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棟,魏 晉,蒲北辰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蘭州 730000)
改造項目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和麥積區之間,現狀道路為全封閉高速公路,將天水市秦州區和麥積區連接為一體,為天水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見圖1。

圖1 秦麥高速地理位置圖
隨著天水市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秦州區和麥積區的經濟不斷發展,區域融合不斷加深,秦麥高速單一的區對區的服務功能,已經成為制約秦麥高速南部片區發展的瓶頸,對其改建迫在眉睫。
天水市城區主要由秦州與麥積兩區組成,是典型的河谷帶狀地形城市。受此地形限制,天水市的發展基本貫徹“一帶多心,軸向強化,組團發展,山水連城”的空間布局結構規劃。
由于河谷帶狀地形對城市的約束,很難形成強大的單中心。兩區之間的機場搬遷前提未能實現,兩區在產業和功能上未呈現明顯的功能互補,原來計劃的幾大組團未形成,城市空間擴張的壓力更加緊迫。
秦州區和麥積區之間的區域由于現有軍用機場的限制(見圖2),一直未進行大規模開發,片區發展基本上依據經濟發展的自由選擇,自發地沿羲皇大道蔓延。伴隨著沿線片區城鎮化進程,出現城市用地混亂、分散、無序的城市發展局面,造成對城市結構的破壞,制約城市的長遠發展。

圖2 機場限高對兩區融合和交通銜接的影響
機場搬遷后,秦州區和麥積區之間的二十里鋪片區將作為天水市未來主要的居住區和商業區開發新區,土地容積率大幅度上升,必將造成交通出行大幅度增加。秦麥高速現狀為封閉快速,不能作為疏散未來二十里鋪增長交通流的通道。未來該區域只有曦皇大道一條東西向主干道,伴隨著二十里鋪土地的不斷開發,曦皇大道沿線的次干路、支路相繼接入,曦皇大道交通壓力巨大,其快速疏散交通的功能將隨著交通的增大而大大弱化。
只有改造秦麥高速為城市市政道路,由連接兩區間的封閉通道,變為帶動區域發展的交通走廊,有效改變該片區東西向交通只能依靠羲皇大道出行的單一模式,才能促進二十里鋪片區的開發,打破兩個中心的啞鈴結構的密集發展,見圖3。

圖3 秦麥高速改造前后兩區交通銜接分析對比
因此,機場搬遷是滿足二十里鋪片區發展,實現兩區融合的前提,二十里鋪組團快速發展,促進兩區融合就是秦麥高速改造的背景。
秦麥高速由于道路功能單一、路基過高造成場地開發困難、與周邊地塊的排水沖突、路面破損嚴重等因素,急需改建,見圖4。

圖4 秦麥高速現狀圖
秦麥高速南部片區場地整體地形成南高北低,而場地建設現狀是羲皇大道和秦麥高速均高于現狀平均地坪約4 m左右,南側場地內部無排水管道,雨天地勢低洼地積水嚴重,場地內建設經濟使用房及廠房為了節省成本,均采用現狀地坪標高進行建設。場地內排水管均無法接入兩側道路,場地排水困擾整個片區的建設。
秦麥高速改造后的功能定位集中在“兩個增強,三個增加”方面。
(1)增強交通功能
秦麥高速是天水市“三橫十二縱”骨架路網中的一橫,是秦麥高速南部片區的重要發展軸,秦麥高速的市政化改造將大大增強區域內行車條件和出行質量。
(2)增強防洪功能
秦麥高速緊鄰藉河,現有防洪標準為50 a一遇,而城區規劃為100 a一遇。秦麥高速作為南側山體排洪道的出口,道路沿線有水家溝、羅家溝、董家溝、埠南路等排洪道。秦麥高速市政化改造后的防洪標準為100 a一遇,大大增強了防洪能力,見圖5。

圖5 秦麥高速沿線排洪溝現狀圖
(3)增加了景觀休閑功能
天水城區地處兩山夾一谷的狹長地帶,建設用地較少,景觀及人們休閑去處主要集中在藉河兩岸。秦麥高速緊鄰藉河南岸,隔岸遙望北山,自然景觀較好,改造后通過設置綠帶與河道景觀整治一起,因地制宜地創造出具有鮮明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景觀環境和濱水景觀,成為天水新的一景,見圖6。

圖6 秦麥高速改建后景觀示意圖
(4)增加了場地銜接功能
道路交通建設對土地利用有導向作用,土地開發利用,必須以道路的修建為基礎。該工程的建設是秦麥高速南部片區土地資源使用開發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將秦麥高速南部片區緊緊與秦州區及麥積區聯系在一起,從而帶動周邊土地的增值,促進土地開發力度。
(5)增加了場地排水功能
本次秦麥高速改造沿線設置有管涵,雨水管道采用分段就近排入管涵,最終排入籍河。
綜上所述,改建秦麥高速銜接東西兩區路網、集散南北片區交通,在保證秦州區和麥積區快速銜接的同時,兼顧道路沿線片區居民生產生活出行,滿足場地銜接和排水需求,是一條以交通功能、防洪功能為主,兼顧景觀功能、場地銜接、排水功能的城市未來發展之軸。
該項目依據上位規劃,結合現狀,優化線路以減少拆遷、降低工程造價,通過道路工程、橋涵工程等5個方面的工程總體設計實現秦麥高速改造后“兩個增強、三個增加”功能定位的實現。
改造項目起于七里墩大橋西側規劃道路與羲皇大道交叉口,下穿七里墩大橋,沿現有秦麥高速向東,下穿孫家坪大橋至經七路路口后,以大半徑線形下穿羅家溝大橋到達經十三路大橋,再沿現有秦麥高速向東,至終點天河南路路口,全長13.791 km,見圖7。

圖7 線路方案示意圖
秦麥高速原斷面為:11.5 m(車行道)+2.0 m(中央分隔帶)+11.5 m(車行道)=25.0 m。
車道劃分:0.5 m(路緣帶)+3.75 m×2 m(車行道)+2.5 m(硬路肩)+1.0 m(設施帶)=11.5 m,見圖8。

圖8 秦麥高速現狀斷面示意圖(單位:cm)
秦麥高速改建后,將其納入城市道路,降低設計標高,將其與場地內路網相接:第一,有效緩解秦麥高速南部片區單一的出行模式;第二,秦麥高速作為片區的主排水通道存在,可以保證現有場地排水能夠接入。因此提出以下兩個斷面改造方案,見圖9、圖10。

圖9 比選斷面一(單位:cm)

圖10 比選斷面二(單位:cm)
(1)比選斷面一
6.0m(人非行道)+11.0 m(坡面綠化)+23.0 m(機動車道)+4.0 m(機非分隔帶)+4.5 m(非機動車道)+1.5 m(人行道)=50.0 m。
(2)比選斷面二
2.5m(人行道)+3.5 m(非機動車道)+6 m(綠化分隔帶)+11.5 m(機動車道)+6.0 m(中央分隔帶)+11.5 m(機動車道)+3.0 m(機非分隔帶)+4.5 m(非機動車道)+1.5 m(人行道)=50.0 m。
(3)斷面比選
a.秦麥高速要降低道路標高,采用任何一種改造方式,對秦麥高速都是破壞性的,幾乎就是重新建設。改建后的秦麥高速建設預留土地較多,具備建設較長景觀帶的可能性。
b.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設置綠色長廊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出行品質。
c.比選斷面二中的景觀體現在中央分隔帶與路側分隔帶,景觀效果均衡,同時滿足交通需求,保障交通安全;而比選斷面一中的景觀集中體現在路北的綠化帶中,不符合道路定位,同時單一而過寬的綠化帶有悖于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型理念,無中央分隔帶導致道路遠期改建空間小。
因此比選斷面二為推薦斷面。
本次改造秦麥高速沿線交叉點共36處,其中分離式立交五處,其余均采用平面交叉。現選取起終點節點方案如下。
(1)七里墩大橋立交
擬建道路下穿七里墩大橋,避免了規劃中的T型交叉口。秦麥高速進入市區可以直接通過下穿通道至羲皇大道,或者可通過右轉匝道直接進入,無需通過左轉上匝道,消除了交通沖突,降低了交通事故的發生,極大提高了橋頭節點的交通運行效率,緩解了交通擁堵壓力,見圖11。

圖11 七里墩大橋立交設計與效果圖
(2)渭河大橋立交
渭河大橋立交位于秦麥高速終點處,該節點為秦麥高速、南濱河路、天河南路以及渭河大橋四路交叉口,是麥積片區的重要交叉口,車流量大,機非混行,是市區去火車站的過河交通節點,節點交通組織采用近遠期結合的方式。近期采用平交方式,渠化拓寬交叉口的進出道路,增加交叉口容量,提高通行能力。隨著跨河交通的增長,根據需求建議拓寬渭河大橋至雙向6車道,同時為了避免交叉口擁堵,遠期節點交通組織方案采用秦麥高速下穿天河南路,分離南北向與東西向的直行交通,極大提高了節點的通行能力,消除交通擁堵,提升了節點運行效率,見圖12。
秦麥高速改造中的橋梁工程具體如下:
K0+645.572位置設簡支小箱梁一座,上跨秦麥高速,橋長30 m;K1+456.712位置設簡支空心板梁橋兩座,上跨水家溝,橋長40 m;K5+321.700位置設簡支空心板梁橋一座,上跨羅家溝,橋長40 m;K8+512.854位置設簡支空心板梁橋一座,上跨董家溝,橋長20 m。

圖12 渭河大橋立交設計與效果圖
涵洞工程為項目范圍內道路跨越河溝處的涵洞以及南側場地排水通道和過人通道,對應不同的功能和需求所設涵洞規模各不相同,全線涵洞設置情況見圖13。

圖13 道路沿線管涵示意圖
本次秦麥高速改建后,考慮到道路沿線土地開發的滯后性,將現有的1號~11號以及15號~18號涵洞在原位置處保留并改造,作為秦麥高速南部片區場地未來的排水通道。取消原有線路該段的12號~14號三座涵洞。
秦麥高速改造方案設計中,在道路下設置雨污水管道,以解決臨街街區的雨水和污水出路。
道路沿線設置有管涵,雨水管道采用分段就近排入管涵,最終排入籍河。
污水管道分兩個片區進行排放,即分段排入秦州區污水處理廠和天水麥積區污水處理廠。污水管道局部穿越涵渠路段本次考慮均采用倒虹方式進行穿越,倒虹管道采用鋼管。
本次方案設計中在各交叉口均采用路面標線的方式設置了人行橫道,并考慮結合周圍地塊開發及行人流量的特點在路段中間適當加設人行橫道,人行橫道設置距離不大于500 m。根據遠期規劃,未來周邊地塊開發建設成熟后,沿線重要交叉口均設置人行天橋,以保障行人安全通行,見圖14。在流量較大的路段設置錯位的人行橫道,利用中央分隔帶,形成二次過街,提供一個安全的步行空間,同時路段行人過街與公交車停靠站進行協調設計。

圖14 人行天橋示意圖
本次設計本著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觀,提出“生態廊道”的概念。根據擬建項目景觀定位,結合道路性質,協調沿線城市景觀,展示地方文化,突出重點,風格統一,景色各異。綠化布局形式集中體現在中央分隔帶、機非分隔帶、行道樹以及交叉口。
(1)中央分隔帶
選用國槐和大葉女貞為本段的骨干樹種,交替排列,常綠與落葉搭配,在局部視線通透區采用多個火棘叢植的方式,既形成景觀視線變奏又豐富了季相變化,見圖15。

圖15 中央分隔帶綠化示意圖
(2)機非分隔帶
將周邊綠地環境的“綠色”引入道路中來,突出生態廊道的概念,植物種植形式以自然式的組團為主,喬+草與喬+灌+草混合搭配,時而通透,時而茂密,塑造宜人的綠地空間,又起到視線引導和分隔的作用,突出生態性和觀賞性,見圖16。

圖16 機非分隔帶綠化示意圖
(3)行道樹
考慮到以人為本,顧及行人步行觀感,采用兩樹種不同形式的規則間植,異于平常的單一品種與形式,景觀觀感更顯豐富。具體為國槐+月季、國槐+櫻花、國槐+鄉土品種丁香。河堤人行道上,采用白蠟和旱柳兩樹種不同形式的規則間植,見圖17。

圖17 行道樹綠化示意圖
(4)交叉口綠化
交叉口主要采用簡潔、明快的手法,主要采用色帶、花帶以及球形植物的主題造景。大面積的地被植物組成的花壇景觀是節點的主要特色,色彩的變化是交叉口節點的主要韻律,見圖18。

圖18 交叉口綠化示意圖
本次道路改造后的功能符合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片區相關規劃對城市軸向道路的功能定位。項目的實施將加快兩區融合,增強了東西兩區和南北兩岸的交通銜接,將城市商業、文化中心貫穿相連,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帶動沿線土地開發,是城市未來之軸。項目的實施也能夠解決藉、渭河南岸片區排水不暢的問題,實現了場地銜接功能,加強了防洪排澇能力,增加了休閑景觀功能。因此改造工程具有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項目的實施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1]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水市秦麥高速改造工程方案設計[Z].蘭州: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
[2]韋寶伴.論公路市政化改造設計[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8(1):14-16.
[3]周飛,陳望桂,曹長征.將公路改造為城市道路時如何解決高差和停車問題的探討[J].交通表標準化,2008(11):32-34.
[4]李偉強.廣州市既有公路市政化改造建設技術現狀及展望[J].中外公路,2010(8):14-17.