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提高產能、完善產業體系、增強競爭力。到2015年,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對解決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
為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保障沿海地區、海島及苦咸水資源豐富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2年印發了《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于指導推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兑巹潯访鞔_指出,海水淡化是穩定的水資源增量技術,可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是少數能夠完整自主設計建設海水淡化工程的國家之一?!笆晃濉逼陂g,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年均增長率超過60%;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海水淡化裝置70多套,設計淡化水產能60萬立方米/日。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兩大主流海水淡化技術得到較快發展,反滲透海水膜、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取得明顯進步;綜合產水成本不斷降低,淡化水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國家和沿海地方政府已出臺一系列鼓勵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為加快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海水淡化市場已經顯現。
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對海水淡化戰略意義認識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發展水平低等問題和面臨的挑戰。《規劃》指出,必須充分認識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抓住機遇,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健康發展,增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把海水淡化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統籌規劃、依靠科技、集聚發展、深化試點、完善政策、健全標準、加強監管,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環境共贏,為促進我國水資源持續利用和供水安全做出貢獻。《規劃》明確了海水淡化產業的兩個方面定位,一是海水淡化水是一種新的水源,可用于生產和生活等,要納入水資源統籌規劃和調配;二是海水淡化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圖/金川
“十二五”時期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提高產能、完善產業體系、增強競爭力。到2015年,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對解決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建立我國自主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設計建設和應用、原材料生產等完整的海水淡化產業體系,原材料、裝備制造的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海水淡化成本不斷降低,關鍵技術、裝備、材料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十二五”時期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有五個方面:一是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研發步伐,提高海水淡化核心競爭力;二是強化設備制造,優化海水淡化單機和整套裝置設計、制造技術,提升關鍵設備和成套裝置制造能力;三是注重工程示范,積極開展海水淡化新技術、新工藝的產業化示范,提高工藝設計水平和工程建設能力;四是加快應用淡化水,研究淡化水進入水源或市政供水系統及調水的相關技術和管理辦法等,提高淡化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強其對水資源補充和保障作用;五是建立包括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工程、原材料和供水等各環節在內的標準規范,加強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規范,促進海水淡化產業健康發展。
為順利完成《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將實施六大重點工程,一是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個5-10萬立方米/日的國家級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二是基于沿海工業園區建設或重點行業布局調整對淡水資源需求的增加,建設一批重點領域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三是結合示范工程,開展淡化水進入水源或市政供水系統運行管理機制、以及水質調整、管網穩定性等相關技術規范的研究;四是鼓勵近海城市把淡化水作為解決城市新增供水水源,實施供水安全保障試點工程;五是培育和建立若干個海水淡化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工程設計建設企業和原材料生產企業;六是在沿海缺水地區,選擇若干個城市(含海島和工業園區)創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海島、工業園區),積極推動淡化水應用,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政府安排財政性資金對《規劃》中確定的重點工程給予適當補助。
《規劃》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特別在沿海和海島,水資源缺乏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與攫取地下水和跨流域調水等措施相比,海水淡化受時空和氣候影響較小,占用土地面積少,建設周期短,規模靈活,供水穩定,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應科學處理海水淡化后的濃海水,盡量減少濃海水排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兑巹潯愤€提出了提高認識水平、健全法律法規、建立支撐體系、強化政府引導、加強監督管理、組建產業聯盟、積極推廣應用、加強交流培訓、強化組織協調等九個方面促進海水淡化產業加快發展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