推進“五化”之間的綜合集成,要將企業內部物流、資金流和數據流進行同步,實現部門間的無縫對接和協同;第二步加強信息化對產業鏈的整合,通過深化供應鏈管理、渠道管理等系統,促進產業鏈上的企業間的協作,包括設計協作、物流協作、生產協作、銷售協作,提升整條產業鏈的運行效率。
創新突出三個方面:一是靈活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如艾萊依在每一件羽絨衣內裝配射頻標簽,大大提升了進出庫的速度和準確度,提高了物流效率的同時實現了生產追溯管理。西子集團實施云計算,把各板塊的信息基礎設施集中到集團,在節省投資和維護成本的同時,實現了集團數據的集中化管理。二是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縱觀全球制造業發展,服務型制造是主要發展趨勢,成熟的信息技術是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重要基礎。如青年汽車推行的“行車寶”系統,利用汽車總線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對大客車行駛狀態的在線監控,既降低了維修成本,也為客戶提供了車隊的實時管理,在賣客車的同時也賣管理服務,形成了新的業務增長點。三是依托大數據發展商業智能。在信息化全面覆蓋和集成的基礎上,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管理、銷售系統都產生大量的數據,通過知識管理,吸收宏觀、市場、行業、金融等數據,形成龐大的數據池,采用大數據技術對其進行充分挖掘,形成商業智能支撐企業決策,這是“智慧企業”實現“智慧”的真正體現。目前,省內部分企業已開展商業智能,但都處于初級階段,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必將為企業商業智能帶來重大機遇。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智慧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重點,也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以應用帶產業是“智慧產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緊抓力推“機器換人”契機,帶動智能裝備、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裝備制造業在工業化進程中具有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推進“浙江智造”發展要在智能裝備領域下工夫,特別要針對印染、冶金、建材、汽摩配、泵閥、船舶等重點產業,以研制工作“母機”(主要包括數控機床、柔性制造單元、柔性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工業機器人、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設備等)為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二是要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引領,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在省政府認定的20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中廣泛應用到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浙江培育智慧產業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各級政府要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對外合作,促進產學研聯動,加速項目落地、企業落地、人才落地。同時,要加強智慧產業的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濱江智慧新天地、浙中信息產業園、綠谷信息產業園等新平臺的開發建設。以“智慧城市大型專用軟件技術創新綜合試點”為契機,加大關鍵技術攻關,提升阿里云、網新科技、中控科技等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信息服務企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保障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支撐,是工業化邁向后期的重要體現。利用信息技術來謀求服務模式的創新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浙江應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基礎優勢,以“四大國家戰略”為契機,大力發展“智慧服務”。一是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推進電子商務服務、第三方支付、現代物流、信用服務、電子認證、商務數據服務、信息技術外包等服務業群體的快速和集聚發展,完善電子商務產業鏈,形成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以“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探索“實體市場+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的發展模式,促進傳統有形市場、網上市場與區域物流融合發展。二是加快港航物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配合“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舟山群島新區”的創建,深化“寧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建設,發展“智慧物流”體系,加快建設“1+N”物流協同平臺,建立寧波國家高新區智慧物流產業園。建設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構建服務長三角、輻射華東的國內重要物流基地。加快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提升浙江對大宗商品交易的定價話語權。三是加快網絡金融的培育發展。以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探索建立第三方的網絡投融資、網絡擔保、網絡基金、保險銷售等服務平臺,積極拓展期貨、證券業的電子商務服務范疇。四是積極推行“智慧設計”。在11個工業設計基地中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工業設計的資源平臺和設備共享平臺,縮短工業新產品的研發周期,提高工業設計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