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仲西
要通過改革和創新,最大限度地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短期措施,是要調動現有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創新信貸品種,用足用好存量信貸資金和存量信貸機構;從長遠看,要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準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發展多層次金融體系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讓民營資本大量進入銀行業
近年,我國采取了大量措施,包括監管機構考核及優惠政策配套等,要求各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投向要向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傾斜。各家銀行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基本都做到了“兩個不低于”(對于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但離實際中小微企業(若無特別說明,本文均簡稱為“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還是差得很遠。許多銀行雷聲大雨點小,真正從內心將信貸投向轉向中小企業的還是不多,有些銀行甚至通過統計數字調整等來完成指標。這些年還出現了一些原本以支持本地中小企業為主的地方商業銀行,為拓展業務跨區域設立機構,主要是在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其信貸投向不言而喻——以投向大中型企業為主。
為何銀行信貸支持中小企業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從本質上看,現有銀行等金融機構是“不偏好”支持中小企業的。我國幾十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再加上金融機構準入門檻的限制,導致資金需求一直處于賣方市場。這就是雖然銀行業表面上已經放開競爭,但實際仍被認為是“壟斷行業”的原因——行業整體壟斷。在長期供不應求的態勢下,作為商業銀行,在選擇其客戶的時候,理所當然按照其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三性”——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來選擇信貸對象,這本沒有錯。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至少在最重要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上,是沒法與大中型企業相比的。中小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差,又往往缺乏有效的抵押或保證。雖然在利率上浮幅度上往往可比大中型企業高一些,但其金額小,管理成本高,“勞動生產率”太低。一個信貸人員管五戶5000萬元的客戶較輕松,但若要管理2億多元的中小企業貸款,可能需要好幾個信貸人員,銀行的“效益”肯定差多了。這是銀行難以真心支持中小企業的最大原因。即使有些銀行成立了專門機構,設立了專門部門來服務中小企業,可能也是算“政治帳”為主。除非真正從“經濟上合算”,即對該行來說中小企業信貸的效益能與支持大中型企業可比,否則其“專營”還是靠犧牲經濟效益來實現“非經濟”的目的,是不長久的,也是不會有良好的實際效果的。
要根本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要改變資金的供求關系,即大力發展各種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讓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放寬銀行設立特別是區域性中小銀行設立的限制,讓大量的中小銀行服務于大量的中小企業,這才能根本改變中小企業資金供應,最大限度地解決融資難問題,同時能將大量地下融資陽光化,用市場手段解決“高利貸”問題。除傳統的銀行及小貸公司外,不但要大力發展信托、理財、中小企業債券、融資租賃、典當、委托貸款、股權融資(如引進投資公司、私募)等,對近期出現的如“阿里金融”、“B2B融資模式”等“準金融機構”更要合理引導,作為常規金融機構的合理補充,促進其正常發展。特別是在解決更小規模的小微企業融資上,各種形式的“互聯網金融”,可能更有其便利性、可操作性等優勢。
當然,發展多層次融資機構支持小微企業,并不意味著現有銀行就不需要支持中小企業了。現有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是應作為一支支持小微企業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建設多層次融資體系有一個過程,現階段仍需以現有金融機構為主。筆者認為,要讓現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真正以機制、利益為出發點,在信貸投向上向小微企業傾斜,除現有的行政導向、指標考核方面措施外,至少還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鼓勵和引導現有銀行體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從監管部門方面,在現有對小企業專營機構設置及中小企業貸款資本金占用等方面傾斜的基礎上,還可從以下幾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如在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資金來源問題上可將中小企業貸款不納入存貸比考核或由央行提供專項再貸款等資金;在解決不良貸款問題上對符合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不良貸款,可由政策性資產管理公司或人行專項資金進行收購;政策上對中型企業和更迫切更難融資的小微企業有更明晰的區分,以便于精細化考核,減少統計數字游戲的水分。如目前對銀行小企業考核的基本標準(按工信部2011(300)號文《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俗稱“新國標”),工業中型企業范圍從銷售收入2000萬元至4億元且從業人員300人以上,這兩條件必須同時滿足方為中型企業,否則為小型企業。這其中從業人員是非常彈性的指標,許多銷售上億甚至數億元的企業,只要從業人員填寫少于300人,均可統計為小型企業,這樣的“小型企業”指標實在太容易完成。在小型企業中,銷售收入在300萬元以下或從業人員20人以下為微型企業。微型企業作為銀行支持對象,確實更不容易衡量和把握風險,因此許多銀行更傾向于將其作為個人經營性貸款支持,筆者認為個人經營性貸款也應按小微企業統計考核,且微型企業貸款應有更大的獎勵優惠措施。
——政府及有關部門方面,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可實施以下優惠政策:首先是幫助解決擔保難問題,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等,要多成立有財政支持的政策性擔保公司,為缺乏融資擔保的中小企業提供切實可行的擔保。其次可配套成立相應資產管理公司,在銀行貸款違約時代為償付后,地方政府的資產管理公司對企業實行追償,辦法和措施會更多更有效,也解除了銀行的后顧之憂。第三是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可實行稅收政策優惠;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損失,可通過地方政府成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進行適當彌補。近年為解決企業轉貸困難,許多地方政府由財政出資或政府引導企業出資成立幫助企業轉貸的基金或公司(名稱和模式各有不同,實際作用基本一致),也取得了較好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廣。另外,縣級或大城市一級政府有關部門要盡快建立轄內中小企業社會征信查詢系統,把中小企業的企業經濟檔案和經營者的信用檔案,包括工商、納稅、股東及經營者個人銀行信用記錄、對外擔保、訴訟和勞工糾紛、監管部門處罰信息等全部納入系統,方便金融部門、擔保機構等查詢,并逐步實現更大范圍的聯網。這有利于增強中小企業的誠信意識,逐步培育社會的誠信環境,同時更有利于取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
——銀行等金融機構方面,除設立中小企業專營支行和專門機構外,要進一步細化對中小企業專營機構和人員的考核與激勵,使中小企業信貸人員在個人利益上不低于大中型企業的信貸人員,并且在審批權限、業務流程、責任追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簡化和方便,以充分調動中小企業信貸人員的從業和放貸積極性。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開展業務創新,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業務品種,不能像大企業一樣,非房地產抵押和較大企業保證不貸。中小企業融資難,很多企業是因為提供不了銀行要求的抵押物和有效擔保。可擴大抵押擔保范圍,如應收帳款保理、訂單融資、供應鏈融資、專利等知識產權質押、聯保、無法抵押的經營性物業以及應收租金等作擔保,以及股權質押、設備抵押或融資租賃、林權質押、流動資產第三方監管質押等。許多資產銀行抵質押不符合要求,則可通過將這些資產向當地擔保公司反擔保的形式,由擔保公司向銀行提供擔保解決。
總之,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目前的我國似乎更顯困難。各級政府、銀行、社會和企業要共同努力,通過改革和創新,最大限度地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短期措施,是要調動現有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創新信貸品種,用足用好存量信貸資金和存量信貸機構;從長遠看,還是要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準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大力發展多層次金融體系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讓民營資本大量進入銀行業,從根本上改變資金供求關系。這樣,才能使大量中小企業能通過正規渠道獲得相對較低成本的融資,改變目前銀行融資難,民間高利貸又泛濫成災的不合理現狀,實現資金流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